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周總理66年未回家鄉,毛主席問其原因,周總理道:最忌諱衣錦還鄉

2024-07-27歷史

1910年,還是小小少年的周恩來離開了淮安,那年他才12歲。自那以後,66個春秋過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也沒有回到家鄉再看上一眼。

周恩來曾經的秘書王伏林回憶道,總理自小離家後,雖沒回過一次家,但他時常思念著淮安,思念著家鄉。

那年,那是1959年的正月,周恩來因要事從廣州飛到北京,飛行路線中有一處必經之地是淮安,他特意來到駕駛艙中,想看一看家鄉的土地。

恰好闔家團圓的日子也走得近了,駕駛員立馬明白周恩來心中所想,降低了飛行高度,在淮安上空盤旋了三圈。

駕駛員詢問周恩來還要不要再停留一會兒,周恩來搖搖頭拒絕了,說怪浪費燃油的,算了吧,我們回北京。

隨後,周恩來的衛士長成元功將他扶回了座位。

期間,周恩來一言不發,飛機內一片沈默,他撐著頭陷入了思考。

良久,他又轉頭對工作人員說,淮安的模樣變化不大,小時候的大運河、寶塔、鎮淮樓都在,只是南門大街好像變寬了許多。

少小離家

周恩來在新疆石河子看望從內地去往新疆支邊的青年時候,偶遇了來自江蘇淮安的青年李正蘭,他處遇故鄉人,周恩來向她了解淮安的近況,聽到家鄉越變越好,他欣慰地點點頭,眼中不自覺流露出思鄉之情,片刻頗為感慨道:「熱愛祖國的人是沒有不愛家鄉的。」

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時常能聽見周恩來提及他的故鄉淮安,每每講起故鄉的風土人情時,毛澤東總能在周恩來的眼中看到對於故土的思念與向往。

可令毛澤東感到困惑的是,周恩來有很多次回去看望的機會,但一次也沒有申請。

直到1964年的一天,毛澤東找周恩來談話,閑談之間,毛澤東回憶起了1959年時自己回故鄉韶山的情形。

兩人陷入思緒良久,沈默片刻,毛澤東突然問道:「恩來,有個問題困擾我許久了,我想問一問你。」

周恩來聽後連忙說:「主席,什麽事呀,您問吧。」

「恩來,這算下來,你從小離家已有快55年了。現在有條件了,你為什麽不回家看看?」

周恩來楞了下,他明白毛澤東一直都很關心自己,他想了想,隨即回答道:「主席,我的家屬絕大多數是封建關系。」

話說到這裏,兩人心領神會,毛澤東一下子握住周恩來的手,鄭重地點了點頭。

1898年3月5日,周恩來誕生於舊時江蘇淮安府縣城上的周家,到周恩來這一輩,已經是周家的第四代了。

周恩來的乳名叫「大鸞」,據周家後輩人相傳,他的母親懷孕時,夢見一只大鳥飛入了自己懷中,隨後當夜就生下了周恩來。

【山海經】曾雲:「西南三百裏……有鳥焉,其狀如翟而五彩文,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

