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史鐵生之死:為捐器官硬撐9小時才離世,只留一句遺言令人淚目

2024-03-29健康

2010年的12月30日,北京一家醫院的急救室裏,史鐵生快不行了。

當時的他,整個人痛苦地蜷縮在醫院的病床上,身上插滿了各種各樣的管子還說,就連他的臉,也因為呼吸不暢的原因,整張臉都憋得通紅。

這樣的史鐵生,搶救是沒有必要的,一來,醫生早就進行過無數次搶救了,二來,醫生早就下達了他最好離開才能減輕痛苦的指令。

對於此時的史鐵生來說,讓他安靜地、舒服地離開,是最好不過的事了。

但史鐵生還在堅持,因為他在等待,從天津趕往北京的幾位醫生。

因為一早就簽了器官捐獻協定,加上當時條件有限,捐獻的器官要保證從活體身上取下,並在15分鐘內得到良好的保存,不然就無法移植,所以雖然病床上的史鐵生活著的每一刻都非常痛苦,但他還在堅持著。

滴答、滴答、滴答……時間在一秒一秒地流逝著,很快,本來立馬就可以離去,瞬間就可以得到解脫的史鐵生,也在堅強地堅持著,最後,因為突發腦溢血而送醫的史鐵生,硬是以巨人之姿,在病床上堅持了長達9個小時之久,

而他的大腦、脊髓、肝臟這3樣器官最終也被移植到了不同的人身上,帶來了另一種生命的延續。

史鐵生死後,人們紛紛懷念他。

有人說,他用文字給了無數人生的希望和對抗挫折的勇敢,也有人說,他用無畏死亡的態度給更多的人上了關於生命的課。

直到今天,逝世長達14年了,他的書【我與地壇】等,還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並長期霸占各大讀書APP排行榜。

為什麽一個已經逝去的作家和他的文字,會有如此大的魅力?

下面,請讓我們走近史鐵生,甚至是走進他坎坷而又不凡的一生……

01

如果人生有得選擇,我想,史鐵生一定會選擇成為一個身體健康的平凡人。

但可惜的是,命運,常常是休論公道的。

現在,就讓我們從史鐵生的少年,甚至是童年和出生開始了解他。

中國著名作家史鐵生,1951年出生於北京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家庭。

史鐵生的父親在東北地區工作,母親則是北京林業大學的一名職工。

從小到大,史鐵生都妥妥的是「別人的家孩子。」

還在十歲時,史鐵生的就獲得了作文比賽第一名,中學時,他更是考上了著名的清華附中。

那時候的史鐵生,精通物理,懂無線電,身體非常健康,他是學校出了名的運動健將,最擅長的是80公尺跨欄。

那時候的史鐵生,人生中最喜歡的是田徑,後來的他曾經在書中寫過:我人生第二喜歡足球,第三喜歡文學,第一喜歡田徑。我能說出所有田徑計畫的世界紀錄是多少,是誰保持的,保持的時間長還是短。

這樣的史鐵生的,如果命運正常發展,毫無疑問,他將會迎來一個光明的人生。

那樣的他,無論是走文學還是運動的道路,以他的天賦和才華,都很有可能會獲得成功。

不誇張地說,如果史鐵生照自己的意願,走田徑練跨欄的話,很有可能成為另一個劉翔,那麽中國的田徑歷史,甚至是紀錄,可能會早好多年就被打破。

但可惜的是,命運沒有如果。

年輕時的史鐵生,愛運動,愛笑,怎麽看,都是個健康開朗的人。

可惜的是,命運之神伸手在史鐵生17歲那年輕輕一撥弄,就讓他的人生走向了一個完全不同的道路。

02

那一年,17歲的陽光少年史鐵生,響應國家「上山下鄉」的號召,來到了遙遠的陜西省延川縣清平灣插隊。

除了史鐵生,陜西省的延川縣曾經還出一個著名的作家,就是寫出【平凡的世界】的路遙。

雖然後來的陜西省的延川縣,因為曾經成為史鐵生和路遙這兩位著名作家的落腳點而出名,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延川縣其實是一個非常貧窮又落後的地方,用山溝溝來形容毫不為過。

