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流人與清前期東北軍政城鎮的歷史變遷如何?

2023-12-29歷史

引言

清初為了抗擊沙俄的侵略,清廷在吉林、黑龍江地區建設璦琿、墨爾根、齊齊哈爾、寧古塔等軍政城鎮,以強化軍事邊防。

這些軍政城鎮軍事政治職能突出,經濟功能相對不完善,但隨著以流人為主體的移民的到來,當地農業得到發展,商品經濟日益繁榮,軍政城鎮的經濟功能得以完善,逐漸具備了貿易功能、服務功能等,至乾隆朝均已演變為職能完備的傳統城市,為清末城市近代化奠定了基礎。

隨著以流人為主體的移民到來,當地農業得到發展,商品經濟日益繁榮,軍政重鎮的軍事功能相對減弱,由經濟發展而引起的其他功能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至清中期,這些軍政重鎮已演變為傳統城市。其日漸完善的城市職能,為清末城市進一步近代化奠定了基礎。

一、清前期東北軍政城鎮的興起

順治元年,清兵入關,定鼎北京,以盛京為陪都,由盛京總管統轄東北,實施軍政合一的八旗一元化體制。此時,沙俄已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對中國北部邊防造成了嚴重威脅。

為了抗擊沙俄的入侵,清廷有意加強東北地區的邊防力量,於是設定了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下設副都統,分鎮要地,修築軍事城堡,駐兵永戍。這樣,在東北地區就興起了一批軍政重鎮。

將軍治所就是該省軍事、政治中心,副都統等分駐的各軍事堡壘則成為次一級的區域軍事、政治中心。

(一) 吉林地區軍政重鎮的興起

吉林將軍的設定與沙俄入侵有著密切關系。順治九年,鑒於沙俄不斷侵擾,為加強北部邊防,清廷命梅勒章京沙爾虎達駐防寧古塔舊城。

寧古塔是東北北部的軍事重鎮,早在後金時代就有八旗駐防,「城方二裏,壘石成垣,城內居民,寥寥數家,東西各一門,以通往來」,是一個純粹的軍事堡壘。順治十年 ,清廷又命沙爾虎達為昂邦章京,從此獨立設治。

對俄戰爭勝利後,康雍時期,清廷進一步加強邊疆防務。康熙三十一年,於伯都訥地方「修造木城一座,將席北、卦爾察、打虎兒內揀選強壯者兩千名,令其披甲即住所造新城」,設伯都訥副都統駐防伯都訥城。

雍正九年,清政府決定添設三姓副都統。三姓作為聯結吉林內地與黑龍江下遊及烏蘇裏江地區的重要樞紐,遂成為北方軍政重鎮。雍正三年,於阿勒楚喀設協領一員,雍正七年,築阿勒楚喀城。

(二) 黑龍江地區軍政重鎮的興起

黑龍江將軍的設定也與沙俄入侵有密切關聯。康熙二十二年設定黑龍江將軍,下設齊齊哈爾、墨爾根、黑龍江城等三個副都統和呼倫貝爾、布特哈兩個副都統銜總管,分鎮地方,以佐將軍之治。

為適應對俄軍事防務和八旗駐防的需要,清廷在黑龍江地區重點建設了黑龍江城、墨爾根城和齊齊哈爾城。黑龍江將軍初駐紮璦琿舊城,後移至黑龍江城。

吉林、黑龍江地區新興城鎮興建,一方面直接服務於抗擊沙俄的戰爭及戰後的邊疆軍事防務;另一方面,是八旗一元化體制下將軍、副都統等駐地,軍事、政治職能突出。

但商品經濟不發達,城中也往往沒有專門性的商品市場,經濟功能不完善,即「有城無市」,與內地傳統城市有較大差異。

(三) 驛路交通的建設

吉林、黑龍江地區的新興軍政重鎮透過驛路交通緊密聯系在一起。自清初迄康熙中葉,為服務於政治與軍事的需要,清政府沿途設定驛站,建成四通八達的東北地區驛路交通網。

盛京地區驛路大體以盛京為中心,設有 7 條路線,通往盛京各地。其中,山海關—盛京—開原線是最重要的一條路線,是黑龍江、吉林兩地與北京往來的主要聯結線。

二、清前期流人的遣戍與安置

清初東北地區大批八旗官兵從龍入關,人口稀少。順治初年,盛京地區僅存人口 3 萬余,整個東北人口總量也不足40萬。

為將東北建設成為抗俄前沿和統一國內的根據地,清政府采取了招民開墾和遣戍流人等措施,以補充勞動力,充實根本。

招民開墾僅限於遼東地區,吉林、黑龍江地區移民的主體是流人。大量流人的遣戍為軍政重鎮的轉型起到了重大作用。

(一) 流人的遣戍

解決諸如軍糧的供應、驛站交通的設定、優撫新滿洲等急需的勞動力問題,清廷將大量流人遣戍東北地區。流徙為民者,主要安置於民治府州縣地區,發遣當差及給新滿洲為奴者則散布於東北各駐防地區。

