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主席曾評價:老蔣手下有三大悍將,重用一個都不會敗得這麽慘

2024-01-30歷史

毛評蔣三悍將,重用皆敗。

「一個優秀的作戰將領,是一個軍事勝利不可或缺的元素。毛澤東主席領導的中共中央,擁有一批傑出的將領,其中包括被尊稱為「軍神」的劉伯承元帥和粟裕將軍。」

「老蔣麾下的三員猛將,若當初他能夠重用一個,歷史也許就會覆寫。」那麽,這三位名將分別是誰?他們到底有多大的才能?

為何沒有得到蔣介石的重用?解放戰爭的結束,他們的命運又如何呢?作為桂系地方實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白崇禧與蔣介石之間的關系一直頗為復雜。

從北伐戰爭開始,白崇禧協助蔣介石上台,卻又多次逼迫他下野,以至於兩人之間的矛盾,甚至到了必須動武的程度。

在北伐之前,白崇禧與李宗仁聯手奪取了廣西的政權,隨後又投靠廣東國民政府,他們領導的桂軍也因此被改編為第七軍。

"鋼七軍"的戰鬥力不可小覷,非蔣系出身,但與蔣系王牌軍相比毫不遜色。在1926年的北伐戰爭中,盡管白崇禧初時不願參與,但最終還是在蔣介石的再三懇請下加入了北伐軍總司令部,並率領第七軍在多地取得了勝利。

隨後,他又率領軍隊援助蔣介石的嫡系在上海,成功進入上海後,蔣介石開始著手解決"清黨"問題。在1927年4月,他和白崇禧等人秘密協商,對上海的工人糾察隊發動了攻擊,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盡管在此刻,白崇禧與蔣介石之間並未形成明顯的上下級關系,反而更像是臨時的合作夥伴。一旦合作的機會消失,兩人立即可以恢復敵對狀態。

這已經被事實所證實。在政變之後,蔣介石在南京建立了新的國民政府,這讓汪精衛非常憤怒,他連續發出了多封電文,要求蔣介石立即辭職,否則他將親自組織軍隊討伐。

很快,各種勢力開始進攻南京。原以為白崇禧已經站在自己這邊的蔣介石,找到了白崇禧和李宗仁,希望他們能夠提供一些應對策略。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李宗仁和白崇禧也同意了讓他辭職的請求。看到自己無法獲勝,蔣介石被迫接受這一決定,在發表「辭職宣言」後,帶著幾個保鏢匆匆離開了南京。

這或許就是蔣介石與白崇禧矛盾的源頭。

在北伐戰爭結束後,蔣介石為了整頓軍隊,開始攻擊李、白兩人的軍隊。然而,他並不滿足於此,還透過在後方策反桂系將領的方式,導致桂軍在前線連連戰敗,無奈撤離武漢,逃往鄂西。

同時,蔣介石也派人前往河北策反桂系的核心人物白崇禧,導致桂系的四個軍都倒向了蔣介石。白崇禧無法掌握軍隊的權力,害怕被蔣介石的軍隊抓住,只好化裝離開河北。

蔣介石不會輕易放過白崇禧,於是他先是開除了白崇禧的黨籍,接著對他進行通緝。幸運的是,李宗仁從中周旋,費力營救,最終成功救出了白崇禧。

白崇禧逃脫後,迅速重整旗鼓,與李宗仁共同組建軍隊,打著護黨救國的旗號討伐蔣介石。然而,蔣介石此時已經和粵、湘兩方合作,桂系無法與之匹敵,最終蔣桂戰爭以白崇禧逃往越南、李宗仁宣布下野結束。

雖然蔣介石在這場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但國內的軍閥割據局勢讓他無法輕松。白崇禧和李宗仁不會放過這些機會,多次通電響應倒蔣運動。

這種你爭我奪的局面讓蔣介石頭痛不已,最終他與各大派系進行了談判。桂系的最終結果是李宗仁和白崇禧在廣西自治和自衛,實際上廣西處於半獨立狀態。

桂系在國土淪陷的慘狀下,開始與蔣介石合作,共同抗擊日本侵略。他們在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多場戰役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然而,蔣介石與白崇禧的合作只是暫時的,因為他們從根本上是對立的。抗日戰爭結束後,蔣介石挑起了內戰,企圖對付共產黨。

他任命白崇禧為剿匪總司令,但白崇禧心有旁騖,早已和李宗仁策劃好了自己的計劃,準備在國共兩方兩敗俱傷時,壯大自己的勢力。

在淮海戰役中,白崇禧多次進行阻撓,導致蔣介石的嫡系勢力傷亡慘重,最終敗局已定,蔣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接任總統一職。

