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曹操在赤壁擊敗孫權,劉備諸葛亮還有後招,這一招是不是不厚道?

2024-07-28歷史
漢末亂世,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我們細看三國史料,就會發現所謂的「十八路討董諸侯」,都不是被董卓幹掉,而是被盟友消滅或吞並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最後只剩下了曹操、劉備、孫權這三條柯吉拉。

即使沒參加討董聯軍,很多諸侯也難逃敗亡,袁紹吃掉韓馥,曹操滅掉袁紹,劉備先有徐州後有荊州益州,很難說誰是正義的一方。

呂子明白衣渡江,把項羽建立起來的「江東子弟多才俊」,變成了「魏有風骨、蜀有浪漫、吳有傑瑞」,所以後來才有人在孫權的墓前擺合肥地圖和張遼的劇照。

孫權呂蒙陸遜背刺盟友擒斬關羽,這事兒做得確實不地道,但是在三國時期,哪一方強大都對其他兩方不利,如果關羽拿下襄樊並把三萬俘虜訓練成新軍,他是先打曹操還是先打孫權,估計劉備和諸葛亮也控制不了。

關羽在出征襄樊前,其實已經撂下了狠話:「羽圍樊,權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於禁等,乃罵曰:‘鉻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權聞之,知其輕己,偽手書以謝羽,許以自往。」

「鉻子」就是「貉子」,讀音為「毫子」,「貉殼帽子」就是用貉子皮做的,保暖極佳,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因為「貉子」與「耗子」讀音相近,所以「鼠輩」一詞,先發權應該屬於關羽。

孫權是一個「紫髯將軍」,這一點在【三國誌】及相關史料中確有記載(張遼樂進追他的時候遠遠見過),但他的眼睛是不是綠的,還真沒找到出處,如果孫權不但有紫胡子,還有綠眼睛,那孫堅就應該戴關羽一樣的頭巾了。

關羽是山西人,山西是有貉子的,所以他這麽稱呼答應出兵相助卻又徘徊觀望,同時還寫信向曹操表示效忠的孫權,其實是很形象的。

孫權長得像不像貉子暫且不提,劉備和諸葛亮曾經想過要戴「貉殼帽子」卻是真的——他們在赤壁之戰前準備聯吳抗曹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打東吳的主意了。

魯肅還沒有到江夏,劉備與諸葛亮、劉琦就已經算到東吳會有動靜,諸葛亮斷言孫權會派重量級人物,借著吊唁劉備的名義來與劉備聯絡,劉琦當時還有些疑惑:「江東與我家有殺父之仇(孫堅就是被劉表的部將黃祖用石頭和弓箭幹掉的),安得通慶吊之禮?」

孫權想聯合劉備,卻不知劉備和諸葛亮早就開始打江東的主意了:「今操引百萬之眾,虎踞江漢,江東安得不使人來探聽虛實?若有人到此,亮借一帆風,直至江東,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南北兩軍互相吞並。若南軍勝,共誅曹操以取荊州之地;若北軍勝,則我乘勢以取江南可也。」

諸葛亮此言一出,劉備馬上稱贊「此論甚高」,二人心領神會一拍即合:不管曹操和孫權誰輸了,咱們都會有新的落腳點——荊州不錯,江東更好,但是這裏面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老曹千萬別掛了。

我們細看【三國演義】和【三國誌】,就會發現赤壁之戰實際是一場擊潰戰而非圍殲戰,曹操雖然戰敗,但並沒有元氣大傷,高級將領一個都沒死,襄陽和樊城也沒丟,南郡也是周瑜用半條命換來,然後又換給了劉備——劉備借荊州是東吳方面的說法,實際上荊州南四郡是劉備自己「收復」的,所謂「劉備借南郡」,那也是「換南郡」,而且只是換了半個南郡——襄陽樊城都屬於南郡,直到最後,關羽也沒拿下來。

孫劉聯盟一開始就是紙糊的,一場風雨就能泡湯,一場大火也能燒掉,所以在關羽水淹七軍後,孫劉聯盟就已不復存在:「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權內憚羽,外欲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

