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中國古代「外交部」發展歷史解析

2023-12-31歷史

鴻,浩渺無垠,似天際翔鴻,故曰「大也」。臚,傳頌之聲,如山谷回音,故曰「傳聲也」。從字面看,鴻臚之本意乃為高聲傳頌,引領禮節之意。由此可見,鴻臚寺的設立,自有一股莊重威嚴之感。鴻臚寺,這中國古代的官姓名標示,主掌外賓、朝會儀節之事,乃是九寺之一。它不僅負責對外傳遞資訊、處理外交事宜,還負責引導禮儀,確保朝會儀式的莊重與秩序。鴻臚寺作為主管民族事務與外事接待和談判活動的機關,其政令直接來源於尚書省禮部。

一、 遠古到戰國時期涉外機構初建

遠古到戰國時期,隨著對外交往的萌生,涉外機構亦逐步建立。然而,由於中國古代對外交事務與民族事務沒有嚴格的區分,所以管理機構也是一體的,而且管理這些活動的長官官名,往往就是機構名稱。隨著社會的發展,外交、民族事務頻繁,管理這些活動的職官不斷增加,機構也逐步擴建。

大行人記錄

據【尚書】、【史記】記載,早在堯、舜時代,就已初步設立了管理周邊部族的「四嶽」機構。在夏代,按地區進行管轄的「方國」、「要服」、「荒服」,也都涉及到周邊部族的管理。到了商代,官制中出現了「賓」這一職位,主管諸侯朝覲的民族、外事政務。周代官制中的「大行人」,則負責接待諸侯和少數民族的賓客,掌管迎賓時的禮儀以及王朝的祭祀工作。大行人下設中大夫二人,協助其處理相關事務。

主客記錄

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各諸侯國獨立性的增強,他們紛紛建立了自己的官制。大致而言,其「主客」為外交、民族事務總管,「行人」為外出的使者,「舌人」為轉譯,「候人」則負責迎送賓客。除了上述中央外交、民族事務機構外,商周以來還設有邊境鎮撫機構與邊關外貿管理機構。商周時期分封到邊地的諸侯王,便是鎮撫邊境、臣服部落的長官。至於邊境外貿管理機構方面,西周時由關尹或司關職掌商人出入邊關。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管理邊關的有封人,或稱邊人、疆吏、境吏等。

春秋戰國時,內地許多精通絲織技術的工匠成批地遷入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而絲織技術和文化交流又由此傳到更遠的西方。在艾爾泰地區卡童河、伯萊利河、烏爾蘇耳河和烏拉幹河流域發現的一批約相當於春秋戰國之際的貴族墓葬中,出土了一批中國制造的絲織物和玉器。另外,1977年在新疆阿拉溝東口也發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絲織物和漆器。其中菱紋鏈式羅是戰國時內地剛剛出現的絲織珍品。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已出現了將中國內地生產的絲織物和玉器、漆器運至蔥嶺以東乃至蔥嶺以西中亞、西亞各部落方國的通道,其西端可能一直伸展到希臘。

二、 秦漢魏晉南北朝涉外機構

使節往來有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歐洲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他設立了三公和九卿,構建了中央政府的框架。九卿中的典客主要負責民族和外交事務,而另設的典屬國則專門處理秦朝附庸國的事務。漢朝沿襲了秦朝的制度,典客的職責也得以保留。然而,在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典客更名為大行令。到了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大行令又改稱為大鴻臚。同時,鴻臚的屬官行人也被改稱為大行令。在王莽時期,大鴻臚被改稱為典樂,但在東漢時期,它恢復了原名大鴻臚。大鴻臚設有正副長官,正職為卿,副職為丞。至於大鴻臚的屬官,具體如下表所示:

大鴻臚屬官

漢初時期,典屬國這一官職得以沿襲設立。就如同公孫昆邪與蘇武這兩位歷史人物,他們在景帝與昭帝時期都曾擔任過典屬國這一職位。到了成帝時期,典屬國並入了大鴻臚,成為其下屬的一個部門。作為曾經獨立存在的官職,典屬國與大鴻臚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它的主要職責是管理蠻夷歸降者、周邊附屬國的事務,以及負責處理四方夷狄的朝貢事宜。

