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南華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鄒欽:在刀尖上「舞」出生命奇跡!

2024-08-20健康
神經外科醫生有一個稱謂,叫做「刀尖上的舞者」。神經外科手術難度大、時間長、風險高,手術過程中差之毫厘、失之千裏,因此需要精雕細琢。
自1999年進入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以來,他躬耕神經外科領域20余載,不停地與神經頑疾「較量」,孜孜不倦地尋求治病良方,以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承擔著作為一名醫者的責任,他就是該院神經外科主任、副主任醫師鄒欽。近日,他被評為2024年「衡陽好醫生」。
「誠實做人,踏實做事」是他的從醫格言。在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他憑著永不言棄的信念,帶領科室在刀尖上「舞」出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奇跡,為無數家庭帶去希望。
精醫求索,苦練「繡花功夫」
神經外科是公認的醫生培養周期最長、工作強度最大的科室之一。如此漫長的時間,如此繁重的學習和工作任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對於鄒欽來說,他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主動選擇了神經外科。
談到選擇神經外科的原因,鄒欽娓娓道來:「神經外科醫生的成長期很漫長,在這個過程中,你無法確定自己的付出是否能得到報酬。選擇神經外科是因為我想找一份有成就感、有挑戰性的工作來證明自己。現在看來,我的付出是值得的,我也很適合這份工作。能夠幫助患者擺脫病痛,看到他們康復的笑容,是對自己最大的鼓勵和滿足。」
神經外科的患者基本都是急診,醫生必須爭分奪秒。因此,20多年的神外生涯裏,鄒欽更像一名隨時準備奔赴一線的「戰士」,「24小時開機,隨時隨地待命,半夜來院做手術是常有的事。」他回憶道,自己最長在手術室待了24小時,1天做了6台手術。
神經外科是一個不斷進步和更新的領域,新的治療方法和技術層出不窮。從醫20余載,鄒欽從不懈怠,精醫求索,篤定前行。
為熟練掌握神經外科的各項操作,剛加入神經外科的鄒欽在醫院顯微操作實驗室訓練了一個月,學習顯微鏡下的操作,培養動手能力,磨練技術,鍛煉手感。他常常整晚以科室為家,不放過每一個急診患者的手術學習機會。那些被很多人驚嘆的「繡花功夫」在他看來只是神經外科醫生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求木致長者,必固其根本。鄒欽深知,作為一名神經外科醫生,只有透過提高醫療服務品質,才能贏得患者的信任。他在工作中不斷學習,苦練基本功,掌握基本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
同時,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會議,不斷學習該領域新知識、新技術、新療法。他在國家級及省級刊物發表論文10篇,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篇,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篇,參加多項省級及市級課題。
勇於挑戰,讓「帕」友不再害怕
大腦的精細,註定了神經外科手術高精度、高難度、高風險的特性。而神經外科更是一個大團隊,需要多人的合作,甚至是多學科的合作,多技術的運用,才能「穩準狠」地幫患者贏得生死賽局,提高生活品質。
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是鄒欽常掛在嘴邊的話。從業20余年,他見證了傳統神經外科到顯微微創神經外科的技術跨越,他帶領團隊不斷學習新理念、鉆研新技術,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69歲的毛阿姨是一名退休職工,被帕金森病困擾達11年之久,既往都是透過口服藥物控制。隨著疾病的進展,效果越來越差,藥物控制時間只能維持1小時左右。由上肢的震顫,逐漸發展為運動遲緩為主,起步走路及轉身困難,夜間難以翻身。日常生活受到極大影響,只能靠家人照顧。
為提高生活品質,恢復自理能力,去年8月,毛阿姨來到南華醫院就診。鄒欽對其進行了詳細術前評估,毛阿姨滿足手術條件,決定為其進行腦深部電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療帕金森病。
在放射科支持下,毛阿姨術前一天及術日早晨進行了符合手術要求的頭部CT及磁共振檢查。8月19日,在麻醉科及手術室團隊的協助下,鄒欽帶領神經外科團隊為毛阿姨實施了腦深部電刺激電極植入術。
手術歷經3小時完成。鄒欽告訴記者,手術主要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是醫生團隊將電極植入腦部,進行術中測試。第二步是植入電極連線導線和脈沖發生器。
術後1小時毛阿姨麻醉清醒,術後復查CT,腦部無任何出血,手術圓滿結束。術前磁共振提示靶點位置準確,術後復查CT提示電極植入良好,無任何出血和不良反應發生,屬於微創治療。
記者了解到,這是該院首次成功開展DBS手術治療帕金森病。腦深部電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一種神經調控手術,在電生理的護航下,具有創傷小,可調控性靈活、效果明顯、安全可靠等特點,已經成為治療中晚期帕金森病的首選外科治療方法,可以明顯改善帕金森患者的運動癥狀,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迎難而上,與患者互相成就
不斷地去迎難而上,是每個神經外科醫生必備的品質。
今年6月,一名64歲的男性患者,因突發頭痛、右側肢體無力,迅速失去意識,被緊急送往南華醫院。經過檢查,發現患者左側大腦半球功能區出現大量出血,並已破入腦室,情況十分危急。
鄒欽立即帶領神經外科專家團隊對患者進行會診,並制定了詳細的治療方案。考慮到患者腦出血的復雜性,團隊決定采用一種創新的手術方法——分站式復合手術。
在一期手術中,鄒欽帶領神經外科專家團隊透過「全腦動脈造影術」精確找到出血原因,並進行了「動靜脈畸形團深部供血動脈栓塞術」,以減少術中出血量,減少正常的功能區腦組織的損傷,增加手術安全性。在栓塞術後立即進行二期手術,成功清除了患者腦內的血腫,並切除了導致出血的畸形血管團。
「整個手術過程充滿了挑戰。」鄒欽介紹,由於畸形血管團位於大腦功能區,且血管豐富、與正常腦組織界限不清,手術難度極大。神經外科團隊憑借精湛的技術和默契的配合,成功克服困難,歷經9個小時,順利完成了手術。
術後,患者恢復情況良好,復查結果顯示腦出血已完全清除,畸形血管團也被成功切除。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治療,患者已能自行行走,僅右側上肢肌力稍減退。
這也是該院首次套用分站式復合手術,成功救治顱內功能區巨大動靜脈畸形破裂出血患者,標誌著該科室在神經外科領域實作新的突破。
「醫患之間是互相信任和互相成就的。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給了我迎難而上的勇氣,讓我在不斷挑戰中成長。」回顧這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鄒欽總結道:「作為醫生,要膽大心細,精準評估、精準診斷、精準治療,在自己可控範圍內,鼓起勇氣去挑戰。」
從事神經外科20多年,鄒欽最大的感觸就是,學無止境,一定要不斷探索新技術、新理念。「我到現在對神經外科的熱情依然如初,並且對未來充滿期待。在神經外科領域,有很多的未知等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去研究,這也是我選擇神經外科的原因所在。」
專家介紹:
鄒欽,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副主任醫師。1999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在國家級及省級刊物發表論文10篇,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篇,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篇,參加多項省級及市級課題。2006年於湘雅神經外科進修一年。
擅長顱內腫瘤,顱內動脈瘤,腦動靜脈畸形,腦積水,高血壓腦溢血,椎管內腫瘤等病的診斷及治療,尤其對顱內動脈瘤的手術治療有很深的研究。被評為2024年「衡陽好醫生」。
來源:衡陽日報關註@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