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美國醫院病人很少,為什麽醫生薪資還能這麽高?錢是從哪來的?

2024-06-08健康

前言

你知道嗎?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憑什麽美國這個號稱"醫療強國"的國家,普通人卻如此艱難地看病?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麽樣的秘密?且讓我們一探究竟,揭開這個醫療體系的真相吧。

"醫療精英"的特權生活

強納生·史密斯,一名來自中西部的普通家庭,自小便夢想著成為一名醫生。經過12年漫長艱辛的學習和培訓,他終於在28歲時順利取得執業資格。然而,當他開始步入醫療圈後,才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精英階層"。

對強納生來說,成為醫生的過程可謂"下了血本"。從本科4年醫學學習,到隨後3-8年的住院醫師培訓,再加上3-5年的專科培訓,整個過程長達12-15年,期間學費高達數十萬美元,更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任何收入。

但是,這一切都是值得的。根據【美國醫師收入報告】,強納生這樣的臨床醫生年收入高達29.9萬美元,即便是公共衛生醫生,年收入也可達19.9萬美元。連"實習醫生"的年薪都在3-10萬美元之間。

相比之下,美國普通人的年收入僅為5.6萬美元。醫生們已經成為了美國"高收入群體"的代表。除了高額薪資,他們還可以利用自身的專業地位,在多家醫院或診所"兼職",甚至提供遠端醫療服務,從中獲取豐厚的"灰色收入"。

這些優越的經濟條件,使得醫生群體成為了美國社會的特殊存在。他們不僅被視為"醫療精英",還享有各種特殊的社會地位與待遇。比如在疫情期間,他們可優先進入一些場所,甚至可以當場槍決試圖"醫鬧"的人。

"黑箱"運轉的醫療收費

除了醫生自身的高收入,美國龐大的醫療費用本身也備受爭議。強納生所在的醫院,就是這個"商業化"醫療體系中的一員。

在這裏,定價權高度集中於醫院和醫生手中,價格完全不透明。以一項簡單的核磁共振檢查為例,在不同醫院的價格就可能差距幾百倍。在某家醫院只需5000美元,而在另一家卻高達3.5萬美元。對於一些常見的急救或治療,收費同樣莫測高深。

這種天價收費,很大程度上源於美國獨特的"先救治,後付費"模式。醫院不得以缺乏保險或經濟實力為由拒絕救治病人,這就給了他們定價高額收費的空間。

同時,醫院和保險公司之間還存在"單獨議價"的能力。這使得同樣的檢查或治療,不同保險公司和個人承擔的費用大不相同。比如一次急診花費1000美元,有醫保的只需支付1美元,但保險公司最終支付的僅99美元,剩余900美元由醫院吞噬。

強納生深有感觸,每次給病人報賬單時,他都能看到這種"黑箱"運作的端倪。病人只能在收到賬單時,才發現自己的病癥是否在保險範圍內,否則就面臨著醫療破產的厄運。這種不透明的收費體系,讓普通人承受著沈重的經濟負擔。

"醫生中心制"下的利益鏈條

作為一名受雇於醫院的醫生,強納生深知美國醫療體系的另一個顯著特點——"醫生中心制"。與其他國家的"醫院中心制"不同,美國醫生在整個醫療過程中擁有極大的自主權和話語權。

無論是自開診所、合夥經營,還是受雇於醫院,醫生都能享有較高的定價權和收入分配權。自開診所和合夥經營的醫生,對工作時間、薪資、收費標準都有較大的自主權。

而受雇於醫院的強納生,由於其專業技術和學術地位,醫院也需要依賴他來提升聲譽,因此他的話語權同樣不容小覷。

在這種"醫生中心制"下,醫院往往不敢過多幹涉醫生的收費標準,生怕引起反彈。反之,醫生則可以根據自身地位來制定高額收費標準,從中獲取豐厚的"灰色收入"。

這種相互依存、互相利用的關系,使得醫生的收入水漲船高,而醫療費用也隨之飛漲。作為病患的強納生,只能在這個利益鏈條上"埋單",為這套體系買單。

"灰色收入"的源泉

對於高收入的醫生群體來說,表面的薪資收入遠遠滿足不了他們。他們還透過各種"灰色收入"來進一步增加自己的財富。

最主要的來源之一,就是來自制藥公司的回扣。制藥公司的銷售代表會積極聯系醫生,鼓勵他們多開具某些藥物,尤其是一些成癮性強的止痛藥。這種做法在上世紀20年代就開始流行,當時醫生還會在報紙上大肆宣揚香煙的好處,以增加銷量。