那一年,年僅17歲的史鐵生和同學們「坐了火車再坐火車,倒了汽車再倒汽車,最後又走了十幾裏山路」,才到達遙遠的清平灣。

清平灣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呢,這裏土地貧瘠,降雨量非常少,常年幹旱。

對於世代生活的清平灣的人們來說,缺衣少食甚至是缺水吃都是生活的常態。

來自北京的知識青年史鐵生來到清平灣後,開始了和這裏的農民一樣的辛勞操作的日子。

他們春天播種,夏天收麥,秋天收玉米、高梁,冬天打壩修梯田,就這還不算上種菜,擔糞,砍柴,出麻油,打窯洞,養雞,挑水,養牛餵羊等農活,總之,清平灣的人們,一年四季都不得閑。

但就算是這樣勤勞,清平灣的人也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就連想吃一頓白饃,還要等到清明節才有。

那時候的史鐵生,經常想念北京的美食。他做夢都想吃全聚德的烤鴨,小吃街的芝麻燒餅,羊雜碎等北京美食。但可惜的是,這一切都只能是夢想而已。

在陜北,史鐵生和當地人一樣,都住窯洞。

窯洞陰暗潮濕,加上夜晚總起來餵牛,總躺在青石板上打盹休息和營養不良,一來二去,史鐵生病了。

他常常莫明地腰腿痛。

一開始,史鐵生也並沒有太當回事,他以為自己不過是普通的坐骨神經痛或腰肌勞損而已,畢竟自己的身體那樣好。

然而一次淋雨的經歷,卻讓史鐵生的病情急轉而下。

那一次,20歲的史鐵生去山裏餵牛時,突然遇到了沖天而下的大暴雨。

山裏空曠,面對傾盆的大雨,人們根本無處可躲。就這樣,放牛的史鐵生被大雨從頭到腳澆了個透心涼,回去沒多久,史鐵生就生了重病,他不僅高燒不退,他的腰腿痛是更嚴重了。

他的腰痛起來,他不僅無法站立,就連坐著,躺著都毫無辦法。

無奈之下,史鐵生只好提前回到了北京醫治。

在北京的友誼醫院,史鐵生進去時,還是站立著進去的,但可惜的是,出來時,他卻被確診為腰腿癱瘓,需要終身都坐在輪椅上。

03

這樣的變化,讓史鐵生怎麽都無法接受。

就像他在【秋天的懷念】一文中寫的那樣,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

試問,一個原本可以飛速跨越80公尺的欄桿的人,讓他一下子雙腿癱瘓,且終身無法行走,這叫人如何接受?

