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郭安廷散文:我看曾侯乙編鐘

2024-01-01歷史

十月份去武漢出差的時候,得閑參觀了湖北省博物館,終於見到了國家一級文物曾侯乙編鐘。

編鐘是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象征,而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就是1978年於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發掘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學、歷史學、音樂學等多個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有考古專家說,最能代表中國的文物有兩件:一個是秦始皇兵馬俑,另一個就是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音域跨越五個半八度,比現代鋼琴僅兩端各少一個八度,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十二半音懼全的大型樂器,它的出土打破了過去認為十二律是古希臘傳來的說法,覆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譽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跡」。

就在參觀的過程中,我突然想起了這樣一個話題。早在夏朝時期,中國歷史上就有微族和同源共祖的楚族先民始居於帝堯所在的今河南滑縣,他們是顓頊帝的後裔,同屬於始祖祝融氏之孫,季連之後代,羋姓。實際上,楚族先民後來先是分化為楚人和微人的,但是他們在相聚一起後的千余年時間裏,一直患難與共,相為唇齒。他們與東方新興的殷商大族周旋抗衡,在人類生存競爭的長河裏奮發圖存,其所創造的楚微文明,完全可以與殷商相媲美。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可以看到,直到商王文丁(?~1102年,【史記】作太丁)時期,微仍很強盛,對殷威脅很大,蔔辭尊其為「微伯」。「伯」是老大和霸主的意思,可見當時微伯是雄踞一方的諸侯。金嶽先生在【微方伯歷史文化研究】中指出:「微方是一古老的方國,甲骨、金文都有記載,始受封於夏代」。

夏時代的某個時期,因黃河水災,微族的大部份被迫離開故土踏上了向西的逃亡之路,他們先是西渡黃河,接著翻越太行山,遷移到了夏王朝的腹地今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區一帶,這裏也是我的出生地。微族來到潞城後,重開經營之地,建立微國政權。今天的潞城區微子鎮,大約就是微國的國都所在地。幾千年過去了,走進歷史深處的古微國雖然在地方史料中很少有它的影子,但它也沒有吝嗇到不留給後人任何的蛛絲馬跡,只是在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而已。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家在潞城區東籌建「山西化肥廠」的工地曾發現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及商周古城墻3000多米,應該是古微國在此建立的直接證據之一。

到了公元前16世紀,殷商的成湯打敗了夏桀,取夏朝而代之,成湯成了商朝的開國君主。據甲骨蔔辭載,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遷至今潞城生活的微國之人十分註意和商王朝搞好關系,商王文丁時成為微伯國,並且雙方有婚姻關系,微女嫁於商王室稱「婦微」。蔔辭還出現過商王問微伯是否會得疾病的刻辭,商王對微伯的健康情況如此關心,表明微伯是那個時候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公元前13世紀,商王盤庚遷都於殷(即朝歌,今河南安陽小屯村),這裏離微人所在的今長治市潞城區距離不遠。政權逐漸穩固下來的商王朝對近在咫尺的微人,再度采取敵對的態度。一段時期,商與微繼續戰爭不斷。在強大的對手面前,戰敗的微人不得不再次西遷,這次他們遷到了渭水中遊南岸即今陜西省眉縣境內。西遷到古眉縣的微國人,為了創造新的生存環境,就投靠了屬於商朝諸侯的周國,並且雙方關系越來越密切。據周原出土的蔔辭記載,周王姬昌時,楚和微曾共同參與了周國的祭祀活動,舉行過焚柴祭天的儀式,這表明微國對西周十分忠誠。由於微與商屬世仇,所以在周武王伐紂時,微國積極參與且不遺余力。武王滅商後,微國受到重賞,受封為子爵,在今陜西省眉縣正式立國。此處離西周都城不遠,微國負有保護周都外圍安全的責任,表明了當時周武王對微國十分信任。微字古與眉字通,今陜西眉縣就是因微族在此立國而得名。

西遷到今陜西省眉縣的微國不僅僅幫助了周武王伐紂,而且早在周文王時,其國君南宮適(又稱南宮子)就成為文王的四友(其他三人為閎夭、散宜生和泰顛)之一,即鐵桿支持者。周文王被商紂王囚於商朝監獄羑裏時,就是南宮適、閎夭、散宜生等人想方設法營救出來的,其中南宮適受太公之命到西方義渠之地找到了奇珍異寶駭雞犀。周文王去世後,南宮適繼續輔助武王,成就了西周伐商大業。周武王滅商後,命南宮適拆掉紂王所建的鹿台,開啟商王朝的糧倉以賑濟貧弱奴隸,同時把商王祭祀重器九鼎運回西周國都。【帝王世紀】載:「(武王)命南宮適散鹿台之財,發鉅橋之粟,以賑貧民。命南宮伯達史逸,遷九鼎於洛邑。命閎夭封比幹之墓。命宗祝饗祀於軍。」而同一事,在【史記·殷本紀】中載:「武王克殷之初,命南宮適散鹿台之財,發鉅橋之粟,以賑貧弱萌隸。命南宮適、史逸,展九鼎保玉。」

周朝建立後,南宮適更是受到重用,成為周武王所稱的十個重要大臣之一。不僅如此,周武王曾把南宮適的後代一支封為曾侯,於周王朝疆域的南方,即今湖北隨州市淅河鎮一帶,修建城池,防禦江夏蠻夷,建立曾國(不同於商武丁時期的姜姓曾國)。也有一說認為,曾國是周王朝對南宮適的第二封國。曾國又稱隨國,處在約公元前1030年至公元前320年間,立國七百多年,於戰國時期末亡於楚。曾國作為宗周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是周代禮樂文明的正統代表。20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對湖北隨州文峰塔一帶的古曾國遺址考古,發掘了曾侯諫、曾侯犺、曾侯寶、曾侯輿、曾侯乙、曾侯丙等六代曾侯的墓葬,其中最有名者是下葬時間約在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就是在曾侯乙(南宮乙,約公元前475年~約公元前433年)的墓葬中,發現了著名的曾侯乙編鐘。同時在墓葬中還出土有竹簡二百零四枚,簡上有墨書文字,總計六千六百九十六字。從竹簡所記的內容來看,曾國和楚國有著密切的關系。事實上,曾侯乙編鐘就是楚惠王(熊章,?~公元前432年)為了感謝曾國保護過父親楚昭王(熊壬,約公元前523年~公元前489年)而送給曾侯乙的一份禮物,上有180多個銘文,記載了戰國時期的前506年,吳王伐楚,攻破占領楚都後,楚昭王逃到曾國,受到曾國保護的一段歷史。關於這段歷史在【左傳】中也有詳細的記載。曾侯乙去世時,楚惠王和楚國的太子、令尹、魯陽公、陽城君、平夜君等,皆有車馬的饋贈;竹簡所記葬儀中禦者的官銜,大多與楚國相同或相近,顯示楚國官制對曾國的較大影響。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曾、微、楚之間的同源關系。

在湖北省博物館參觀曾侯乙編鐘的現場,想到歷史上曾、微、楚之間的同源關系,並且微國的祖先曾經在我的老家山西長治市潞城區長期生活過,我對曾侯乙編鐘驚嘆的同時也多了幾分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