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什麽是細菌感染,有多恐怖

2024-03-12健康

細菌,作為誘發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之一,可誘發多種疾病。這些疾病有自限性的,也有難以治療的,甚至高度致命的。

細菌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其結構主要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核質體等構成,部份細菌還有莢膜、鞭毛、菌毛、纖毛等特殊結構。直徑大小在0.5~5μm之間。1μm=1‰公釐,單個細菌肉眼不可見。[1]

細菌的形狀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細菌廣泛分布於土壤、水、人類生活的環境中,包括人身體上也攜帶相當多的細菌。特殊種類的細菌甚至可在極端環境下(如高溫高壓、放射性環境等)生存、增殖[2]。

細菌按照獲得營養的方式分為自營和異營

自營菌 能夠以無機碳水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碳酸鹽等作為碳源,以無機的氮、氨或硝酸鹽作為氨源, 自力更生合成菌體所需的有機物質 。這一類細菌有很強的專業性,如硝化桿菌只能氧化亞硝酸鹽。

異營菌從現成的有機化合物中獲取營養物質 ,又可以分為腐生菌和寄生菌。腐生菌以動植物屍體、腐敗食物作為營養物來源,寄生菌以活體宿主作為營養物來源。

誘發感染性疾病的細菌都屬於異營菌,大部份屬於寄生菌。

未經充分處理的城市廢水、養殖場、屠宰場廢棄物等含有大量有機物,非常適合異營菌增殖。這些地方細菌種類和數量均較高。相對更容易出現細菌性感染。

細菌廣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環境中以及皮膚表面,為什麽我們沒有時刻處於細菌感染中?

因為細菌要誘發感染,第一步需要先越過皮膚或黏膜屏障並侵入血液。

當我們的皮膚、黏膜保持健康時,其屏障作用更強,能夠抵擋絕大部份的細菌,從而避免細菌感染的出現。反之,皮膚或黏膜破損則是細菌感染的高發因素。

第二步,侵入血液的細菌需要逃過白血球的追殺。

我們的血液中存在大量巡邏中的抗體。當細菌侵入血液後,抗體迅速辨識並釘選,告訴白血球「我抓住了入侵的敵人,快來殺滅它」。白血球迅速跟進並將細菌吞噬,從而避免細菌利用血液中的營養物質增殖並誘發感染。

反之,免疫系統缺陷、抵抗力低下、免疫系統未遇見過的細菌(全新細菌或變異細菌)侵入血液,則更容易誘發細菌感染。

細菌在營養充足的環境下增殖速度非常快。當細菌成功侵入血液並逃過白血球的追殺後,能快速利用血液中充足的營養物質增殖。通常在1~4個小時內,細菌體積增大、代謝活躍,開始為增殖儲存充足的營養物質。

營養物質儲存完成後,細菌進入快速增殖階段,數量成倍增長。

細菌感染不但搶奪身體大量營養物質,在細菌增殖過程中也會排放大量外毒素(多為革蘭氏陽性菌),以及細菌自溶或粘附於人體細胞時釋放內毒素(多為革蘭氏陰性菌)和其他對人體有害的代謝產物,引起乏力、疼痛(如關節痛)、痙攣、神經末梢麻痹、高燒等,甚至可引起敗血癥或膿毒血癥,危及生命。

註意: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誘發的上呼吸道感染也可能因細菌外毒素誘發敗血癥,嚴重引起多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各種慢性疾病患者如營養不良、血液病、腎病症候群、糖尿病、惡性腫瘤等患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藥物如各種激素、抗代謝藥、抗腫瘤藥、放射治療患者,長期使用抗菌藥物患者更容易因細菌感染出現敗血癥,即便是普通感冒也不可掉以輕心。同時也應註意日常避免濫用激素、抗生素。

上面這些看起來比較抽象,我們具體看一個細菌感染的例子。

在2001年,美國一起炭疽攻擊事件導致5人死亡17人感染,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該事件被定義為恐怖襲擊[3]。該恐怖襲擊事件中的炭疽桿菌正是細菌中的一種。

炭疽桿菌屬於需氧芽孢桿菌,在外界條件不利於其生存、增殖時,炭疽桿菌形成內生芽孢,以休眠狀態存活下來。當外界環境適宜其生存、增殖時,芽孢重新萌發形成完整的炭疽桿菌並增殖。因此,炭疽桿菌對外界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主要感染草食性動物如大象、鹿、牛、馬等。人類主要因接觸感染動物屍體、皮毛、被感染動物汙染的土壤、食用未經充分加熱的病畜肉、吸入帶炭疽芽孢的塵土等方式被感染。

炭疽桿菌感染部位不同,癥狀表現有所不同。如經皮膚損傷處侵入血液而導致的炭疽感染表現為皮膚性炭疽病,經吸入空氣中炭疽芽孢而導致的感染表現為肺型炭疽病,食用未經充分加熱的病畜肉導致腸炭疽病等。

其中,皮膚炭疽病占95%以上,肺型炭疽病和腸炭疽病相對較少。由於炭疽桿菌在人體內擁有非常合適的增殖條件,因此人感染後,體內的炭疽桿菌幾乎不會轉變為可漂浮在空氣中的孢子。也因此目前尚未見人傳人的炭疽傳染事件。

好了,說了這麽多,炭疽桿菌感染到底有多恐怖?

炭疽桿菌感染可引起皮膚壞死、潰瘍、焦痂和周圍組織廣泛水腫及毒血癥癥狀,皮下及漿膜下結締組織出血性浸潤;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樣,偶可引致肺、腸和腦膜的急性感染,並可伴發敗血癥,嚴重者引起死亡。

重口味圖預警

現在後悔還來得及

考慮到知乎還有很多小朋友,還是不發了。感興趣可以搜尋「炭疽桿菌感染」。

細菌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種之一,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增殖能力、變異能力遠高於人類。雖然近百年人類科技發展大大提升了我們的生活品質,但在細菌這一古老而又繁盛的物種面前,我們仍應保持敬畏,做好預防,盡量避免接觸毒性過強的細菌。惹不起,躲還是躲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