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關於腸息肉的十一個問答,有些你可能了解的沒有很全面~

2024-08-16健康

大約有超過90%的大腸癌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的,很多人查出腸息肉後感到恐慌不安,那麽,到底什麽是大腸息肉?為什麽會得大腸息肉?

腸息肉嚴重不嚴重,需不需要切呢?平時生活中需要註意哪些呢?切除後還需要做什麽?

一、什麽是大腸息肉?

凡從結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結腸息肉。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見。

息肉主要分為炎癥性和腺瘤性兩種:炎癥性息肉在炎癥治愈後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

檢出息肉和確定其病變性質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進行全結腸鏡(包括病理)檢查並在腸鏡下進行幹預治療。

二、怎麽明確腸息肉的性質?

腸鏡下從大體形狀上大致可以判斷息肉的良惡性:

一般來說,帶蒂的、直徑小於2cm、表面光滑、鏡子推動活動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

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徑較大(大於2cm),表面有出血、潰瘍,鏡子推動活動度差的往往往是惡性的機會較大。

腸鏡下只能根據息肉的形態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診斷,正確的處理是將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檢查,以最終判定息肉的性質。

病理結果才是息肉診斷的「金標準」。

三、為什麽會長腸息肉?

1、飲食性因素:

長期進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性飲食者結直腸息肉的發生率明顯增高。

2、膽汁代謝紊亂:

胃十二指腸潰瘍行胃空腸吻合以及膽囊切除術後患者,膽汁的流向和排出時間發生改變,大腸內膽汁酸的含量增加。

3、遺傳因素:

在結直腸癌患者中,約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樣,家族成員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時,其他成員發生結直腸息肉的可能性明顯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

4、腸道炎性疾病:

結腸黏膜的慢性炎癥病變是導致炎癥性息肉發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見於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腸道血吸蟲和腸結核等,也見於結腸手術後吻合口部位。

5、基因異常:

家族性息肉的發生可能與第5對染色體長臂內一種被稱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喪失和缺如有關。正常情況下,該等位基因需要同時發揮作用以抑制腫瘤的生長,當該基因出現缺如或發生突變時,對腫瘤的抑制作用消失,從而發生結直腸腺瘤性息肉病和癌變。

在結直腸癌患者中,約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樣,家族成員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時,其他成員發生結直腸息肉的可能性明顯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

6、其他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腸潰瘍行胃空腸吻合術、癌癥放療患者及肥胖人群的發生率較高。2型糖尿病女性與非糖尿病女性比較,其發生結直腸腺瘤的風險增加80%。

四、長了息肉會有哪些表現?

大多數體積較小的息肉沒有癥狀,只是在腸鏡檢查或腹部手術時候發現;

當息肉長大後可能有以下表現:

1、典型癥狀

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見;

繼發炎癥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裏急後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長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脫出肛門。

2、其他癥狀

少數患者可有腹部悶脹不適,隱痛癥狀。

3、診斷依據

①便血或黏液膿血便史。

②肛診或腸鏡發現息肉。

③鋇灌腸見多少不一充盈缺損。

④ 病理檢查可確診。

五、哪一種腸息肉容易發生癌變?

我們會將腸道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腫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會發生癌變,主要包括:

  • 幼年性息肉:常見於幼兒,大多在10歲以下。常發生直腸內,呈圓球形,多為單發,病理特征為大小不等的瀦留性囊腔,是一種錯構瘤。
  • 炎性息肉:又稱假性息肉。是大腸黏膜的潰瘍在愈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間黏膜下水腫,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漸隆起而形成。
  • 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

    腺瘤性息肉可分為三種型別: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見。

    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變機會,是癌前病變,應積極處理。大腸腺瘤演變成癌所需的時間為5~15年。並非所有腺瘤都會發生癌變。

    大腸腺瘤癌變的影響因素包括:腺瘤大小、數目、組織病理學型別、大體型別、不典型增生程度及腺瘤患者性別年齡等因素。

    六、腸息肉惡變時間是多久?

    從發病年齡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腸癌早5~10年,平均時間約為10年。

    但據最新的一些文獻報道,從腺瘤性息肉發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5年。

    七、不切除,它自己會消除或減小嗎?

    不能。

    炎癥性息肉個頭小,很少發生癌變,如果積極改變腸道內環境,修復受損的腸黏膜,消除慢性炎癥,一般不用處理。

    腺瘤性息肉則需要透過微創的手術方法進行切除治療,這樣息肉才能消失。

    其實無論哪種腸息肉,留在體內都相當於一個「定時炸彈」,因此,我們不應存在僥幸心理,建議積極的對因治療,並遵醫囑進行處理,避免發生癌變。

    八、發現腸息肉咋辦?

