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主席與十大元帥的親疏關系,誰在前,誰在後

2024-08-09歷史

十大元帥,都是毛主席的得力幹將,國之棟梁,不過,這十位元帥與毛主席的關系,也是有親疏之別的。

當然,也不能用簡單的排名來衡量,我們可以來分成三個檔來形容一下。

第一檔,就是與毛主席「相交莫逆」,主要有三人:朱德、陳毅、羅榮桓。

朱老總與毛主席的關系,已經不需要多說,自從井岡山會師後,兩人就緊緊地綁在了一起,「朱毛」儼然成了同一個人,誰也離不開誰。

在長征時期,張國燾妄圖讓朱老總與毛主席劃清界限,朱老總說: 「就是把我劈成兩半,也割不斷我和毛澤東的關系!」

毛主席在晚年時,也曾經當著眾多領導人的面,說: 「沒有朱哪有毛,朱毛,朱毛,朱在先嘛!」

還有陳老總,與毛主席有更多的相似之處,都是性格豁達、胸懷寬廣之人,而且都擅寫詩詞,因此,兩人之間有很多的共同語言。

在抗戰時期,陳老總在新四軍與饒漱石不和,發生了「黃花塘事件」,毛主席特地把他調到延安,親自給他做思想工作,給了陳老總莫大的安慰。

後來,陳老總徹底開啟了心結,毛主席也非常高興,特地給他寫信說: 「你的思想一通百通,無掛無礙,從此到處是坦途了!」

兩人都擅長寫詩詞,經常一起唱和,陳老總寫了詩,都會請毛主席指正,毛主席寫了詩,陳老總也會第一時間拜讀,這在十位元帥中是絕無僅有的。

1971年底,陳老總已經病入膏肓,經常陷入昏迷,但是到了12月26日這天,陳老總突然精神很好,還讓女兒做了一碗面條,邊吃邊說: 「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我要給毛主席祝壽。」

陳老總去世後,毛主席不顧病弱的身體,親自出席了追悼會,對大家說: 「陳毅是個好同誌。」

至於羅榮桓,跟毛主席認識的時間更早,也是唯一一位參加過秋收起義的元帥。

毛主席發動秋收起義時,羅榮桓還是一個學生兵,雖然起義失敗了,但是毛主席在這次起義中的組織才能、建軍思想,卻深深地打動了羅榮桓,從此對毛主席忠心不二,跟隨了毛主席一輩子,從未反對過毛主席。

在十大元帥中,從一開始參加革命就跟隨毛主席的,只有羅榮桓,因此,毛主席後來也說過: 「同我一輩子共事的人,只有羅榮桓。」

羅榮桓去世的當天晚上,毛主席正在開會,親內建領大家集體默哀三分鐘。這樣的待遇,放眼全軍,也只有羅榮桓。

事後,毛主席還寫了一首著名的【七律·吊羅榮桓同誌】,其中的最後兩句: 「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就是毛主席對羅榮桓的真實評價。

後來,毛主席還高度評價說: 「羅榮桓的品格,用十句話概括:無私利,不專斷,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開,放得下。」

能得到毛主席如此之高的評價,放眼全軍、全黨,也只有一個羅榮桓!

第二檔,就是與毛主席「互相成就」,包括四個人:林彪、賀龍、聶榮臻、葉劍英。

林彪雖然與羅榮桓都是毛主席最器重的學生,但兩人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羅榮桓終其一生都對毛主席忠心不二,堅決執行毛主席的各項政策,相比之下,林彪與毛主席的關系就不是那麽堅定了。

早在井岡山時期,林彪就發出了「紅旗還能打多久」的疑問,對井岡山根據地的未來充滿了悲觀,毛主席為了糾正他的錯誤思想,寫下了那篇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還比如在長征時期,林彪不滿毛主席的指揮,提出讓彭德懷來代替毛主席指揮紅軍,氣得毛主席在開會時怒斥他: 「你是個娃娃,懂得什麽!」

