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中醫防治「中暑」有妙招

2024-08-22健康

一、何為「中暑」

「中暑」在中醫中被稱為「中暑癥」,普遍認為中暑是由於外邪(主要熱邪)侵襲人體,導致人體的陰陽失調所致,主要癥狀為體溫升高、頭暈、頭痛、面色潮紅、口渴,身體無力、惡心、嘔吐等。

二、防「中暑」食物

(1)綠豆湯。 綠豆湯由綠豆熬制而成,綠豆屬藥食同源,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效果,還可促進體內尿液排出,所以在夏天適當喝一些綠豆湯,可達到防暑解暑的效果。

(2)菊花茶。 菊花茶是指使用菊花代茶飲用,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具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的效果,夏天使用菊花泡茶,可祛除體內熱氣,也有防暑解暑的功效。

(3)西瓜汁。 西瓜汁將西瓜切開去皮將果肉挖出,放入榨汁機榨成汁,再加入適當冰塊搖勻即可飲用,西瓜汁清甜可口,但切忌西瓜在甘甜美味也要適量食之,過多則西瓜多食容易積寒助濕,所以中寒多濕,大便滑泄,宜日間食用,夜間少食西瓜利尿,尤其是病後、產後均應忌食西瓜。

三、如何應對「中暑」

「中暑」三步應對法:

(1)脫離當前環境: 如果發生中暑或出現中暑癥狀,需要及時將患者運送到通風、幹燥、涼爽的地方,讓其平躺,確保呼吸順暢。

(2)降溫: 也可以用浸泡在溫水中的毛巾擦拭,主要擦拭前額和腋下,也可以適當吹電扇,以達到降溫的目的。

(3)補充液體: 意識清醒或經過降溫清醒的患者,可飲淡鹽水,綠豆湯來幫助解暑。

四、「中暑」後—穴位緩解

在中醫中也有應對中暑後可按壓穴位以達到緩解中暑癥狀,以下對應穴位及方法:

(1)方法一:按合谷穴。 合谷穴位於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中點處,找準穴位後,用食指或拇指按揉,以出現酸麻脹感為宜;

(2)方法二:揉內關穴。 內關穴位於前臂掌側,腕橫紋上兩寸,兩大筋的凹陷中,患者自身拇指橫紋的寬度為一寸,找準位置後,按摩5-10分鐘,至患者出現酸麻脹感;

(3)方法三:揉太陽穴。 太陽穴位於眉梢和外眼角中間向後一橫指凹陷中,用食指指腹輕輕按揉5-10分鐘。

五、「中暑」—中藥湯劑

(1)藿香正氣口服液。 藿香正氣口服液為中成藥,其主要由廣藿香油配比其他中藥材組合而成,可解表化濕,對暑濕所致的癥狀有治療的效果,也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藿香正氣口服液用於解暑治療。

(2)祛暑丸。 祛暑丸由丁香、茯苓、甘草、廣藿香、木瓜、檀香、香薷、紫蘇葉組成,具有清暑祛濕、和胃止瀉的功效,用於治療暑熱侵襲、脾胃不和造成的暑熱。緩解精神倦怠、肢體困重、頭昏嗜睡、胸悶不暢、微有畏寒、惡心欲吐、渴不欲飲、多汗肢冷等癥狀。

(3)清暑益氣湯。 清暑益氣湯出自李東垣的【脾胃論】,為清暑益氣,除濕健脾之方。配方:黃芪(汗少減五分),蒼朮(泔浸,去皮),升麻,已上各一錢;人參(去蘆),澤瀉,神麴(炒黃),橘皮,白朮已上各五分;麥門冬(去心),當歸身,炙甘草,已上各三分;青皮(去白,二分半),黃柏(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葛根(二分),五味子(九枚)。上件同咬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食遠。劑之多少,臨病斟酌。

刺誌論雲: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熱傷氣故也。痿論雲: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能勝火,則骨枯而髓虛,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此濕熱成痿,今人骨乏無力,故治痿獨取於陽明。時當長夏,濕熱大勝,蒸蒸而熾,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沈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出黃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不病也。其脈中得洪緩,若濕氣相搏,必加之以遲,遲、病雖互換少差,其天暑濕令則一也。宜以清燥之劑治之。

六、夏日高溫須知

夏天需註意避免在高溫的戶外待太久,居住環境尤其需要保持良好的通風條件避免潮濕悶熱,盡可能避免中暑。外出時可查詢天氣溫度,出行可以撐太陽傘,註意及時補充水分、鹽分等,若有不適癥狀,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時進行治療。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特色醫學中心中醫科 劉綺琴 郭佳冰 陳青雲/文

責任編輯:李雅琴 李碩然

醫學稽核: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