在周家這樣封建傳統的家庭裏,大家都認為萬冬兒的孕夢是吉兆,遂取了這麽個乳名。

後來,因為周恩來的叔父重病,為了沖喜,他被過繼了過去,於是便有了他自稱的「兩個母親」,生母萬冬兒和嗣母陳氏。

周恩來亦曾提到,自己12歲以前,接受的都是封建制度下的文化教育。

他小時候念過塾館,陳氏教他讀書寫字也很有一套,因此他的傳統文化積澱十分深厚,但這些在他出走淮安後大多拋卻了。

周家曾經也富裕過一段時間,緣由是周恩來6歲時,正值春節,親戚之間走街串巷,好不熱鬧,周父與十八舅用50文銅錢合買了張彩票。

不想意外中彩,兩人獲得了一萬元大洋,在那時這筆錢可算是一筆巨款。

彼時,周父又在湖北謀得了一份差事,家中的經濟狀況瞬間變得富足寬裕起來。

周家中獎的訊息傳出後,親朋好友登門祝賀,設宴無數,再加上萬冬兒也是千金大小姐出身,兩人花費毫無節制,5000大洋很快就花光了。

中彩以後,周家沒有向上走,反而開始衰落。

隨後,周恩來的生母、嗣母帶著家中小孩離開了楚州,輾轉來到了清河,投靠了周恩來外婆家,即萬家公館。

那段時間也是周恩來童年當中快樂的時光,他和表哥萬敘生一起讀書學習,寫完作業後,就跑出去放鴿子玩。

很快,萬家也不能住了,周恩來一行人住進了嗣母陳氏家中。

隨著中彩後,家中越發不思進取、懶惰,周家的境況每日愈下,接二連三的搬家,也給幼小的周恩來留下了難以忘記的記憶。

他後來談到這段童年經歷,表示對彩票深惡痛絕,認為中彩票完全就是極小機率事件,中彩票對於一個家庭是有害的,容易讓人不思進取,為了薄利鋌而走險。於是,他堅決禁止彩票的售賣,要「報復舊社會的彩票」。

所以新中國成立後,內地沒有一張彩票,一直到80年代後才恢復了彩票的售賣。

周恩來對於小時家中展露出封建陳舊氣息十分厭惡,在他出走淮安接受了啟蒙思想以後,他便在實踐中逐漸割斷他與舊社會文化之間的聯系。

而周恩來出走淮安重要的契機之一,是他8歲時他生母、嗣母去世,他去往別地生活的日子。

8歲時,他的生母、嗣母相繼因操勞過度,染上肺結核離世,對他影響頗深的兩位母親永遠合上了眼睛。

周恩來又回到了原來的周家老宅,但他的父親在外謀生,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家人,於是周恩來與兩個弟弟來到龔蔭蓀家學習生活,這年他已經長到了10歲。

龔蔭蓀是個有愛國思想的人,他支持孫中山的主張,甚至曾變賣家產資助革命黨活動,可惜後來他因此而招來抄家此等殺身之禍。

等到1910年,這一年是周恩來命運發生轉折的一年,他被四伯接到東北生活。

到了第二年,辛亥革命爆發,他剪去了頭上的辮子,接觸到了進步書籍,無論是章太炎的古體文,還是梁啟超的近體文,他都一一讀過。

在這個過程中,周恩來吸納了當時進步人士提出的諸多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也明白中國正處於危亡之中。

中華不振,應當有人站出來,團結一心,承擔起復興的重任。

於是在大多數同齡人還不清楚自己為何讀書時,少年周恩來便早早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願。

此後,19歲的周恩來又東渡日本探索新道路,他給同學們的臨別贈言「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留日一年多後,他返國投身進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之中。

至此,周恩來正式開啟了自己的革命事業,一直朝前走去,他也未再回頭,看一眼故鄉。

最恨「衣錦還鄉」

周恩來為了避免一回故鄉就被以前的封建勢力纏結,也害怕被其他人假借名義做壞事影響組織的面貌,幾十年來強忍著思念之情,從未返回故土。

為了徹底杜絕隱患,他甚至要求自己的弟弟周恩壽也不許返回家鄉淮安。

周恩壽也是在少年時期開始建設革命事業,由於常期在戰場前線鬥爭,長年累月下來,他的身體有了許多病痛,本來他還有幾年就可以退休了,但身體已完全支撐不到那個時候了。

對於周恩壽所做出的貢獻組織上都看在眼裏,考量一番後他們提出保留他的職務,同時給予正常的退休待遇。

周恩來得知這件事後,卻讓周恩壽走一般程式,提前辦理了內退。在那時,許多人對周恩壽感到惋惜,但周恩壽明白兄長的意思,並沒在乎這件事。

退休成為普通群眾後,周恩壽過上了平淡的日子,可他心中一直有一件事沒有放下——那就是自他15歲離開淮安,四處輾轉,眨眼之間已過去了40多年了,家鄉如今變成什麽模樣了,他想回去看一看。

為此,周恩壽一有機會就常在周恩來提出回家的請求。

有一次,周恩壽收到兄長周恩來的邀請,讓他來中南海西花廳看看盛開的海棠花。

兄弟二人相談甚歡,周恩壽趁著周恩來興致高漲的時候,頗為含蓄地說到:「家中來信說,咱家的老宅太破了,特別是你住的那間,再不修就要塌了。

「當地的縣委已經跟我說了,要幫著把房子修繕一下,要不要我回去一趟,看看怎麽修?」

周恩來聽後斷然回絕了周恩壽的請求,明確說自己已經給淮安縣委打過招呼了,房子不用修,尤其是他的房子。

要是塌了就讓它塌,塌平了最好,不許翻新維修,更不要搞什麽紀念館、博物館,組織群眾參觀。

最後,周恩來還特別表明了自己平生最恨的就是封建主義的那一套:「衣錦還鄉、光宗耀祖。」

只要是搞革命的人,那就要將自己改造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那才是革命者。只要他還活著,那就不許搞這些東西。

