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國民黨連損9萬大軍,薛嶽被撤去軍職,但其中六萬戰損罪在蔣介石

2024-07-19歷史

1947年1月4日,經過4小時的激戰,華野借助大雨,用27個團全殲了國民黨軍精銳美械26師和第一快速縱隊,其中包括由日軍坦克和美式坦克組成的兩個裝甲團,殲敵數量高達3萬人。華野也經過此戰的繳獲,成立了自己的第一支坦克部隊,成為四大野戰軍中第二個擁有坦克的野戰軍。

3萬精銳被斷送,蔣介石怒火攻心,氣直接撒到了徐州綏署主任薛嶽身上,怒奪薛嶽軍權,然後飛抵徐州,親自指揮後續對華野的作戰。之後不久,蔣介石更是直接撤換薛嶽,薛嶽也幾乎自此告別了軍教生涯。

曾經抗日戰場上的戰神,消滅日軍最多的將領,薛嶽為何到了解放戰爭的戰場上就不能打了呢?因為薛嶽在解放戰場上的表現,有不少人吐槽薛嶽的軍事實力,其實並不是薛嶽不能打,只是對比我軍的林彪、粟裕等將領來說,薛嶽只能算幹將,而不能說是戰神。至於他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不僅和他面對的對手有關,也和國民黨內部的明爭暗鬥有關。

薛嶽在中國國民黨將領中,屬於那種既受重用,又被不信任的一類,說到底,還是他和蔣介石的矛盾太大了。

民國早期是有幾桿槍就能稱老大的時代,各種軍閥勢力割據,誰也不知道未來哪路軍閥能夠主宰沈浮。薛嶽出生時,正是甲午戰敗,被勒令割地賠款之時,當時全國悲憤,無數有識之士哀嚎國運艱難,試圖尋找辦法挽救國家,這其中就有薛嶽的父親。薛嶽的父親沒有多大能力,所以他寄希望於剛剛出生的兒子,希望自己的兒子和南宋嶽武穆一樣匡救山河,所以給兒子取名為「嶽」。

薛嶽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長大後先是加入同盟會,後加入中華革命黨,成為了孫中山的追隨者,成為了中國革命的開路人。論革命資歷,薛嶽和很多國民黨大佬,甚至是蔣介石都不相上下,而且他作為戰將,在亂世更容易建立功勛,成為中流砥柱,當年陳炯明背叛革命,待人攻打孫中山所在的總統府,就是薛嶽和葉挺帶人擋住了前後入口,擋住了敵軍,從戰場表現來看,薛嶽比蔣介石更為出色。

只是隨著孫中山離世,中國革命力量被蔣介石掌控,革命力量就變了味道,自感威望不足,難以服眾的蔣介石對手下將領不斷分化拉攏,薛嶽因為出生於廣東,被蔣介石自動劃為粵系,始終不怎麽信任薛嶽。當然薛嶽也不怎麽服蔣介石,畢竟兩人資歷並不差多少,而且薛嶽出身軍教,蔣介石卻不怎麽通軍事,自然不被薛嶽看起。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李宗仁、白崇禧所在的桂系對蔣介石發起了挑戰,不滿蔣介石的薛嶽也參和其中,這一戰以桂系的失敗而結束,也是這一戰,讓薛嶽重新認識了蔣介石。以前在薛嶽眼中,蔣介石就是個不通軍事的政客,所組建的國民政府就是一個拿著大刀的小孩,看似威武,卻是個空架子,但經過這一戰,薛嶽才認識到,國民政府並不是那麽羸弱,蔣介石也不是那麽不堪。也是因為這一戰,薛嶽才有了3年後的出山。

在反蔣戰爭中,薛嶽負傷,返回香港休養,在薛嶽休養期間,蔣介石組織力量對中央蘇區進行圍剿,然而次次失利,不僅沒有剿滅我軍,還被我軍乘機發展壯大。對剿匪極為重視的蔣介石根本無法容忍這種情況,於是不僅組織更多的軍隊,還特意請了幾位德國顧問,與薛嶽也達成了和解,邀請薛嶽擔任第五次圍剿的副總指揮、第五軍軍長。

蔣介石雖然對薛嶽不怎麽信任,但對於薛嶽的才華還是極為認可的,也就是薛嶽沒有出生於浙江奉化,更不是蔣介石的死忠,不然薛嶽的地位早就超過了陳誠等人。

蔣介石的邀請也正和薛嶽的心意,於是在第五次圍剿中,薛嶽極為賣力,而我軍因為一些錯誤指揮,被薛嶽抓住機會,特別是湘江戰役,上萬紅軍犧牲在了薛嶽手中。之後的長征,薛嶽更是追著我軍不撒嘴,我軍走了兩萬五千裏,薛嶽就追了兩萬裏,這也是為何毛澤東會有那句「有勞伯陵兄遠送」的話了。