那段時間,是史鐵生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很多次,他都想到了死。

躺在床上的他,天天用眼睛的余光在天花板上寫字,一個是「腫」字,一個則是「死」字。

幸運的是,有兩個人和一處地方拯救了史鐵生。

這兩人,一個是史鐵生的母親,一個是史鐵生後來的妻子,陳希米。

那個地方,則是後來的史鐵生在他的書中鄭重且大量寫過的地方,地壇。

史鐵生癱瘓後,他的母親以最快的速度請了假,回到北京照顧他。

為了給史鐵生治病,他的母親變賣了家裏幾乎所有值錢的東西。不僅如此,她還到處打聽偏方,想辦法給史鐵生治病。

當所有方法都用盡,發現怎麽都無能為力時,史鐵生的母親就開始想辦法讓史鐵生學著接受自己的殘疾。

為了讓史鐵生的世界多些色彩,她和史鐵生的父親,求鄰居畫了圖紙,然後捧著圖紙找遍北京城,才找到一個加工部願意為史鐵生打造一部方便出行的輪椅。

她不僅用一顆母愛的心,給史鐵生的輪椅縫制了最軟的坐墊和靠背,她還想辦法給輪椅的兩側裝上支架,再安上一塊木板,讓史鐵生坐在輪椅上,就可以自己吃飯,看書。

為了讓史鐵生盡快振作起來,她甚至還推著輪椅上的史鐵生去勞動局找工作,可惜的是,卻被拒絕了。

一直到母親因為肝硬化去世,到死都沒能和兒子一起去北海看一次菊花時,史鐵生才明白,自己能好好活著,對母親來說,有多重要。

因為死去的母親那顆無私愛他的心,史鐵生才漸漸開始振作起來。

史鐵生振作的方式是閱讀和寫作。

雖然坐在輪椅上的他,行動多為不便,但他大量地閱讀,大量地寫作。

正是閱讀和寫作,從另一個角度,拯救了史鐵生,讓他發現和明白,自己也不是全無用處。

也正是寫作和作品的發表,把史鐵生生命中另一個重要的女人,妻子陳希米,送到了他的身旁。

1979年,癱瘓8年的史鐵生認識了陳希米。

史鐵生曾說道,雙腿和愛情二選一,我還是要選擇愛情。

04

陳希米的到來,不僅僅給了雙腿癱瘓的史鐵生愛情,更重要的是,給了他的生的希望。

那時候的史鐵生,因為病情惡化,患上了腎衰竭。這讓他不得不時常在身上插上尿管,甚至隨身還要帶著尿壺,來維持生活和生命。

這樣的他,滿身上都是難聞的尿味兒。

但就是這樣骯臟的他,陳希米也從來沒有嫌棄。

她不僅留了下來,做他的「雙腿」,陪伴他,鼓勵他,照顧他,她更讓他相信,自己的存在非常有意義。

正是妻子的照顧,讓史鐵生有了更多的精力和心情寫作。

而地壇,則讓史鐵生開始慎重思考疾病與生命的意義。

那時候的史鐵生,住在北京的雍和宮大街26號,這裏離地壇很近。

就是在歷史悠久的地壇,史鐵生感悟到了生命的渺小,甚至是如何在疾病纏時,與疾病共存,活出笑容與不凡。

很多人說起史鐵生,想到的都是輪椅,尿毒癥,透析,雙腿癱瘓,殘疾。然而史鐵生的朋友們說起史鐵生,卻滿是笑容和懷念。

他不僅用文字感染和鼓勵了很多人,他更用行動告訴大家,生病了,與其抱怨生活,不如坦然接受,與疾病共舞。

對,史鐵生就是用「與疾病共舞」的態度,來度過自己剩下的人生。

1998年,已經得了尿毒癥的史鐵生,開始了每個星期都要做3次4個半小時以的透析的日子。

後來的他,在長達9年的時間裏,一共遭受了1000多次針刺,他的動脈和靜脈都被針紮成了蚯蚓狀。

不僅如此,因為尿毒癥,他還被限制飲水,但他每次去做透析,他都會被脫去3公斤水,隨之而來的,是他身體和血液中的大量營養也被流失,這讓他經常感到饑餓和寒冷。

但就這樣的日子裏,史鐵生還是用每周四個上午的時間,大量寫作,寫出了著名的【病隙隨筆】。

就像他在【病隙隨筆】中寫的那樣,在雙腿癱瘓只能坐輪椅時,懷念能跑能跳的日子;在長了褥瘡的時候,懷念以前坐在輪椅上沒有長褥瘡的日子;在必須要透析的時候,懷念曾經長了褥瘡,坐在輪椅上的日子……

史鐵生用自己真實的生活,告訴人們人生沒有所謂的幸與不幸,有的只是比較罷了。

人活著,最重要的,是平凡的生活中,坦然接受那些該有的,而不是抱怨和懷念那些沒有的。

除了用這樣的態度生活,史鐵生還用自己的生活態度,為自己贏得了很多的朋友。

王安憶、莫言、余華,蘇童,每個人都能說出幾件和史鐵生有關的趣事。

05

著名作家王安憶曾經回憶,自己曾去過史鐵生家中看過史鐵生,那時候的史鐵生,尿毒癥非常嚴重,已經被多次透析折磨得不成樣子。但就是這樣,王安憶全程都沒有聽到史鐵生一句關於生活痛苦的抱怨,他不僅和王安憶大談吃餃子等生活趣事,他甚至還會在朋友來家之後談得最開心時,坐在輪椅上擼起袖子就給大家炒菜,他還會一面炒,一面陪大家聊天。

雖然生活不便,但史鐵生卻依然活得很有尊嚴,既自尊又自強。

史鐵生的好友朱偉至今記得,每次行動不便的史鐵生要從自己的工作台或床上換到輪椅上時,他都是靠自己來,從來不要別人幫忙。

對待朋友,史鐵生又從來都很夠意思。

有這樣的一件事。1996年,史鐵生和一幫朋友在瑞典,那段時間,吃膩了西餐的史鐵生,突然得到了當地一位華人朋友送的一碗紅燒肉。

但就是這樣美味誘人的一碗紅燒肉,史鐵生硬是一塊都沒有先品嘗,而是等到所有朋友回來,才一起吃。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最能說明史鐵生的人品。

