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虛假的三姓家奴,呂布殺義父固然無恥,但丁原與董卓也是一丘之貉

2024-06-03歷史

【三國演義】永遠也無法解釋,三姓家奴的呂布為什麽能讓忠心耿耿的高順誓死追隨,智勇雙全的張遼又為何會在丁原死後毫無作為。

以及何太後為什麽阻止他的兄長何進殺宦官;何進死後他的弟弟何苗又為何被何進手下殺死;何進、何苗死了手下又為何都主動投靠董卓?

從漢靈帝死後,到漢少帝劉辯出逃撞上董卓的這41天裏,如此多不合常理的謎團,究竟隱藏著什麽樣的驚天謎團。

東漢沒落到三國的這41天裏,真就像諸葛亮一句簡單的「未嘗不痛恨於桓靈也」,只是漢靈帝一人昏聵嗎?

本文將拋棄傳統的忠臣、奸臣視角,以4700字長文,還原一個漢靈帝駕崩、權力真空後:從何太後、董太皇太後;到大將軍何進、車騎將軍何苗;再到並州刺史董卓、武猛校尉丁原;再到司隸校尉袁紹、主簿呂布全員惡人;唯一的好人卻是後世被罵為「奸雄」,時任典軍校尉曹操的隱沒真相!

一、何進、何太後、何苗並非同父同母的親兄妹

我們都知道,董卓入京為何很快就失控了,因為召他入京的何進死了。而何進死在了哪,宮中的宦官手中,何進妹妹何太後的地盤裏。

那何太後為何會坐視他的哥哥何進死亡? 因為何進不是他的親哥哥! 很多人望文生義,下意識就覺得何進、何太後、何苗是一家人,利益一致的整體。

但這大錯特錯,何太後的母親舞陽君先嫁朱家、後嫁何家,在朱家生了朱苗、到何家生了何太後,而她只是何進的後媽。 所以何苗也就是朱苗,是何太後同母異父的兄妹;何進是何太後同父異母的兄妹;何苗與何進是異父異母的兄弟。

漢靈帝死後,何太後、大將軍何進、車騎將軍何苗,這個本該是漢少帝劉辯最穩固的支持團體。因為舞陽君的改嫁,有著天然的不穩定性。

何太後的核心利益,是讓兒子劉辯坐穩皇位,自己當至高無上的太後。 所以漢靈帝死後第一波權力鬥爭來了, 何太後上邊還有一個高一輩的董太皇太後,漢靈帝在的時候就很囂張。

何太後兒子都當皇帝了,自然容不得她倚老賣老。董太皇太後也不幹了,就大罵何太後:「你現在這麽跋扈,不就是仗著大將軍何進嗎?我弟弟董重還是驃騎將軍呢,逼急了殺了何進也不是不可能」!

何太後一聽怕了,急忙去找何進商量,兄妹一合計幹脆先下手為強。何進連夜帶兵包圍驃騎將軍府,董重為了體面選擇自盡,因為大嘴巴害死靠山的董太皇太後很快也「抑郁而亡」了。

殺了驃騎將軍董重,何進作為外戚大將軍,瞬間成了京城權勢最大的人。對主少國疑的劉辯皇權隱隱產生了威脅,而宦官作為依附皇帝而生的群體,自然不允許這種情況出現。

二、宦官護主以及靈帝的謀劃

由於「黨錮之禍」,東漢後期的皇帝對士族就談不上信任,他們反而相信宦官群體。因為士族在地方有名聲、有田地、有家族,不當官了生活也很體面。

宦官不一樣,有皇帝庇護他們才能風風光光,真被趕出宮他們就是人人喊打的老鼠,所以宦官是皇帝的死忠。 加上黃巾之亂時,允許各地太守自主招兵,各種地方勢力做大加劇了漢靈帝的不安。

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為中軍校尉,屯騎校尉鮑鴻為下軍校尉,議郎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左校尉,馮芳為助軍右校尉,諫議大夫夏牟為左校尉,淳於瓊為右校尉:凡八校尉,皆統於蹇碩。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

所以漢靈帝召集各地精銳,組建了西園八校尉。其中袁紹、曹操、淳於瓊皆在其列,可見漢靈帝是想組建一支自己控制的精兵強將的。

所以就讓宦官蹇碩作為元帥,統領西園八校尉,作為自己的親軍。而大將軍何進、車騎將軍何苗,一家兩大將軍的外戚何家,就引起了漢靈帝的忌憚。

一方面漢靈帝想將何進調出京師,另一方面還怕何皇後做了太後,再把何進叫回來做依仗,甚至有了換太子的想法。

漢靈帝與宦官謀劃之後,決定以西涼邊章、韓遂作亂為由,派何進出兵征討西涼。進而讓蹇碩的西園八校尉,完全控制京師,作為後來皇帝的心腹。

但是宦官中人才不夠,為了軍隊戰力吸納了士族才俊,士族並不甘心做宦官的打手。 更何況「黨錮之禍」雙方仇怨很深,八校尉之一的袁紹就選擇向何進告密,讓何進以等待徐州、兗州兵馬為由拖延時間。