即使周恩來已經說得如此斬釘截鐵了,但周恩壽還不死心,繼續勸說兄長:「唉,人生苦短。屈指一算,我15歲離開老家,算到今天已有40年了。哥哥你比我還早離開8年,已經快50年沒回家了。你難道一點也不想家嗎?」

聽到自己的弟弟如此質問,周恩來也難掩自己心中的思念之情,十分激動地說道:「人終究離不開故土,我也是人,我當然也有感情,怎麽會不想家!……」

周恩壽則趁熱打鐵繼續問:「哥哥,你真不打算回家看看?」

然而周恩來卻決絕回答說:「沒有打算!」

他自然知道自己的兄長在擔心什麽,就算哥哥不回去,他也想為自己爭取一把:「我明白,哥哥你是總理,你不回去是為了避嫌,那我一個普通老百姓,難道,就不能回去看看嗎?」

周恩來絲毫不退讓半分,十分嚴肅地解釋給周恩壽聽:「不行!因為你是我的弟弟!

「你想想,假如你回去了,縣委會不派人來接待你嗎?你頂著這個摘不掉的頭銜,就一定會為地方的同誌增加負擔。添麻煩的事,我們就不去做了。」

這件事也成為了周恩壽終生的遺憾,一直到周恩壽夫婦去世以後,他們才得以歸鄉,將骨灰葬在了淮安。

拒絕特權

1964年4月,周恩來在京劇現代劇座談會上再次談到過「五關」時提到了革命者要進行一生的改造這一話題。

其中他以自己為例說到,在對待自己的具有封建內容的親屬上,他做下的決定是,絕不會回自己的老家。

自己為什麽要這麽做,是因為他很清楚,自己是個封建家庭出生的人,家中親戚眾多,又不是每個人都見得到,沒法一一叮囑。那些親戚就會借著他是總理這個身份到處吹噓,給地方上的同誌帶來壓力。

所以即便周恩來在淮安的童年經歷算不上多麽美好,但他依舊對淮安很有感情,只是他不想讓自己的家人,甚至整個家鄉得到特殊照顧,這樣對於其他人來說並不公平,也失真黨的形象。

這一信條,一直貫徹到了周恩來生命結束的那一刻。

1958年6月,周恩來曾親自給時任淮安縣委和副縣長寫信,信中他說到,他的11個親屬都安葬在故鄉東郊的一塊墳地裏,自己已經不記得祖墳具體在哪個位置了。但他考慮到祖墳年代久遠,恐怕墳堆早已消失,與普通農田無二。

與其占著當墳地,不如拿來給農民們種地,發揮這片土地該有的作用。最後,他囑咐到,如果淮安開始平墳,就請用深葬法處理掉周家祖墳,不用再詢問他的意見。

平墳這件事後續周恩來主動提了好幾次,但直到1965年春節前夕,平墳一事才終於落了地。

一開始,大家聽說要要將周恩來家的祖墳平掉、降棺,大家都不願意做,也不敢做。當地比較迷信的說法是,「降棺」就是「降官」的意思,對後輩的仕途不好。

後來還是有一幹社員參與了平墳,但這次平墳並不是義務勞動,事後每個參與平墳的社員都領到了一元辛苦費,還有青苗損失賠償費70元,而這筆錢是周恩來委托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寄到淮安人民手上的。

不僅如此,他還要求要平掉在紹興的周家曾祖父的墳,在紹興也遇到了同樣的狀況,但也在執意要求下平掉了祖墳。

自周恩來之後,全國上下紛紛效仿,掀起了大規模的「平墳還田」運動。

縱觀周恩來的一生,他為中國人民的福祉、為中國復興鞠躬盡瘁,沒有一句怨言。他始終將自己放在最後一位,披星戴月,堅持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如今他已經離開我們46年,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他那儒雅謙和、殫精竭慮的模樣亦鐫刻在我們心中,他永遠都是我們的「周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