因為這次表現,薛嶽成功獲得了蔣介石的重用,雖然這一切都建立在我數萬紅軍的血債上,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次戰事為日後的長沙會戰埋下了伏筆,如果薛嶽沒有受到重用,或許長沙會戰的主將將不會是薛嶽。

只是薛嶽縱然受到了蔣介石的重用,但對於經歷了多次內部鬥爭的蔣介石來說,薛嶽依然不能成為他的心腹。而對於薛嶽來說,他始終看不慣蔣介石對軍隊的「微操」,甚至會明面頂撞蔣介石。在電視劇【長沙保衛戰】中有這麽一個片段,飾演薛嶽的張豐毅在和蔣介石通電話時,因為意見不和,直接掛斷了蔣介石的電話,其實這並不是導演的臆測,而是真實發生過類似事件,第一次長沙會戰,蔣介石並不願意打,是薛嶽頂住壓力,拒絕撤退打起來的。

類似這種抗命的事件並不少,但這還不是薛嶽不受蔣介石信任的最終原因,真正讓蔣介石接受不了的是薛嶽曾經搞過「小團體」。淞滬會戰後期,國軍大面積潰退,為了減少損失,薛嶽命令一個特務營斷後,最後這支部隊全軍覆滅,薛嶽自此之後,就公開和一些將領悼念淞滬犧牲的烈士,這本是一顆拳拳愛國之心的體現,但由於聚會太多,這些將領組成了一個名為「精忠報國團」的小團體,從名義上說,這是為了報國,但更深層次上,卻是一個軍人聯合團體,誰也不能保證這個團體最後不會發生一些利益交換,甚至在某些時候,罔顧他蔣某人的命令,私自對日進行作戰,所以在這個小團體出現的時候,薛嶽就被蔣介石臭罵了一頓,「精忠報國團」也被勒令解散了。但發生這樣的事情,對薛嶽和蔣介石來說都不是好事,兩人之間的隔閡更深了,也間接促成了薛嶽在抗戰結束後的辭職。

抗戰結束之後,薛嶽成為了中國的戰神,長沙會戰用天爐戰法消滅日軍多達十萬,名聲隱隱威脅到了蔣介石,擔心受到報復的薛嶽選擇了離職,前往上海隱居。

如果薛嶽真的能達成願望,或許也沒有最後淒慘的結局。在薛嶽隱居之後,國共形勢日漸緊張,直至最後,內戰爆發了。內戰爆發之後,蔣介石想起了薛嶽,對於蔣介石來說,薛嶽雖然不是自己的心腹,但卻是一顆好棋子,於是連續三次請薛嶽出山,第一次,他讓陳誠帶著陸軍總司令的委任狀前去,薛嶽婉拒,第二次是海軍總司令,薛嶽再次婉拒,最後蔣介石親自將薛嶽叫來,請他出山。

其實薛嶽也擔心我軍南下長江,因為他手上有太多我軍的血債了,當然這也和他不了解我軍的政策有關。因為心中有顧慮,所以第三次薛嶽接受了蔣介石的任命,接替顧祝同成為了徐州綏靖公署主任,成為了華東傭兵50萬的軍政一把手。

薛嶽上任之後,依舊和第五次圍剿時期一樣,對我軍毫不留手,在薛嶽的主持下,我華中解放區受到了極大的損失,兩淮、漣水根據地接連被侵占,我軍的生存空間被嚴重壓縮了。在薛嶽的瘋狂進攻下,我軍陳毅率領的山東野戰軍被迫和粟裕率領的華中野戰軍合兵一處,組成了華東野戰軍,即華野,陳粟聯手,陳毅負責政略,粟裕負責軍略,開啟了華野7個縱隊打天下的節奏。

陳粟聯手之後,粟裕手中的兵員更多了,加上有陳毅坐鎮,粟裕可以毫無顧忌地和薛嶽扳手腕了,面對薛嶽的進攻,逐漸擺脫了劣勢。1946年底,薛嶽再次對我軍解放區發起了進攻,動用了51、77、59、26四個師的兵力,而且這四個師並不是簡單的四個師,特別是26師,這支部隊是一支純美械師,還有一支機械化的第一快速縱隊配合作戰,擁有兩個坦克團,名義上的指揮官更是蔣介石的次子蔣緯國,可以說,這支部隊就是蔣介石的心頭肉。

而就是這支部隊,卻因為薛嶽的一個失誤,被陳粟聯手全殲了。在國民黨軍發起進攻之後,26在其指揮官馬勵武的指揮下,瘋狂突進,直接進入了我軍腹部,和其余三個師失去了照應。這個時候,馬勵武想要撤退,畢竟「孤軍不可久暴」,只是薛嶽胃口極大,他想利用26師做誘餌,對我軍發起決戰,在他看來,擁有美械的26師根本不是我軍能拿下的,而且還有第一快速縱隊,打不了還不會撤走嗎?