大鴻臚記載

大鴻臚和典屬國之外,尚書主客曹是管理外交與民族事務的專職機構,也是列曹尚書中的一員。兩漢時期,主客曹始終存在,甚至到了東漢時期還分為南主客曹和北主客曹兩個部門。如應劭在【漢官儀】中所說,「主客尚書,主外國四夷事」,明確指出了尚書主客曹的主要職責。而【漢書·成帝紀】亦提及,「主客尚書,主外國事」,進一步佐證了其職責的專一性。為了更好地執行任務,主客曹下設了郎官協助處理具體事務。西漢時期有四位尚書郎,到了東漢,隨著事務的增多,郎官的數量也有所增加。

大鴻臚記載

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主客曹和大鴻臚是負責外交事務的重要機構。其中,尚書主客曹更是專職外交管理的核心部門。曹魏和西晉前期沿襲了東漢的制度,在尚書台內設立了客曹尚書,承擔起了外交的重任。然而,西晉太康年間,客曹尚書被裁撤。自此之後,外交工作主要由尚書主客曹郎接手,繼續維護著國家與藩國的交往和聯系。

三、 隋唐五代涉外機構

使節往來有中亞、西亞、非洲、歐洲、南亞、東南亞

鴻臚寺

在隋唐時期,為了更好地與世界各國進行交流,都城長安設立了鴻臚寺,專門負責接待各國使節和賓客。鴻臚寺署位於皇城含光門內以東,氣派莊嚴。寺置卿一人,位高權重,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他們以禮相待,確保每一位來賓都能得到最尊貴的體驗。對於遠道而來的「四方夷狄君長朝見者」,鴻臚卿需一一辨明其等位,安排相應的接待禮節。而對於那些夷狄君長之子襲官爵者,鴻臚卿同樣要辨明其嫡庶,確保傳承有序。若有封命,鴻臚卿則受冊而往其國,傳達天朝的旨意。簡言之,鴻臚卿及少卿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外國使節和各少數民族朝貢之儀、高下之等、往來之命等重要事宜,是隋唐王朝對外交往的重要橋梁。

鴻臚寺序班

鴻臚寺,掌握典客、司儀二署,恰似一位卓越的指揮家,揮灑自如,引領著大唐的禮儀之風。典客署,如同朝廷的門面,置有一令,位從七品下,丞則有二人,位從八品下。他們身後,還有掌客、典客、府、史、賓仆等多位助手,猶如一支龐大的交響樂團,共同演奏著大唐的盛世之音。

萬國朝貢

鴻臚寺之下,除了典客、司儀二署,還有位於長興坊北部的禮賓院,它是專門負責接待少數民族使者和外國賓客的機構。這個機構不僅掌管四夷之客,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鴻臚寺的西部,有一座名為「四夷慕化朝獻者居焉」的客館,這裏曾是回紇迎親使團的駐地。鴻臚寺內還配備了一批精通各國語言文字的轉譯人員。他們不僅負責溝通交流,更是文化的傳播者,使得不同文化在這裏交融,綻放出絢爛的光彩。

萬國來賀

隋唐時期,政府不僅在鴻臚寺設有相關機構,還在隸屬於尚書省的六部之一——禮部,特設了主客司。這個主客司坐落在城內的尚書省都堂之東,占據著重要的地理位置。主客司內設有主客郎中等職務,他們的職責重大,主要負責處理外國及各少數民族使節來京朝見時的各種事宜。每當有使節前來朝見,他們需要負責沿途的驛傳工作,以及給使節們相應的賞賜。同時,若有使節請求留京宿衛,主客司需向朝廷奏報其使節的狀貌、年齡等詳細資訊。此外,對於各民族的首領去世後,其子孫如何襲爵授官等問題,主客司也負有重要的管理職責。

鴻臚寺

隋朝時期,一個特殊的場所——四方館應運而生,成為了招待來自四面八方使者的溫馨家園。這個館舍不僅展現了隋朝的繁榮與開放,更為各國使節提供了一個交流與溝通的平台。唐朝時期,四方館的傳統得以延續,它依舊是中書省的一部份,坐落在皇城內的承天街西側。館內布局巧妙,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專門的使者負責接待工作,

遣唐使

邊關和通商口岸,隋唐時期的對外貿易繁榮昌盛。交市監和互市監的設立,唐代的商館,更是以熱情好客著稱,為外商提供了舒適的休息和交易場所。而在廣州等地設立的市舶司,守護著國家的稅收權益。中央政府的官員在此工作,確保稅收的征收與國家的利益緊密相連。


