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睡得越早,死得越早」,這一11萬人參與的研究真可信嗎?聽分析

2024-08-31健康

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需要睡眠, 即使是壽命只有1年的工蟻也需要不間斷小憩一下,而對於平均年齡至少60歲的人類而言,每日睡眠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然而,在如今的社會中,人類卻在入睡時間上被劃分成了「 熬夜黨 」和「早睡黨」兩個群體,由於各種原因,「熬夜黨」是最不受社會認同的存在。

有意思的是,近期有研究專家提出了「睡得越早,死得越早」這一觀點,似乎是在支持「熬夜黨」,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這篇文章給大家講解一下。

一、早睡VS晚睡,生物基因早已做出選擇

1.早睡還是晚睡?其實睡眠時間早已定好

2021年,【睡眠醫學】雜誌上刊登一篇報道,而這篇文章的中心觀點正是「睡得越早,死得越早。」原來,該文章的研究團隊曾造訪了來自全球21個國家的 112198 名參與者,對他們進行了長達9.2年的流行病學調查。

結果發現:與正常時間睡覺組(晚10點~12點)相比,早睡組(晚6點~10點)全因死亡率增加 29% 左右,而晚睡組(晚12點以後)風險只高了 11% 左右。

這麽看來,早睡確實不如晚睡。但 這篇觀點並未得到主流學界的認可,因為樣本數據裏,來自非洲的參與者在早餐組中占了整體的92.5%左右,而非洲的醫療條件相較於已開發國家而言要差很多,所以整體信服力根本不夠。

到底是早睡好?還是晚睡好?根據多篇文章的觀點來看,幾乎都是提倡人類早睡的,而支持這一論點論斷的根本便是人類始終不變的,追隨晝夜規律的「 生物鐘基因 。」

要知道, 晝夜規律 的誕生要早於人類太多年了,也可以說正是晝夜規律賦予人類外在的行為模式,包括身體內環境工作的時間模式。

曾有研究表明,當人體違背外界晝夜規律行動時, 人體內部原本依照遺傳基因「指示」工作的節奏不可避免地被打破,而首當其沖受到傷害的便是免疫系統 ,這也是為什麽作息規律差的群體更容易得病。

除此之外,那些 晚睡者、輪班工作者,以及需要去往不同時區的出差人員們,他們往往擁有較低的幸福感,抑郁風險也比正常作息以及早睡群體要高。

英國學者曾對 86772 名成年群體開展過一項關於曬太陽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調查研究。

結果發現:每天堅持曬太陽的人罹患抑郁癥的風險降低 20% ,而夜間睡覺或休息不關燈的群體罹患抑郁癥的風險增加 30%

這項實驗其實也反應了一個問題,那便是人造光與太陽光還是有所不同的。實際上,陽光與人造光都有藍光。它們的區別是,白天戶外的陽光可促進人體 多巴胺 分泌,而 夜裏太過耀眼的人造光則會抑制褪黑素的分泌,進而影響睡眠品質。

綜上可知, 早睡既是順應晝夜規律的表現,也是為了保障更高的睡眠品質。 此外,從多篇支持早睡的文獻中得知,入睡時間很難定義,但最遲不要超過 晚上11點 這個最低關聯時間點。

2.熬夜補覺的危害,或將永久存在

現如今996的工作模式,很少人能夠保障每天都能睡好,所以就有「補覺」這一說法,意思是平時工作日缺失的覺,在休息日睡夠睡足,保障 總睡眠時長 足夠就行,但這種做法真的好嗎?

或許,習慣性補覺的群體會說有用,因為補過覺後,確實有種神清氣爽,疲勞消失的感覺,但睡眠專家們認為, 這種人類主觀體驗是無法客觀檢測人腦的健康狀態,而且那種體驗也是受到一種叫做腺苷化合物水平的影響。

原來,人類睡眠不足時,大腦中的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 腺苷 會顯著升高,而當睡眠不夠後,又會恢復到正常狀態。遺憾的是, 腺苷只是提醒人要去休息,並不能充當判斷大腦是否受損的標誌物。