強納生也曾遇到過這種情況。有一次,一家制藥公司的銷售代表頻繁聯系他,要求他多開具一種新型止痛藥。雖然內心有些許不安,但考慮到可能獲得的豐厚回扣,他還是順從了對方的要求。

除此之外,醫生還可以憑借自身的專業地位,直接向病人收取額外費用。比如一名中國留學生就曾遇到,僅因一次簡單的鼻炎診斷,醫生就開具了大量止痛藥,最終支付了巨額費用。對於沒有醫保的病人來說,醫生基本可以自行定價,從中獲取豐厚的"灰色收入"。

正是由於這些"灰色收入",醫生的年收入才能遠遠超過其他專業人群。而這種做法,也無疑加劇了醫療費用的虛高,讓普通人更加承擔不起。

"精英壟斷"的醫療資源

除了醫生的特權生活和利益鏈條,美國醫療體系的另一大問題,就是資源嚴重向私立醫院傾斜,形成了"精英壟斷"。

在這個"商業化"的醫療體系中,私立醫院占據了絕大部份的醫療資源。這些私立醫院不受政府太多的監管,在定價和營運上有著極大的自主權,自然也就成為了醫生以及醫院老板們的"搖錢樹"。

而相比之下,公立醫院則顯得捉襟見肘。它們不僅缺乏充足的資金投入,連基礎的醫療裝置都難以配備。加上政府的預算控制,公立醫院往往難以提供與私立醫院相媲美的待遇,因此很難吸引和留住優秀的醫護人才。

這種資源分配失衡,使得私立醫院成為了整個醫療體系的"主宰者"。這些私立醫院不僅可以肆意定價,還能吸引到最優質的醫療資源。

而對於普通民眾如強納生來說,想要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就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無論是搶救費、檢查費還是藥費,都令人望而卻步。即便有商業醫保覆蓋,也只能承擔80%左右的費用,剩余的幾千美元依然沈重。

這種資源壟斷,無疑加劇了美國社會的貧富懸殊,使得優質醫療資源只能被高收入階層所壟斷。這不僅違背了"人人平等享受醫療"的社會公平價值,也讓像強納生這樣的普通人不得不做出艱難的健康選擇。

全民醫保:紙上談兵

相比之下,作為一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卻是世界上唯一沒有全民醫保的國家。這也可以說是這個醫療體系的"總縮影"。

美國的醫療保險制度十分復雜,既有商業保險計劃,也有政府提供的醫療補助(Medicare和Medicaid)。但這些保險計劃往往存在諸多漏洞,既不全面也不完善。比如某些保險並不包括救護車費用,一次就可能幾千美元。而且即使有商業保險,個人負擔的費用通常也在1000美元左右。

這種不公平的保險制度,更加劇了強納生這樣普通人的經濟負擔。有些家庭不得不為了負擔醫療費用而放棄保險,反而陷入更深的貧困。一旦發生意外或重大疾病,個人很可能淪陷於"醫療破產"的深淵。

盡管這種狀況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但要想在美國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全民醫保,仍然面臨著重重阻礙。一方面,保險公司、制藥公司等商業利益集團強烈反對,生怕利潤受損。另一方面,部份保守派政客也擔心這會導致政府幹預過多,削弱市場作用。

結語

美國醫療體系的種種問題,已然成為這個國家揮之不去的"痛點"。從強納生這樣的個人故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高昂的醫療費用、醫生的"灰色收入"、資源的"精英壟斷"等,無不反映著這個體系的內在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