劉備和孫權就是一個竹簍裏的螃蟹,哪一只爬得太高,都會被另一只拉下來,如果關羽在襄樊一線被於禁龐德打得節節敗退,孫權肯定不會趁火打劫,而是要出兵救援,因為曹操拿下荊州南四郡,下一個要打的就肯定是孫權而不是劉備——曹操在調動張遼徐晃兩路馳援的同時,自己也前出到摩陂就近指揮,擊敗關羽後,不滅孫權,難道要留著他等過年嗎?

我們細看三國史料和小說,就會發現真正想一統天下的是曹操和劉備,孫權只想守住一畝三分地,等曹劉兩家打得頭破血流的時候,他再出來撿便宜。

關羽沒拿下襄陽和樊城,也沒有把三萬降卒收為己用,這才被孫權逮住機會背後下手——讀者諸君可以試想一下:如果關羽順利拿下襄陽樊城並生擒了曹仁(那時候曹仁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是逃不出去的),孫權會不會派出呂蒙陸遜「協助」關羽?

即使關羽沒有拿下襄陽樊城,已經結束漢中之戰的劉備,在送給關羽前將軍印綬的時候,再把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四將中的兩個派回荊州,孫權又會作何打算?

諸葛亮是堅定的聯吳派,即使關羽被殺、荊州遺失,他也不贊成劉備伐吳,好像是真把孫權當成了盟友,卻忘了他們在赤壁之戰前也曾有過趁火打劫進取江南的打算。

劉備諸葛亮能做初一,孫權呂蒙就能做十五,所以呂蒙白衣渡江確實卑鄙,但是劉備和諸葛亮也絕非「厚道人」,有吞並孫權的機會,他們也不會放過。

平心而論,包括筆者在內,絕大多數人都喜歡蜀漢而描述東吳,但是站在客觀角度分析,在「無義戰」的三國時期,不管是劉備孫權聯手打曹操,還是孫權劉備互相咬,都是為了利益,跟品行無關——跟三國梟雄講人品,原本就是個笑話:如果孫權夠意思,怎麽會對大哥孫策的後代如此薄情?如果劉備是個仁厚君子,劉璋的西川怎麽丟了?

筆者沒有貶低劉備和諸葛亮的意思,他們在建安十三年就有占據江東的意思,也是無可厚非: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中一舉將左右督周瑜程普和贊軍校尉魯肅擊潰,劉備會不會順勢過江,在江東開辟第二戰場?

龐統的「連環戰船」之計,如果不刮東南風,那就是「滅吳妙計」,曹操乘著西北風把數十萬大軍一股腦運到長江南岸,龐統肯定是「滅吳第一功」,至於他會不會跟徐庶做同僚,最後誰的官職大,那還真不好說。

劉備和諸葛亮曾經想過拿下被曹操擊敗的江東,孫權一直都在惦記荊州,所以「孫劉聯盟」不過是權宜之計,只要有便宜可占,劉備打孫權、孫權打劉備,都是「天經地義」。

亂世梟雄起四方,有槍就是草頭王。軍閥割據的特點,就是今天磕頭拜把子義結金蘭,明天撕破臉皮大打出手,但是三國的軍閥和清末民初的軍閥還有一些不同,近代的軍閥很少往死裏打,蔣桂馮閻川軍粵軍,哪一方戰敗,老大通電下野,在「對手」的地盤上還能好吃好喝,只有直系五省聯軍總司令、恪威上將軍孫傳芳不守規矩,殺了奉系第二軍軍長、前敵總指揮施從濱,最後也被施劍翹刺殺。

孫權(或者他的部下擅自做主)殺了關羽,這比襲取荊州的「罪過」還大,所以一直被後世鄙夷,但是我們在鄙視孫權呂蒙的同時,還不能不問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孫權在赤壁被曹操擊敗,劉備和諸葛亮會采取怎樣的軍事和外交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