事實上,大腦有兩個關鍵區域作用於 睡眠——覺醒系統 ,一個是負責管理清醒和警覺的 藍斑 ,另一個則是負責記憶和學習的 海馬區

來自亞利桑那大學的Fabian Fernandez博士說過,如果人類清醒工作的時間過長,等於要大腦細胞每天多工作 30%

這種做法不僅會 加速大腦兩個關鍵區域的神經元死亡,還會增加tau蛋白和澱粉樣蛋白水平,而這些蛋白與艾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

最可怕的是,那些因熬夜死亡的神經細胞,以及產生的蛋白病不會因為補覺而恢復和減少,這也意味著慢性睡眠不足對大腦帶來的傷害可能是永久的。

除此之外, 睡眠不足還影響著機體瘦素和饑餓素水平, 因此,那些長期熬夜的群體往往會選擇高熱量的食物來彌補能量的消耗,但這種做法反而更容易出現腹部脂肪堆積,進而罹患 糖尿病 、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如此看來,大家真的要重新審視下睡眠不足對身體帶來的影響了。

說完了睡眠與健康的關系,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愛好同樣會對大腦和其它身體器官產生或好或壞的影響,比方說音樂和遊戲。

二、音樂和遊戲,你所不知道的腦科學新進展

1.熱愛音樂,或能緩解視聽感知的退化

近期,中國心理學研究專家杜憶發表了一篇論文,他透過研究發現,在辨識雜訊掩蓋的視聽音節的 fMRI反應 中,老年音樂家的表現遠超老年非音樂家,並與年輕非音樂家表現相當。

學者認為, 老年音樂家經過多年的刻意練習後,他們的額頂葉、語言運動和視覺運動區域退化衰老速度較為緩慢,進而對抗腦認知退化的負面影響,維持語言和感官能力保持與普通年輕人一樣的底線水準。

可不要小看這項研究數據,因為它確實在如何促進人口健康老齡化的社會難題上,提供了重要且可行的策略。

由於衰老必定會影響大腦結構和功能的這一自然規律,如何透過訓練將功能保存或者減緩的方法,確實非常值得研究。

為此,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透過長期的音樂訓練可有效提高年輕人在聽覺和言語運動區域(即額下回和腹側中央前)的神經特異性,並實作視聽語音的 跨域轉移效益

如此看來,非常建議喜愛聽音樂的朋友們,可以試著多了解一些音樂的相關知識以及學習熱愛的樂器,不僅能娛樂自己,還能保持大腦活力,何樂而不為呢?

2.打遊戲不止會誘發心律不整

曾經有報道過一篇新聞,說是30歲的成年男性在下班後,本想打手遊娛樂放松一下,沒成想組了個「豬隊友」,遊戲慘敗後居然把自己氣到了醫院,並被確診為 室性心動過速 ,若不是處理及時,很有可能誘發室顫直接猝死。

事實上,這種案例不在少數。曾經,【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也發表過類似的病例報告,說是3名男童在玩電子遊戲時引發了心律不整和暈厥。遊戲真的有那麽可怕嗎?

事實上,遊戲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遊戲背後與大腦情緒波動的關系。

原來,人類的情緒是透過事件觸發的多個心理過程協調產生的,而遊戲設立的 獎賞機制 能最大程度喚起恐懼、憤怒、喜悅或悲傷等多種 情緒 ,且這些情緒表達會幹擾多個內臟的正常工作。

其中,心臟的 心率 波動最為強烈,心率與血壓之間的聯動也會進一步影響到其他臟器以及內分泌反應,比方說交感神經和腎上腺素刺激造成的失眠,睡眠障礙反過來影響血壓升高,反反復復形成 惡性迴圈

三、結語

總而言之,「睡得越早,死得越早」這個觀點的可信度並不高,早睡才是符合晝夜規律的正確做法。至於「熬夜補覺」的做法,還是奉勸大家不要輕易嘗試或養成習慣,因為這種做法對人體帶來的傷害或將永久存在。

此外,建議喜愛音樂的朋友們,可以試著深入學習一番,而那些愛打遊戲的朋友不要過於沈迷,這對健康沒多大好處。

參考文獻:

【1】Using Mendelian Randomisation methods to understand whether diurnal preference is causally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2】Iris Titos et al. A gut-secreted peptide suppresses arousability from sleep. Cell, 2023.

【3】Successful aging of musicians: Preservation of sensorimotor regions aids audiovisual speech-in-noise perception.

【4】Using a video game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of emo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