(二) 流人的安置

按照流放刑罰的不同,流人的安置也有不同。清代流放東北的刑罰大體有流徙和發遣。流徙適用於清初,流徙罪犯主要流放於寧古塔、吉林烏拉等地為民,服勞役。在黑龍江建制後,寧古塔、吉林烏拉等地的部份流人又被遣戍黑龍江。

康熙朝,清廷結合蓄奴傳統,創制了發遣刑,逐漸成為流放刑罰的主流。發遣有發遣為奴和發遣當差之別:發遣為奴之犯皆是重罪人犯,或原本為奴之人,主要給新滿洲窮披甲為奴。這些流人有的充作跟役,跟隨主人征戰。

三、軍政城鎮的轉型

由於古代東北城市多因軍事統治或政治建制而興建,導致其發展的一個基本特點是有「城」無「市」,即普遍只有城,而缺少因商業而形成的市。在後金統治時期,先後建都於東京城和沈陽,並設定了商品交易市場。

(一) 區域商品經濟的發展

流人的湧入,為東北地區經濟恢復與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勞動力,促進了吉林、黑龍江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隨著耕地面積的擴大,糧食產量也不斷提高,保證了民食和軍餉。

雖然當時的農業開發在深度、廣度上,還很有限,主要在寧古塔、吉林、伯都訥等軍事交通要地以及與這些要地相關聯的驛站地區,但卻有力地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其次,遣戍東北地區的流人,積極從事商品貿易。大量流人為了謀生,也從事商業活動,他們是東北地區特別是吉林、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商人。有較為雄厚資本的流人將關內之物品販運到東北賣掉,即倒買倒賣,但所販運者。

最後,清政府在東北地區開辟的驛道以及沿途設定的驛站,對區域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軍政重鎮附屬城鎮的興起與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驛站的設定是國家行為,清廷最初註重的是驛站系統的政治與軍事功能,但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驛站交通的功能發生了轉變,經濟功能得以凸顯,從以政治、軍事功能為主逐漸向經濟、社會功能轉變,並最終成為促進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

(二) 軍政重鎮向傳統城市的轉型

東北歷史上的「邊外七鎮」是軍政城鎮轉型為傳統城市的代表。「邊外七鎮」包括吉林地區的吉林烏拉、寧古塔、伯都訥和三姓,黑龍江地區的齊齊哈爾、璦琿和墨爾根,均為清初建立的軍政重鎮,是當時的軍事、政治中心和交通樞紐。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各軍事重鎮普遍擁有了貿易功能特別是它的大眾貿易功能、服務功能、大眾娛樂功能等,逐步轉型為功能完備的傳統城市。

寧古塔是邊外七鎮之首。流人大量遣戍寧古塔後,當地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內有東西大街,人於此開店貿易。從此人煙稠密,貨物客商絡繹不絕,居然有華夏風景」。

隨著吉林烏拉成為吉林地區軍事政治中心,其經濟也有長足發展。早在康熙年間,吉林烏拉不僅有專門的商品交易市場,還有戲館等娛樂場所,城鎮的貿易功能、服務功能和娛樂功能有了很大發展,因此成為吉林地區的經濟中心。

此時的齊齊哈爾,已經成為黑龍江地區的商品集散地和轉運中心,其貿易功能已經有了進一步發展。

雖然這些軍政重鎮的商業規模與內地比差距很大,但無論如何,其經濟功能逐漸多元化,城市的服務功能、娛樂功能也有了一定的發展。

結語

清初東北地區新興的軍政城鎮軍事政治職能突出。清前期以流人為主體的移民大量湧入吉林、黑龍江地區,促進了當地農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軍政重鎮的軍事職能逐漸淡化,經濟功能日益完善,政治職能仍然突出,逐漸轉型為傳統城市。

到近代,在開禁放墾、自行開埠、修築鐵路等措施實行後,當地商品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形成了若幹個以經濟為中心的城鎮集群,步入了近代化的軌域。

參考文獻

【黑龍江外記】

【寧古塔山水記】

【欽定盛京通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