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在【建國大業】中,杜月笙挑戰蔣經國,其實他根本不敢

2024-01-16歷史

杜維屏被抓的「對峙場景」實際並不存在

電影【建國大業】中,描述了蔣經國去上海「打老虎」時,抓了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屏,杜月笙隨即大張旗鼓地去找蔣經國並進行了一場囂張跋扈的對峙。然而,事實上這個片段並不符合真實歷史。根據杜順安的回憶,當年杜維屏被抓後,很多人都自告奮勇要去救他,但是杜月笙卻沒有同意。杜月笙恪守原則,在家中等待蔣經國的調查結果。最終,三天後,杜維屏被無罪釋放。可見,杜月笙並沒有親自找蔣經國,更沒有發生那些精彩的對峙場面。

不過,這一片段的設定使電影更加緊湊和具有沖突性,展現了杜月笙作為上海地方勢力的囂張態度。而馮小剛扮演的杜月笙也成功地傳達了這種氣勢。

杜月笙的失勢以及對蔣介石的期待

值得註意的是,這一事件發生於1948年,而當時的杜月笙早已失去了當年的勢力。在抗戰勝利後,他本來還想借助蔣介石的關系來謀取上海市長的職位,但是蔣介石並沒有給他這個面子,甚至連個議長都沒讓他當。這是因為杜月笙這樣的人在亂世時期可以利用,但在天下太平之後,他們的價值就大大降低了。蔣介石怎麽可能讓他再當上海市長呢?如果不鏟除他們,那就是給他們太多的面子了。

杜順安在回憶中憤憤不平地表示:「蔣先生總要來跟祖父客氣一下吧?過來邀請我杜某人,給祖父一個面子也行,可是竟然連請都沒有來請過,連面子上最容易的動作都不做,這擺明了是在昭告天下,新政府不需要杜月笙這種本地勢力介入,非但如此,新政府還怕我們興風作浪,要想鏟除我們這批人!」可見,杜順安對於蔣介石的冷落感到非常不滿。

蔣介石與杜月笙的師徒關系

盡管如此,杜順安提到了杜月笙與蔣介石之間存在著師徒關系。據稱,蔣介石曾經遞過給杜月笙一張「紅貼文」,而杜月笙在離開上海時還特意托人保管這張「紅貼文」。然而,當他回到上海後,發現這張「紅貼文」不見了,很可能是蔣介石拿走了。蔣介石作為一國元首,當然不希望過去投身青幫的經歷被人知曉。

杜月笙自己也清楚,他們這樣的人只是蔣介石的夜壺,用完了就扔在一邊,是不會被炫耀出來的。因此,杜月笙心知肚明現實的處境,兒子被抓後,他不會去與蔣經國當面對抗,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至於蔣經國,他當然也知道杜月笙在上海的勢力,雖然不復當年,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還是不能與他完全撕破臉皮。蔣經國選擇了打壓杜月笙的勢力,給他點顏色看看,但也會在適當時候釋放杜維屏。這樣的安排既體現了權力的鬥爭,也是政治的需要。

歷史背後的政治鬥爭

最後,杜順安提到在台北的一次偶遇,他和父親在一家餐廳用餐時,碰到了蔣經國。蔣經國特意過來與杜月笙握手,並說:「上海的事情,我感到抱歉。」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抱歉」呢?對於理解這一點,懂得其中政治含義的人自然心知肚明。

這件小小的插曲再次凸顯了政治鬥爭背後的權謀和折衷,人們的命運往往掌握在權力之手。對於杜月笙來說,他的諸多遭遇與蔣介石的關系、政治格局以及時代背景深深交織在一起,成為了歷史中一個微小卻又生動的細節。

在分析這一事件時,我們不僅可以從歷史的角度看待政治鬥爭,還可以思考權力與個人命運之間的辯證關系。歷史雖已過去,但人類的政治鬥爭和權利爭奪仍在不斷發展,值得我們反思和深思。

總結:電影中的描述與真實歷史有所出入,片中的對峙場面並沒有發生。杜月笙並沒有親自找蔣經國,並且失去了當年的勢力。然而,這個片段仍然成功地展現了杜月笙作為上海地方勢力的囂張態度,以及權力鬥爭對個人命運的影響。對於歷史事件的重新解讀和理解,也引發了對政治背後的權謀和折衷的思考。透過對這一事件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復雜性,同時也可以從中思考政治鬥爭對個體命運的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