這一拖延正好把漢靈帝拖死了,漢靈帝臨死急了,決定徹底掀翻外戚何家。他在駕崩前讓蹇碩誅殺何進,改立二皇子劉協為帝,擺脫強大的外戚、維護皇權。

這時宦官相比士族,人才不足的缺陷又暴露了。西園八校尉中上級軍官太多士族出身,蹇碩手下的司馬潘隱,在何進入宮時告密了。

何進沒有入宮被殺,加上士族支持,漢少帝劉辯還是坐穩了皇位。 外戚何進和士族贏了,自然不想放過宦官,就密謀誅殺宦官。

宦官群體內部發生分裂,他們決定出賣蹇碩,換取何進的饒恕。中常侍郭勝和何進是同鄉,曾經還幫過何皇後得寵。就主動勸說中常侍趙忠、宋典等人,將蹇碩交給何進報仇,死道友不死貧道。

於是掌管西園八校尉的蹇碩,在被宦官群體拋棄後,死在了何進手中。 到這裏何進想收手了,但是袁紹為首的士族卻不讓他罷手了。 他們說以前的大將軍竇武,就是想殺宦官死的,現在你有了這個想法,宦官不死絕你就得死。

三、士族的野望與邊軍的野心

袁紹真是為何進十幾年後的安危考慮嗎? 士族哪有那麽好心,他們不過是想趁機殺光宦官群體,讓皇帝以後只能徹底依靠士族,擴大士人群體的勢力範圍。

劉辯太小不懂事,但何太後這個母親可不傻,她也知道再繼續下去何進就控制不住了。她說:「從古到今,宦官就管理宮內,這是漢家的規矩。再說先帝剛死,我們怎麽能完全依靠士族呢」?

太後母舞陽君及苗數受諸宦官賂遺,知進欲誅之,數白太後,為其障蔽。又言:「大將軍專殺左右,擅權以弱社稷。」太後疑以為然。 ——【後漢書】

當何進與何太後利益沖突時,舞陽君這個後媽自然站在親生女兒這邊。她勸何太後,不能讓何進殺光宦官,不然皇帝還小,你們母子會成為他專權的傀儡。

與何進異父異母的何苗,自然站在母親和同母異父的何太後這邊。 他勸何進,你現在這麽威風,是因為宮裏的皇帝外甥和太後妹妹,事情不要做絕了,不要忘記貧賤之時,那些士族用是什麽鼻孔看我們的。

何進猶豫了,他也怕繼續下去,一是自己失敗沒有好下場,二是何皇後母子倒了、袁紹這些士族會拋棄他。但士族卻不允許他猶豫了,他們下定決心要滅了宦官群體,擴充自己的權力邊界。

袁紹就聯合虎賁中郎將袁術,四處奔走、讓邊軍勢力入京,讓何進徹底騎虎難下。 河東的董卓、並州的丁原,就是他們選來煮沸這潭水的助力。

漢末,並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使將兵詣京都。何進遣詣河北募兵,得千餘人,還。 ——【三國誌·卷十七·張遼傳】

並州丁原離洛陽只有一條黃河,就先派張遼入京歸何進指揮,好趁亂在京城爭高官做。董卓相對較遠,直接全軍開進河東,等著全部籌碼賭一把的機會。

典軍校尉曹操看清了袁紹的謀劃,嘲笑的說道:「宦官專權自古就有,不過是靠皇帝的寵信,只誅首惡派一隊獄吏就夠了,需要動用邊軍入京城嗎」?

但沒有人理會曹操,因為中上級軍官大多是士族出身,曹操這種閹宦之後的人才只是鳳毛麟角。 看不看得明白並不重要,是要對士族利益足夠大,裝聾作啞又能如何。

所以何進手下袁紹這幫人,就把河東的董卓、並州的丁原,以及東郡太守橋瑁、府掾太山王匡這些人,一股腦都往京師召集了。 在高貴的士族子弟想來,一群傻大黑粗的泥腿子,自己用完給他們點賞賜,他們還不得感恩戴德?

四、邊軍的失控與皇權的倒地

於是,當董卓、丁原這些邊軍入場後,就不再只是頂層權力爭鬥,而是變成了地方對京城的逼宮。

何進欲誅中常侍趙忠等,進乃詐令武猛都尉丁原放兵數千人,為賊於河內,稱‘蒙特內哥羅伯’,上事以誅忠等為辭,燒平陰、河津莫府人舍,以怖動太後。 ——【後漢書】

既然何太後為了兒子的皇權,不讓誅殺宦官群體。那袁紹等人就以何進的名義,讓丁原、王匡、橋瑁這些人,直接裝成反賊進駐河內、把孟津渡口都給燒了。

潛台詞就是不給我們邊軍升官發財,我們可不管什麽皇帝、太後,跟著大將軍幹也是幹。 動了兵馬性質就不一樣了,何太後代表的皇權被觸及了底線。也不管什麽以後了,先把何進騙進宮殺了再說。