四、宋元明清涉外機構(1840前)

使節往來有亞洲、非洲、歐洲

宋元明清時期(鴉片戰爭前),涉外機構在繼承傳統體制的基礎上,隨著對外往來的頻繁,管理這方面的職官也在不斷增置。宋代設立了鴻臚寺,作為中央九寺之一,其下屬機構包括亭西驛、禮賓院、懷遠驛、同文館、客省使、引進司、四方館使等。

明會典鴻臚寺宴請記錄

明會典鴻臚寺宴請記錄

明會典鴻臚寺宴請記錄

明會典鴻臚寺宴請記錄

元代則設立了會同館,其長官由禮部尚書兼任。 明會典鴻臚寺記載到了明代,接待工作主要由禮部主客清吏司負責,而朝貢禮儀則由鴻臚寺司賓署負責。這些機構和職官的設定,不僅體現了當時對外交往的頻繁,也展現了中國在涉外管理方面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明會典鴻臚寺記載

清朝時(鴉片戰爭前),禮部主客司專門負責接待從海路來華朝貢的外國使者,而理藩院則負責管理蒙、回、藏等少數民族的事務,以及接待從西、北陸路來華朝貢的使者。這兩大機構各司其職,共同維護著清朝與外國及少數民族的關系,確保了朝貢制度的順利進行。

明朝 宴請番夷使者明細

鴻臚寺宴請細節

宴請外國番夷土官的宴會,對於各個番國和四方的夷族使臣土官等,按照慣例,會賜予一至二次的宴請。本部門會預先確定宴會的日期,並上奏請求皇帝批準。屆時,會有內臣和大臣各一名出席宴會,並由光祿寺負責在會同館準備宴席,教坊司負責提供音樂。鴻臚寺則派遣通事和鳴贊供事等官員,儀制司則負責提供宴會用花。如果使臣人數眾多,會分兩天進行宴請。在使臣回國之日,還會派遣官員伴送,沿途為他們準備飲食。

鴻臚寺宴請細節

成化十一年,朝廷的使臣在朝見中享受了豐盛的酒飯。在酒飯中,每楪酒增加了四兩,每楪茶食增加了二兩。果品內的核桃、榛果、紅棗各增加了二兩,而膠棗則在一楪中增加了四兩,其余與常規相同。到了弘治元年,使臣進貢並到大同享受茶飯招待,他們在榆河驛享用湯飯後返回大同,再次享受茶飯招待。

鴻臚寺宴請細節

永樂元年,當筵宴的番夷土官卓面呈現時,其擺設遵循著一定的規則。上卓的酒類有五種,果子五種,燒煠五般,茶食湯三品,還有雙下的大饅頭和豐盛的羊肉飯,配以七鐘酒。而中卓的酒果子各四種,湯二品,饅頭、牛馬羊肉飯、酒五鐘一應俱全。

鴻臚寺宴請細節

天順元年,筵宴的擺設更為講究。上卓的茶食高頂、雲子麻葉、大銀錠油酥、棒骨、鳳鵝等一應俱全,還有小銀錠笑靨、茶食果子按酒各五般、米糕二楪、小饅頭三楪、菜四色花頭二個、湯三品等。大饅頭一分、羊背皮一個,還添換了小饅頭一楪、按酒一般、茶食一楪和酒七鐘。中卓的寶妝茶食、雲子麻葉二楪、甘露餅四個、鲊魚二塊、大銀錠油酥八個等也是不可或缺的。小銀錠笑靨二楪、果子按酒各五般、菜四色花頭二個、湯三品等也是中卓的標配。此外,還有馬肉飯一塊、大饅頭一分,添換了小饅頭一楪、羊肉一楪和茶食一楪,配以酒七鐘。整個擺設猶如一個盛大的節日宴席,各種美味佳肴讓人垂涎欲滴,生動展示了天順元年的飲食文化與風俗。

鴻臚寺宴請細節

番夷之人,每月朔望朝見,盡顯禮儀之周全。宴請之時,酒肉豐盛,美味佳肴。中桌之上,酒香四溢,牛羊之肉,共五楪,每楪生肉一斤八兩,滋味無窮。茶食五楪,每楪一斤,果品四楪,核桃、紅棗、榛果各占一楪,每楪一斤,令人垂涎欲滴。另有膠棗柿餅各一盤,酒三盅,湯飯各一碗,彰顯主人的熱情好客。此番盛宴,讓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