李、白二人派遣使者北上,希望達成劃江而治的協定,但遭到了共產黨的婉言謝絕。當時擁有三十萬軍隊的白崇禧,自認為不會敗,然而解放軍的實力超乎他的想象,節節敗退。

落敗後,白崇禧逃到了香港。沒過多久,敗退到台灣的蔣介石,派人邀請白崇禧到台灣就職。盡管白崇禧對蔣介石是否會原諒自己有所疑慮,但他還是決定前往台灣。

然而,他未曾料到,抵達台灣不久,他就被剝奪了所有職務,只能整日閑暇度日。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於台北去世。

相較於白崇禧,被稱為「戰神」的薛嶽將軍,沒有自己的地方勢力,始終是一名國民黨的高級將領。

薛嶽並非蔣介石的純嫡系,因為他並非始終跟隨在蔣介石身邊。孫中山先生下達北伐令後,薛嶽迅速響應並前往廣東,但在陳炯明的叛變事件中,他卻在保衛孫中山夫婦的任務中展現了忠心。

他提前偵查到環境變化,及時通知孫中山,讓孫中山有機會在叛變前逃離。

薛嶽是知曉內情的,但他沒有像孫中山先生一樣離開大元帥府,因為他知道孫中山先生的夫人宋慶齡還在這裏。他帶領著只有八百多名警衛軍,與企圖攻占帥府的兩三萬叛軍進行了激烈的戰鬥,誓死保衛大元帥府的安全。

這場攻擊持續了三天三夜,但叛軍始終未能攻下帥府。第三天晚上,薛嶽帶著剩下的兩百多名警衛軍從帥府突圍而出,成功地保護了宋慶齡離開險境。

即使在北伐戰爭後期,薛嶽與蔣介石之間的關系並不緊密。此時,蔣介石對共產黨采取了一些小動作。薛嶽所在的第師與共產黨走得較近,這讓蔣介石知道了。

於是,他決定將第師調離上海。薛嶽得知這一訊息後,親自來到中共在上海的委員會,向他們透露了蔣介石的野心。

很快,薛嶽所在的第師被調離了上海,他因此被解職。 然而,隨著日軍大規模進攻中國領土,國共實作了第二次合作,開始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作為國民黨的得力幹將,薛嶽在抗日戰爭中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抗日戰爭結束後,薛嶽作為擅長軍事的將領,卻在官場上一無所知,被迫離開軍隊,回到家中。國共內戰開始後,他被迫再次擔任徐州綏靖主任。

然而,他領導的魯南戰役以慘敗告終,導致蔣介石對他失去了信任。不久之後,國民黨敗退台灣,薛嶽隨蔣介石前往,但由於他不善於鉆營,無法在政治鬥爭中立足。

他的職業生涯充滿了曲折,最終只能過上賦閑在家的生活。然而,他平靜的晚年生活可能也使他得以平靜地安詳去世,享年102歲。

在蔣介石的三員大將中,孫立人的命運可能是最差的,盡管他在早期跟隨蔣介石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色。

孫立人,作為孫武、孫臏的後代,繼承了兵法頭腦,從國外留學歸來後,擔任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的教官。在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中,他毅然帶兵支援上海,並在七七事變後,不顧蔣介石的內戰主張,成功在上海、蘇州等地打擊日軍。

然而,他的英勇和敢於挑戰上司的性格,卻使他在跟隨蔣介石退到台灣後,遭到了長達33年的幽禁。盡管如此,他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備受尊敬的軍事家。

孫立人將軍手握重兵,多次頂撞蔣介石,讓美國對其產生扶持之意。這些都讓蔣介石將孫立人視為潛在對手,意欲除之而後快。

因此,孫立人到達台灣後不久,蔣介石便撤銷了他的職務,甚至將其幽禁長達三十三年。盡管孫立人曾經非常拮據,甚至需要自己種花、種果樹來維持生活,但他最終在1988年被解除幽禁,然而兩年後卻因病去世。

總結這三位將領的相似之處,他們都是極其有軍事才能,曾帶領軍隊贏得勝利。然而,盡管如此,這三位將領卻沒有得到蔣介石的重視。

盡管他們的軍事才能卓越,但都並非蔣介石的親信,這使得他們無法真正贏得生性多疑的蔣介石的信任。或許,這也是導致蔣介石最終敗走台灣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