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為什麽整容的明星一上鏡就會被發現?|日本醫美

2024-07-02健康



大家對整容藝人的出鏡,反應真的好大好強。


上月寫的主持人,現在還有大波的人圍觀熱評,而且情緒強烈。


有沒看的,點藍字回看:


【歌手2024】主持人是如何整成真人匹諾曹的,沖突臉怎麽做取舍?


而且發現一個風向。


就是觀眾對做個雙眼皮、墊個鼻子的容忍度,遠遠高於臉部填充。


雙眼皮、隆鼻的,只要做的好做的自然,


即使被發現,可能言語上輕帶一下就過去了。



但填充個饅頭臉,在鏡頭裏避也避不開,可是犯了忌了。


影響觀感、拖垮內容、和別人不在一個維度空間。


導致節目整體評分上不去、勸退觀眾,都是整容臉的錯。



觀眾也有反向疑惑的:


藝人這麽註重外表的群體,他們不知道自己整壞了嗎?


還要上鏡讓觀眾口誅筆伐,這個錢是非掙不可嗎?


其實不是整壞後,非要上鏡。


多數是需要上鏡後,為了更好看才去做調整的。


至於自己知道不知道整壞了這個事。


是這樣的, 本人和醫生可能真不覺得整壞了。


因為整完的狀態肯定是大家都滿意,


所以才有了復整和自信上鏡的後續。


而且整後的自拍效果是很不錯的。


尤其是 靜態 ,宛若新生,這個從某主持人的寫真照能看出來。



但大部份醫生和患者都不知道註射填充的延遲性和填充物在不同載體上的表現。


比如醫生在註射時,一沒過量、二即可效果很好,大家都很OK。


但是過段時間就被身邊人說顯假,尤其是上鏡做表情時。


這就是填充物在個體身上表現出的延遲性。


個體條件不同,回落後的效果也不同。


打完即刻為什麽都滿意?


因為此刻的填充劑沒有吸水,硬度最強。


塑出的型輪廓感強,本身皮膚的一些松弛也被瞬間挺起的狀態帶得緊致。


△右圖註射顴部輪廓挺出後,面部高光點變強,線條更挺拔皮膚顯緊致


但過後由於吸水膨脹後,填充物硬度下降。


有一定挺度高度的即刻塑形效果就會變弱。


如果這時的載體恰好又是個軟組織有嚴重松垂的人。


這時的填充物就像一團軟乎乎的包囊。


趴伏在皮肉之間並不密挺的組織間隙中。


此時面部就會有 「又鼓又塌軟」的矛盾趨勢。


做表情時,細節被蓋住,肌肉還要帶動填充物,


填充物順著肌肉力擠一起,看起來就是又假又僵的饅頭臉了。



所以有一部份人填充要經歷的過程是:


打完即刻 ——好看、自然,變好空間大;


打完中期 ——顯假、有重墜感,饅化;


打完後期 ——自然、但塑形感弱,回落過程造成心理反差,不太能接受失去塑形感的樣子。


這個過程是不少上點年紀、皮膚有老化群體的填充心理過程。


可能那些饅頭臉明星,經歷的也是一樣。



而較年輕群體經歷的過程又不一樣。


通常她們的軟組織強韌,在打完初期會顯腫一些。


隨著填充劑吸收, 回落後的效果越來越自然貼合


直到最後吸收完畢,外貌反差也不會特別大。


主要還是在 水潤度和飽滿度 上有區別。



那麽,是不是只要填充過的臉上鏡都會被發現呢?


不是的, 打玻尿酸的藝人多了,但被發現的只是一部份。


或者某個階段的註射差池。


比如這個動態的面部,貼合自然,表情松弛。


或許在某些光線下高光點偏銳,但也不會一下被認定填充了。



那麽,我們要討論的問題來了:


註射一張不被懷疑的臉,需要註意什麽?




藝人比我們普通人需要的面部細節多的多。


所以在註射時,就要以大動態表情舒展為前提考慮。


當然,普通人想以這種效果為前提變化也是一樣的。


所以面診時一定要和醫生講好,講清楚。


要醫生了解自己大笑、說話、動靜之間的面部表情變化。


懂的醫生自然會知道觀察動態時面部部位的組織變化。


不懂還不重視這方面的醫生,也打不出你要求的樣子。



為什麽把面部表情變化作為註射第一重點呢?