殺了何進再讓何苗去安撫軍隊,但從漢靈帝時期,大將軍何進和車騎將軍何苗就是制衡關系。雙方沒少明爭暗鬥,中上層軍官仇怨不少,何進的手下派何苗掌權秋後算賬。

苗,太後之同母兄,先嫁朱氏之子。進部曲將吳匡,素怨苗不與進同心,又疑其與宦官通謀,乃令軍中曰:"殺大將軍者,車騎也。"遂引兵與卓弟旻共攻殺苗於朱爵闕下。 ——【三國誌】

何進手下吳匡就帶頭說:「大將軍想殺宦官,是車騎將軍不讓。現在大將軍死了,車騎將軍活得好好的,就是他們搞得鬼,兄弟們為大將軍報仇」。

董卓的弟弟董旻知道哥哥早有謀劃,也趁亂殺了何苗不讓局勢穩定。 何進、何苗都死了,這些人群龍無首還殺了車騎將軍,只能由董旻牽線投靠董卓了。

袁紹為代表的士族想的很好,用邊軍入場對抗何太後的皇權,殺了宦官擴充士族權力空間。而後再給邊軍一些賞賜,自己就成了贏家。

丁原、橋瑁這些人確實是想趁亂升官,丁原受封執金吾就很高興,但董卓不是這些想的。 李儒更不會就此罷休,早就在等漢靈帝死後大亂的董卓、李儒,成功在宦官死傷慘重後入京,並無失真收編了何進、何苗手下的京城軍隊。

李儒的智謀和董卓的決斷,讓邊軍不再只是一把任人使用的刀,而是成了皇權落地的催命符。

五、士族的失算與天下的大亂

士族勝在人才,誰上來都得用他們;但也敗在拖家帶口,做事總是瞻前顧後,想要萬分周全。 董卓以快打快,三千人就敢在京城門口跑馬,裝成幾萬人陣勢。入京直接收編何進、何苗的京軍,然後再讓大軍入城控制洛陽。

徹底讓謀劃半天的袁紹失算了,沒了兵權什麽都是虛的,士族只能把目光投在丁原的並州軍身上。不是因為丁原不狼子野心,而是相比掀桌子的董卓,丁原只是想割一塊大蛋糕,丁原只是司馬當活馬醫的最後嘗試。

但很可惜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不止丁原有野心,他的手下呂布、張遼冒死奔走不也是為了升官? 丁原是在士族控制下,給他們升官;董卓是要把士族桌子掀了,讓他們邊軍登上桌面;誰能給的利益大,不就顯而易見了。

所以只是呂布殺了丁原嗎?不,是從丁原、呂布、張遼、高順,乃至每一個兵卒闖進京城的野心,驅使他們走向能給他們更大利益的董卓。

董卓給呂布許諾了什麽不清楚,但丁原死後他的騎都尉變成了呂布,並州軍的統領也成了呂布。 相比整個並州軍的軍權,【三國演義】中的一匹赤兔馬難免顯得小氣,愛好永遠比不過事業、野心。

布斬原首詣卓,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 ——【三國誌】

正是這種全軍托付的信任,呂布才認了董卓為義父。 正史中呂布也只認了這一次義父,「三姓家奴」同樣是小說虛構,呂布殺上司是事實,但義父只有董卓一個。

但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拖家帶口、家大業大,導致士族無法第一時間快速決斷,給了董卓占先手的機會。但家大業大,同樣導致士族能輸無數次,董卓一次也輸不了。

失算的袁紹、袁術兄弟逃出京城,就帶著以前火燒孟津的橋瑁、王匡,組成了「諸侯會盟討董」,進而拉開了漢末三國的大紛亂時期。

但回首整個始末,除了勸阻讓邊軍入京的曹操,又真有一個真正的忠臣嗎?無非是各有各的野心,但終究都是一丘之貉。

所以當多年以後,曹操成了曹丞相,也成了士族大罵「曹賊」的時候。回首往事,寫下的那篇【敘誌令】:「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誌也。 」

不管其他人信不信,我是相信當時的曹操,真沒有袁紹這些人的動亂之心。只是想盡忠職守,做個征西將軍曹侯。 不是因為相信曹操的品德貝袁紹更高尚,而是相信他就是當時人人鄙視的閹宦之後,他的利益與皇權高度重合!

但很多路,走了上去、就再也回不了頭了。你不能回頭,跟著你的那麽多人更不會讓你回頭,等到「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時,你再信他是忠臣就是傻子了。

原因無它,以道德看世界越看越亂,以利益看世界一看就透。哪有什麽忠臣、奸臣,不過是不同出身、不同時期、不同形勢下,做出不同的利益抉擇罷了!本文4700字,難寫眾人紛爭,仍有很多細節無法寫盡,更多的見解和細節,評論區盡可發表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