還有張國燾妄圖分裂紅軍時,林彪也對聶榮臻說過: 「你說張國燾路線不對,可是為什麽人家有那麽多人?人家有八萬,我們只有兩萬。」

當然,這只是在早期,後來林彪認識到了毛主席的偉大之後,就再也沒有質疑過毛主席,而毛主席也對他並不計較,繼續重用,最終讓林彪在解放戰爭中大放異彩,取得了雙贏。

在十大元帥中,賀龍賀老總與毛主席認識的時間最晚,是在1936年10月三大方面軍在甘肅會師時,才第一次見到了毛主席。

賀老總在軍隊中的資歷高、威望大,而且年齡也比較大,因此,他雖然對毛主席也非常敬重,但不會像羅榮桓那樣死心塌地。

而且,賀老總的文化水平不高,不會吟詩作賦,自然也不會像陳老總那樣與毛主席詩詞相和。

因此,賀老總與毛主席的關系,相對來說並沒有那麽密切,而是互相尊重,互相成就。

聶榮臻和葉劍英,早年都在黃埔軍校當過教官,接受的是正規的、傳統的軍事教育,對毛主席所倡導的遊擊戰術不了解,因此,在革命早期,兩人並沒有跟毛主席走得很近。

但是,經過五次反「圍剿」之後,兩人就漸漸認識到了毛主席才是正確的,從此就開始堅定不移地站在了毛主席這邊。

毛主席對這兩位元帥的才能也非常欣賞和器重,比如聶榮臻,在抗戰時期,毛主席讓聶榮臻主持晉察冀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又讓他主持華北軍區,到了建國後,聶榮臻又先後主持總參謀部、兩彈一星的研制工作,始終位高權重。

還比如葉劍英,在抗戰時期是八路軍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是解放軍參謀長,建國後更是成為中央副主席,地位比聶榮臻還要高。

毛主席曾經評價葉帥: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就是對葉帥的高度肯定。

葉帥在晚年時,曾經對大家說: 「毛、劉、周、朱、陳、林、鄧,除了毛主席的後六位,還有各位老帥等其他人,我葉劍英也算一個,從一定意義上講,哪一個都不是省油的燈,讓我們從心底佩服一個人不容易。但在長期的中國革命鬥爭中,大家逐漸認識了毛主席。別人也都當過頭、掌過舵,但都不行,只有毛主席,把我們這些人攏起來,幹成了建立新中國並開始建設社會主義這件大事情。」

葉帥的這段話,其實就是說的「互相成就」。

最後是第三檔,就是與毛主席「若即若離」,包括三個人:彭德懷、劉伯承、徐向前。

關於彭老總與毛主席之間的關系,毛主席曾經親口說過,兩人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

很明顯,這個評價是很重的,毛主席雖然有說氣話的成分,但也多少說出了兩人之間的復雜的關系。

應該說,彭老總對毛主席還是很尊敬的,在革命道路上也一直把毛主席當成領袖來看待,但是,他的性格決定了他不可能像別人那樣,對毛主席死心塌地地效忠,而是保持著一種冷靜的態度,在十大元帥中,也只有他敢當面與毛主席爭吵。

也正是這樣的態度,註定了彭老總後來的悲劇。

劉伯承又是怎麽回事呢?

我們都知道,毛主席對蘇聯那一套「教條主義」非常反感,甚至非常痛恨,而劉伯承,當年就是「蘇聯派」的代表。

在南昌起義失利後,劉伯承被派去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接受了蘇聯式的軍事教育,因此,當他回國後,對毛主席倡導的遊擊戰術很看不上,明確表示過反對,讓毛主席被撤銷了總政委的職務,失去了對紅軍的指揮權。

當然,劉伯承後來還是認識到了毛主席的偉大,知道了遊擊戰才是最適合紅軍的戰術,從此就開始站到了毛主席的一邊。

不過,劉伯承一向非常冷靜、獨立,雖然很認可毛主席的正確思想,但他還是與毛主席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感,並沒有走得太近。

在解放戰爭時期,劉伯承雖然是中原野戰軍司令,但是在更高一級的中原局,卻連一個第三書記都不是(第一書記是鄧小平,第二書記是陳毅,第三書記是鄧子恢)。

到了建國後,劉伯承申請結束一線,轉向教育領域,得到了毛主席的批準,其實這也是他最好的選擇。

至於徐向前,比彭老總與劉伯承的情況更加復雜。

當年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後,原本是紅軍的大喜事,卻因為張國燾野心膨脹,變成了壞事,這時候,徐向前作為紅四方面軍總指揮,他的態度是非常關鍵的。

那麽,他是怎麽做的呢?

首先,徐向前對分裂紅軍是不支持的,曾明確說過 「紅軍不能打紅軍」 ,但是,他卻沒有站在中央這一邊,而是跟著張國燾走了。

毛主席在臨走時,曾經專門去找過他,詢問他對紅軍北上的意見,想最後爭取一下徐向前,但是,徐向前卻沒有什麽表示,這無疑讓毛主席對他很失望。

到了抗戰時期,徐向前被任命為八路軍129師副師長,在解放戰爭時期,又擔任華北軍區副司令,都是副職,分別給劉伯承和聶榮臻當副手,其中的原因已不需要多說。

這就是十大元帥與毛主席的親疏關系,包括「相交莫逆」、「互相成就」、「若即若離」,您覺得呢?

(參考資料:【毛澤東與十大元帥】【十大元帥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