因為被人發現的註射臉,多是因為打不開表情讓人覺察別扭而發現的。


表情不是一個部位的事,而且臉上的部位都不是靜止的。


每一塊都有其抵抗和協同的力量存在。


面部是個系統化精準科學。


它是表情肌、筋膜層、韌帶、皮膚等各個組織共同參與,


透過各階層相聯動產生的。


這裏有個詞叫 「面部解剖聯動規律」


用它做面部評估和方案設計,會大振幅減少僵臉的產生。


比如顳淺筋膜會聯動顳部與面頰;


顴皮韌帶到眼輪匝肌支持韌帶聯動著中面部與眶周;


顴大肌聯動著面頰與口周等。



觀察到表情變化後,也就知道了註射的深淺和前後順序。


比如某人做表情時,嘴唇周邊區域的運動振幅大、蘋果肌外側振幅小。


隨著表情運動大的,組織層次淺,註射劑量一定要小;


表情時運動小的,組織層次深,位置固定,受到表情影響小,可以深層註射。


如果要求打蘋果肌,但ta做表情時顴肌又很活躍。


這時候如果打的淺,表情肌會拱到淺層脂肪,顯得不自然的鼓。


面部運動時,橫面區有個向上膨隆、薄的橫紋肌也跟著運動,這時蘋果肌組織容量會加大。


這時如果打的淺,填充物就會擠在橫紋肌周圍,就出現過度填充的饅頭樣。




註射有順序,不是哪缺就打哪。


患者不懂也不關註註射順序,上來就說要打哪哪哪。


醫生不是這麽任性的被指揮的。


如果能被患者指揮的醫生,那打出來真不知道什麽樣。



註射要先上後下,先深後淺,先外後內,先提升後補充修飾的原則。


這些經驗也都是依照面部解剖聯動規律總結出的。



從上往下打,是分散下面部軟組織對臉的重墜力。


從上開始打,將提升效果一層層傳遞到下面部。


下面部的受力被一層層分走,效果的展開性好,自然。




深層凹陷的溝槽,多是骨骼容量不足產生。


而淺層皺紋是皮下膠原的不足產生。


先在深層把骨容量補滿,為淺層軟組織的運動建立支撐。


淺層在紋路下找平,這樣表情會更自然。




先註射臉外側,再註射臉內側。


外側臉為咀嚼區,內側臉為表情區。


咀嚼區比較固定,細節較少,最大的問題是下垂。


所以這個地方基本不會出現「填充過度」「饅化」的既視感。


因為填充這個部位,填充物占位後,恰好解決下垂問題。


先打這個部位的邏輯,也是先把支撐建立起來。


也可以理解是把臉皮後方拉緊,便於前方的細節修飾。



外側解決好,聯動的內側問題被解決大半。


表情區細節多,最怕重墜或被糊住。


外側被拉緊還不損表情,內側只要做好提升就好了。


這樣下來內側臉需要的填充劑就少很多,表情保留的多。




先提升後修飾,開頭說過了。


不提升就填充,待填充物吸水膨脹後。


硬度下降,挺不起來。


如果皮膚緊實度不足,會加重皮膚負擔,臉顯得又鼓又松垂。


沒有飽滿緊致感,只有臃腫下墜感。


先做提升就是加固地基的支撐力。


對兜住填充物,包裹水潤感都有作用。


先提升後修飾,就是夯實裏面,找平表面的邏輯。




不同註射層次對填充產品適配度不同。


國內很多人自己買玻尿酸找醫生打。


這就有了一個問題。


我買的產品和我要打的部位,適配度有誤。


而且我只想打某一部位,不想按上面說的邏輯打。


這些問題擺在醫生面前,那醫生是打還是不打?


打吧,我拿的產品適合深層填充,對淺層效果並沒那麽出色。


而且會出現打完即刻好,後面會變差不自然的擔心。


不打吧,上門的生意往外推,還以為醫生不會打。


錢沒掙到,顧客還會有不正向的反饋。



這種情況下,一般人會做中和選擇。


先給顧客講清楚,你買的產品不適合你要打的部位。


但是你非要打我也能打,但可能出現的問題要先講清楚。


然後按照我的需求打了。


打完效果挺好,開開心心的走了。


結果呢, 後期出現了醫生說的問題之外的不可控問題。


比如醫生說不適合,會有下垂風險,但我出現了饅化。


開始很自然,可現在朋友都說我是整容臉。


拿著這些話去找醫生,醫生一兩句也說不清楚。


顧客不懂醫理,醫生懂,但沒有效傳達給顧客。


明知註射層次和填充產品不匹配,但最終還是打了。



出現的問題,那到底是誰的問題?


可能,那些被看出整容的填充臉,其中的不確定因素更是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