然而一場大雨徹底斷送了26師,陳粟為了消滅26師,足足動用了27個團,到1947年1月2日晚,我軍已經將26師團團圍困在了向城地區。1月4日我軍預備向26師發起進攻,恰在這時,天降大雨,26師賴以逃命的坦克和汽車全部陷在了泥濘中,寸步難行,成為了我軍的活靶子,根本發揮不出裝甲部隊的優勢,僅僅四個小時,26師三萬精銳全滅,華野繳獲坦克24輛,汽車四百多輛,重炮數十門,剜掉了蔣介石的這一塊心頭肉。

蔣介石聽說26師3萬人全被斷送,真的怒了,不僅大罵薛嶽,還直接奪了薛嶽的軍權。其實薛嶽也是有點兒冤的,雖然他命令26師不許後撤,斷送了這支部隊,但在26師被圍之後,他就立馬命令26師右翼的77師前去支援,但77師根本不聽,還選擇了後撤,這才導致26師被全殲,被圍兩天沒有一支援軍前來救援。

蔣介石拿下薛嶽的軍權之後,覺得圍剿26師這一戰我軍也損失不小,於是決定趁機出擊,消滅我軍在華東的部隊,這次蔣介石聚集了50萬大軍,制定了一個南北夾擊的作戰方案,南方師整編19軍軍長歐震指揮的7個整編師和一個軍,北方師李仙洲指揮的7個整編師,南北兩路兵員可以說都很充足。按照蔣介石的構想,我兩路大軍步步為營,一步一步逼迫共產黨的軍隊,絕對能夠徹底覆滅共產黨的解放區。

但遺憾的是蔣介石遇上了陳粟,為了這次戰役的順利進行,蔣介石甚至親自飛到徐州指揮,而蔣介石還吸取了上次失利的教訓,嚴禁部隊脫離戰線,直接導致南線10萬大軍日行10裏,速度之慢可以用龜速來形容。兵法有雲:「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本來的南北夾攻,因為南線速度過慢,整個作戰方案已經變形了。

陳毅和粟裕根據戰場情況,指定了穩南擊北的戰略,南線讓陳士榘帶兩個縱隊迷惑歐震和蔣介石,北線集中7個縱隊圍殲李仙洲部。為了能夠戰略能夠順利完成,我軍甚至「主動」讓出了臨沂,做了很多準備,讓歐震和蔣介石認為我軍是真正的敗了,敗結束了臨沂。在我軍的「暗示」下,蔣介石堅信我軍打不過準備逃走,於是命令李仙洲部加快進攻,完成南北夾擊的戰略。

其實我軍的戰略曾被一個人看穿,這個人就是王耀武,他在我軍「結束」臨沂之後,曾命令李仙洲部撤退,但被蔣介石罵了一頓,然後蔣介石有命令李仙洲加快進攻,李仙洲可不是薛嶽,敢抗蔣介石的命,於是蔣介石親自將7個師送進了華野的嘴裏。

2月23日,華野7個縱隊用僅僅9個小時全殲了李仙洲部6萬余人,加上之前殲滅的26師,我軍連續兩戰就殲滅了國民黨九萬大軍。隨著李仙洲部的覆滅,蔣介石的戰略失敗了。這次蔣介石又氣得不輕,可氣歸氣,責任蔣介石是不會擔的,於是王耀武又被罵了一頓,最後薛嶽還成了背鍋俠,蔣介石直接撤了薛嶽的職,讓薛嶽擔任「總統府參軍長」的虛職,徐州的兵權交給了自己信任的顧祝同接手。

顧祝同雖然也是一員不錯的將領,但完全無法和薛嶽比,對此粟裕曾做出評價:

「薛嶽用兵尚機敏果斷,而顧祝同則歷來是我軍手下的敗將,這無異以庸才代替幹才。」

可見在粟裕心中,對薛嶽的軍事才華還是非常認可的,雖然薛嶽敗在了他的手中,但粟裕依舊認為薛嶽是一員幹將,作戰機敏果斷。

顧祝同掌權之後,沒過多久就葬送了徐州的55萬國民黨軍,歷經一場淮海戰役後,長江以北再無大規模的國民黨軍,只是不知道當時蔣介石有沒有後悔奪了薛嶽的軍權,任用自己的心腹顧祝同。

再說回薛嶽,自從交出軍權之後,薛嶽一直被閑置,直到1949年10月,才在海南重整一些國民黨潰軍,再次掌握了軍權,而此時的蔣介石依然猜忌粟裕,擔心薛嶽擁兵自重。只是不久之後,蔣介石就不用擔心了,次年4月19日,韓先楚率部對海南島發起了總攻,頃刻之間,薛嶽就敗了,在心腹的護衛下逃到了台灣。只是逃到台灣的薛嶽並沒有受到蔣介石的禮遇,一回到台灣就被人監視了起來,直至逝世都沒有能夠擺脫監視。

1998年,薛嶽去世,享年102歲,回顧薛嶽一生,雖然手上有無數我軍的血債,但對待外敵,薛嶽將軍無愧於嶽飛的「嶽」,徐州十萬日寇血,昭彰這他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