1995年,【大家】雜地社舉辦了一個「大家紅河文學獎」,這個獎兩年一屆,每年只獎一人,獎金卻高達10萬元。

當年,【大家】的主編李巍希望在雜誌上刊登史鐵生的【務虛筆記】,並承諾會把獎項和10萬元獎金都給他。

然而,史鐵生卻早答應了【收獲】雜誌,【務虛筆記】會先在那兒刊登。

最終,史鐵生拒絕了【大家】雜誌的好意,雖然當時的他,病重且生活又無比窘迫,非常需要這一筆稿費。

要知道的是,為了能夠讓史鐵生同意這個做法,大家的主編李巍甚至還專門打電話給【收獲】的主編程永新,說動了他讓【務虛筆記】的刊登選擇權交由史鐵生自己決定,但他們沒想到的是,史鐵生考慮半天,最終還是拒絕了【大家】雜誌的好意。

甚至後來當不甘的李巍又請史鐵生的多位好友包括余華一起來勸他時,他還是沒有改變自己想法。

最終,史鐵生的【務虛筆記】分為上下兩部發表在1996年的【收獲】一二期,史鐵生也如願沒能得到那筆高達10萬的獎金。

而那筆可貴又豐厚的獎金,最終被莫言的【豐乳肥臀】獲得。

史鐵生用行動證明,文由心生,一個作家生活中是什麽樣的人,不僅會在他的文字和作品中表現出來,更會在他的行動中體現出來。

2010年12月31日那天,一個寒冷的冬夜,輪椅上的史鐵生突發腦溢血,眼看生命垂危。

因為早就簽下了器官捐獻協定,史鐵生曾說過,自己身上只要有一樣東西能用,能留下就留下。

當時捐獻器官的條件非常苛刻,能夠移植的器官必須要達到在活體身上取下15分鐘並保存良好,才能被移植。而當時的史鐵生,因為腦溢血,整個人連呼都非常困難,但為了能解救更多的人,他硬是強撐著一口氣,堅持了長達9個小時,等到代表天津十字會接受捐贈器官的醫生從130公裏外趕來才離開。

離開時的他,整張臉因為呼吸不便的原因,都是通紅。

而他離開後,他身上的大腦、脊髓和肝臟卻挽救了至少3個人的生命。

史鐵生是以自己一人,救了更多人啊。

那一天,離史鐵生的60大壽只差5天。

那一天,59歲的史鐵生雖然離開了,卻有更多人接過他遞過來的希望,活下來了。

試問,這樣的史鐵生,怎不會令人肅然起敬?

一個在死之前還想著別人的人,一個用文字、生命溫暖激勵他人的人,這樣的人不僅值得人們懷念,更值得人們紀念。

有人說,讀史鐵生,是因為從他的文字裏,自己明白了生命和愛。他從史鐵生的文字裏,明白了文學不死,一抹陽光,一陣微風,甚至是一顆古樹都是活著的力量,活著就是最有意義的存在。

還有學子說高三時讀【我與地壇】,讓自己緩解了很多高考的壓力。

更有年輕人讀了史鐵生深受生活磨難卻不失平靜樂觀的態度,學會了對命運接受和思考人生的意義,還有更多處在低谷期的人們說輪椅上的史鐵生用他的文字,說出了他們的心聲的同時,也讓他們振作起來,願意重新去找方向。

活著的時候,以一己殘破之身笑著詮釋「只要活著就是幸福,就是偉 大」,死後,用自己的器官甚至是用文字去觸動更多的人學會和生活與苦難消解,共存共處,甚至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這才是史鐵生和他的作品的最大魅力。

就像他曾寫過的文字,「設若枝椏折斷,春天惟努力生長。設若花朵雕殘,春天惟含苞再放」。

如果你覺得命運不公,讀讀史鐵生吧,如果你覺得生活不夠快樂,讀讀史鐵生吧。

相信我,你會發現,只要足夠堅韌,沒有什麽挫折,傷痛扛不過去。因為再也沒有比一個堅強的靈魂,更能抵禦痛苦的襲擊。

就像史鐵生一直堅持的,把疾病交給醫生,把命運交給上帝,獨把快樂和勇氣留給自己。

對於史鐵後的人生,你有什麽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燕子,如果覺得我的文字不錯,歡迎評論,點贊甚至是轉發,謝謝啦。

更多往期好文:

我,福建人,15歲兩手空空闖香港,20年後開瑪莎拉蒂送海鮮

我,潮汕姑娘,16歲月入2千,20歲賺100萬,27歲在深圳開7家餐館

我,廣東農村娃,15歲兩手空空闖香港,43歲在香港廣州資產超2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