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淄博口腔醫院:正畸治療後的「黑三角」

2023-12-07健康

正畸治療後,尤其是成年患者,有時會發現牙齒之間有三角間隙,俗稱「黑三角」。這些間隙如果在前牙區多多少少會影響美觀。那麽,「黑三角」是如何形成的呢?

牙根之間牙槽骨高度的降低,是正畸治療後「黑三角」出現的主要原因。這就涉及到牙周結構的問題了。以前我們講過,牙齒是透過一個叫牙周膜的結構,由很多像纖維一樣的組織,懸吊在牙槽骨上。正常牙槽骨的高度,大約在接觸點下5mm,或者說是釉牙骨質界下方2mm左右(釉牙骨質界的位置差不多在牙冠跟牙根交界最窄的地方),剩下的牙齒之間的空隙正好由牙齦填滿。如果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齦也會隨之向下退縮,牙齒之間的空隙就會暴露出來,這就形成了我們所謂的「三角間隙」或是「黑三角」。黑三角在前牙之間比較常見,正畸治療後出現黑三角,與許多因素有關:年齡、牙齒的擁擠度、牙槽骨的厚度、牙冠的形態、相鄰牙根之間的角度、牙齦的生物學分型以及牙齒移動的型別等等。

隨著年齡的增長,口腔的上皮組織會變薄,牙齦乳頭本身高度也會降低,更容易發生牙齦退縮。牙齒的擁擠度本身不會造成牙槽骨高度降低,但是牙齒擁擠會導致口腔不容易清潔,牙齦長期慢性炎癥的存在容易導致牙槽骨高度降低。牙槽骨越薄,正畸移動的過程中越容易造成牙槽骨高度降低,從而出現黑三角。長臉型的患者,一般而言比圓臉型和方臉型患者牙槽骨薄,出現黑三角的風險就會大一些。方圓形的牙齒,牙冠接觸區長,鄰接區間隙小,牙齦乳頭容易充滿牙齒之間的空隙;尖圓形(三角形)的牙冠接觸區間隙大,牙齦乳頭不容易充滿空隙,就更容易出現黑三角。相鄰牙根之間角度越大,離得越遠,牙根之間空間大,黑三角發生率就越高。牙齦的生物學分型方面,薄齦生物型和厚齦生物型也不一樣,厚齦型血供更加豐富,對齦乳頭退縮抵抗能力強,不容易出現黑三角。治療設計中,拔除下切牙容易出現黑三角,唇向移動牙齒相對更容易出現黑三角。

從上面可以看出,黑三角出現的原因,很多是患者固有的生物學因素,與正畸治療關系不大。但是在正畸治療中,矯治器的存在加大了維護口腔衛生的難度,助長了菌斑堆積,最終導致黑三角出現的風險增大。正畸治療時間越長,治療完成後黑三角出現的風險越大。那麽,在正畸治療中,有什麽辦法可以降低黑三角出現的風險呢?

最重要是有效的菌斑控制措施,就是指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以及定期的牙周檢查及治療。在治療設計方面,正畸治療後牙根要盡可能平行。對於切牙牙冠呈三角形的患者,可以透過IPR(鄰面去釉),延長接觸區,使接觸點向根方移動,提高牙齦乳頭的高度,減小黑三角。

另外,對於容易發生黑三角的患者,治療前充分的風險預估,也有助於患者有充足的心理準備。

(通訊員 馮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