    腸息肉大部份是腸黏膜的一個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檢查這個「金標準」之前,一切診斷只是猜測,不切除它,留在體內畢竟是一個「定時炸彈」。

    若是惡性,危害自不必說;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變,則相當於一個「定時炸彈」,隨著息肉的增大,數目的增加,癌變機會也迅速增大,直徑超過2cm的腺瘤近半數會惡變成癌。

    即使是炎癥性息肉,對身體的危害性雖然小些,但隨著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帶來一系列臨床癥狀,如長期便血、腹瀉、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

    一般情況下,發現有腸息肉,應盡早切除,以免帶來一些其他疾病,甚至於惡化成腸癌。

    根據腸鏡活檢的病理結果,如果為腺瘤性息肉,建議進行治療。

    大腸腺瘤的治療方法有:內窺鏡治療、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等。

    腸息肉切前必須做活檢,所有經內窺鏡切除的標本,除非組織嚴重破壞,否則均應進行詳細的病理檢查以排除癌變。

    內鏡下腸息肉切除已成為腸息肉治療的常規方法,除了極少部份直徑過大、內鏡下形態明顯惡變或數目過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內鏡下將腸息肉完整切除。

    內窺鏡治療包括高頻電切除(電凝器灼除、活檢鉗凝切、圈套凝切、EMR、ESD)、微波治療和雷射治療等。

    內窺鏡治療較為安全,創傷小。

    冷圈套器息肉切除術

    以下情況需要手術治療:

  • 對於病理檢查證實有癌變或疑有癌變;
  • 腺瘤較大;
  • 腺瘤呈廣基型;
  • 腺瘤數量較多密集分布於某一腸段以及息肉病、腺瘤病等僅行內窺鏡無法切除的大腸腺瘤患者,應采用手術治療。
  • 九、哪些人需要腸鏡檢查?

    1、年齡大於45歲的所有無癥狀人群(尤其久坐人群);

    2、年齡大於40歲,且有持續2周以上的結直腸相關癥狀的人群(包括:大便規律改變,如少於1次/3天或多於3次/天;大便性狀改變,如大便稀溏、便血、大便帶血或黑便等;大便形狀改變,如軟便上可見明顯溝槽、大便明顯變細等);

    3、不明原因消瘦、貧血,懷疑消化道腫瘤的人群;

    4、長期患有炎癥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的人群;

    5、長期服用含蒽醌類導瀉劑(如大黃、蘆薈及番瀉葉等)的人群;

    6、直系親屬中患有結直腸癌的人群或結直腸癌術後的人群;

    7、結直腸腺瘤或多發息肉內鏡切除術後的人群;

    8、直系親屬診斷為「遺傳性結直腸癌」且年齡大於20歲的人群。

    十、平時生活中需要註意哪些呢?

    1、養成定期復查的習慣

    現在有證據證實息肉有逐漸增大趨勢,即使當時較小的息肉(一般﹤5mm者)沒有被摘除,但過一段時間也可能有增大的可能,所以,凡已經明確大腸息肉的患者,均應每0.5年~1年復查一次腸鏡,防止長大後出血或癌變。

    2、調整飲食

    禁食辛辣、油炸、肥膩、高蛋白及刺激性食品,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且有規律,避免因低纖維素導致的便秘習慣,便秘越久,越容易刺激息肉增大或息肉復發。另外,酒精刺激也會加重息肉的刺激,因此得了息肉的病人戒酒也是非常必要的。

    3、適當運動

    由於右半結腸是以副交感神經分布為主,適度鍛煉使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從而腸蠕動加強,糞便在右半結腸內停留時間少,糞便中的一些致新生物的物質對腸黏膜的作用減少,息肉發生率、復發率減少。

    4、保持好心情

    當人的神經過度緊張,支配內臟器官蠕動的交感神經興奮,會抑制胃腸蠕動,使速度減慢,從而導致便秘。便秘會增加腸息肉的發生。所以,正視現實,盡量放松,只要飲食有節,合理安排,定期復查,及時發現,及時處理,這樣可以大大減少癌變的機會。

    十一、切除後需要復查嗎?如何復查?

    大腸腺瘤治療後還必須進行復查。

    1、低危人群的復查:

    大腸腺瘤為單發、帶蒂(或小於2cm的廣基的管狀腺瘤)伴有輕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為低危人群。

    治療後1年復查結腸鏡。若為陰性,則每年需要進行糞隱血試驗檢查,並每隔3年復查一次結腸鏡。

    連續3次陰性者,延長至每5年復查一次結腸鏡,期間仍然是每年行糞便隱血試驗檢查。

    如果某次檢查發現腺瘤,再次治療後仍按首次治療後的隨訪方法進行隨訪。

    2、高危人群的復查: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況者,屬高危組:

    ①多發腺瘤;

    ②直徑≥2cm;

    ③廣基的絨毛狀腺瘤或管狀絨毛狀腺瘤;

    ④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或者腺瘤癌變者(原位癌或浸潤性癌)。

    治療後3~6月內復查結腸鏡,如為陰性,6~9月再次復查內窺鏡,仍陰性者,1年後再次復查內窺鏡。

    連續2次都陰性者,每隔3年復查一次內鏡,期間每年行糞隱血試驗檢查。

    如果某次檢查發現腺瘤,再次治療後仍按首次治療後的隨訪方法進行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