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正式落地!亞洲第一個15.0T轉化醫學影像平台有了新進展

2024-07-26健康

近日,這個疑問在第二屆15T轉化醫學論壇上終於解密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放射科展示了15.0T轉化醫學影像平台的最新成果,也邀請了行業專家、企業代表進行了深度探討,共話未來15T轉化醫學。

首先,15T轉化平台為何如此受行業關註?因為它集合了業內最先進的磁共振影像學裝置,包括用於臨床研究的 3.0T高場磁共振 、用於超極化碳13代謝成像的 5.0T超極化儀 ,以及前臨床轉化的 7.0T超高場磁共振 。這套組合可以透過多尺度影像突破常規3.0T磁共振對人體組織學的辨識,將深入至細胞、分子水平對疾病進行探究。讓臨床醫生從組織、細胞及分子水平去觀察疾病的動態發展過程,為解釋疾病病因提供新的線索。

7.0T磁共振是轉化影像平台的核心武器。 今年3月華西放射7.0T磁共振完成安裝,4月順利進行了首次臨床培訓。與臨床常用高場強3.0T磁共振相比,7.0T磁共振可以實作更高的訊雜比,影像空間分辨率達到了亞公釐級別,可以更清晰地呈現微小結構。本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放射科主任呂粟教授展示了大量7.0T的臨床影像,並介紹了其在臨床疾病的探索。

大家一定最想問的是影像品質如何?給各位呈上!

7.0T磁共振小腦超高分辨率成像(0.2mm*0.2mm*2mm)

女性,13歲,癲癇,7.0T磁共振在額葉以及尾狀核灰質異常顯示顯著優於3.0T

7.0T磁共振VRS周圍血管間隙顯示

7.0T磁共振豆紋動脈顯示對比

fMRI-7.0T腦功能成像

女性,49歲,外院轉入,癲癇。外院檢查診斷為單發血管瘤,7T磁敏感加權影像顯示顱內多個血管瘤存在

以上影像大家一定也感受到了7.0T前所未有的超高分辨率,不過正如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呂粟教授 所說:7.0T磁共振可能顯示從前3.0T磁共振無法看到的結構或病變,而這些所見到的結構或者病變到底對臨床有什麽價值,對疾病認識有什麽意義,這是我們探究的方向。

再介紹一下15T轉化影像平台另一位主角: 超極化碳13代謝成像的5.0T超極化儀 。Overhauser在1953年首次提出動態核極化(dynamic nuclear polarization,DNP)的概念,即透過轉移高度極化的電子自旋到原子核自旋,從而提高熱平衡狀態下原子核的極化來增加磁共振訊號,目前被廣泛稱為「超極化」。2003年,Jan HenrikArdenkjaer-Larsen發明了溶解性動態核極化(dissolution-DNP,d-DNP),使固態超極化探針溶解並可轉移至生物體內,得到顯著提高的磁共振訊號。借助於傳統磁共振裝置掃描註射入靶生物體內的超極化生物探針並得到至少提高10,000倍的MR訊號,稱之為 超極化磁共振 。可實作活體、無創、動態監測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代謝改變,真正深入到細胞、分子層面特異性地展現疾病的病理和生理學改變。

2024年3月24日,該裝置正式安裝,4月僅一個月時間完成了動物超極化代謝成像,全球最快。目前,華西放射團隊正在進行動物相關基礎實驗,2025年將開展人體實驗創新探索,2026年將開啟創新藥NDA。

作為15T轉化醫學平台的合作方, GE醫療中國影像業務產品部總經理趙霞 表示:「GE醫療正基於15T轉化醫學平台,積極整合全球資源,將全球最先進的技術資源與科研資源對接國內最頂尖的科研團隊,深化產學研用在精準醫療方面的協同創新與落地,立足四川、放射線西部,帶動全國精準醫療發展。」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呂粟教授 介紹 :15.0T轉化醫學影像平台真正實作了多專業支撐,團隊擁有磁共振物理專家、操作技術專家、線圈設計專家、系統硬體專家生物化學專家、藥代動力學專家、藥劑研制專家、動物管理團隊、醫護人員團隊、大數據分析團隊等,為開展各類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積極與GE醫療、中核海德威、江陰萬康等開展合作,進行院企共研。目前已經開展轉病臨床研究、化學分子探針合成、成像方法研究、創新轉化研究、臨床醫學路徑研究、病毒學研究、建模研究新型藥劑研究、硬體開發研究等數十項研究。相信15T轉化醫學平台是非常獨特且絕無僅有的平台。

在專訪環節,我們也有幸邀請到了 北京協和醫院放射科主任 馮逢教授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放射科主任查雲飛教授

馮逢教授 在本次論壇上的講座主題與深度學習技術相關,因此采訪也是基於人工智慧與磁共振成像的討論。她認為:AI技術的爆發已經徹底改變了醫學影像領域,它在臨床工作中的影響首先體現在我們日常采集的影像品質上。透過在裝置上整合AI演算法,不僅顯著降低雜訊,提高訊雜比,特別是對於磁共振成像技術,原本訊號微弱、訊雜比較低,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反復采集。但現在,AI技術的運用大振幅提升了訊雜比,加快了采集速度,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減少了患者因長時間檢查而產生的不配合。更重要的是,這種技術還能增加雜訊比,對於我們觀察腦組織,區分灰質和白質,以及進行定量分析和影像分割等精確診斷變得尤為關鍵。直觀上,我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影像品質有了大幅提升。今日的講座中,有專家提出理論上透過AI技術提升的訊雜比,已經接近甚至達到了7T MRI的水平。 超高分辨率影像讓我們看到了原來不可及的結構和病變,讓我們可以更深層次去探究這種原來不可見結構或病變與疾病之間的關系。

查雲飛教授 在回答「在15T平台上,其他醫院如何參與?」的問題時講到: 15.0T轉化醫學影像平台實則是一種社會化平台,它需要領航者來引領方向,實踐者去深入探索,以及推廣者將成果傳播開來。 就拿7T技術來說,並非所有單位都必須裝備,而是需要像華西醫院這樣的領頭羊來進行研發和創新。而對於那些廣泛使用的3T平台,它們則是眾多技術驗證的關鍵。在這些技術中,有許多研究成果未來可以被推廣和套用,比如1.5T裝置在二三級醫院中的套用,以及四川、重慶地區的醫療機構也能利用這些平台研發之後的技術。每個單位都可以從工具箱中挑選自己需要的技術進行整合和使用,而不需要全部購買,這樣做可以避免資源的浪費。這種產學研的轉化模式,就像大雁飛行時的隊伍,有領頭的,有跟隨的,也有墊後的,這種模式我們今天討論得非常熱烈,因為它不僅高效,而且合理。高端裝置應該是為特定計畫、特定團隊和特定用途而設計的,國家團隊在前面引領,而大量的套用則在基層實踐中得到驗證,這就形成了一個正式的高低搭配模式。

近期,2023年度中國醫學院校/醫院科技量值(STEM)及2019-2023五年總科技量值榜(ASTEM)釋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放射科榮膺全國第一,展示了其在放射學領域的卓越科研實力和持續的創新能力。15.0T轉化醫學影像平台正式落地,更加奠定了華西醫院放射科在科研轉化能力的領先水平。我們期待明年,在第三屆15T轉化醫學論壇上華西放射團隊可以帶來更多的突破性成果。

·END·

精彩推薦:

更多精彩醫學影像內容,盡在鼎湖影像

↓↓ 歡迎進入鼎湖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