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54年日內瓦會議,世界從周總理的絕世風采中重塑對新中國的認知

2024-02-05歷史

1953年7月27日,中國和北韓方面與美國代表在經過多輪談判後,終於達成一致,簽署了【北韓停戰協定】,這標誌著從1950年6月25日開始的、歷經3年多戰亂的韓戰終於畫上了句號。 中國人民誌願軍在這次戰爭中打出了軍威國威,讓世界重新認識了新中國。

韓戰結束後,中國正式拉開了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序幕,同年12月31日, 周恩來總理在接見來華的印度代表團時,首次完整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外交方針。

這時的蘇聯正在經歷史達林去世後帶來的政壇陣痛,它在外交領域流露出了尋求緩和的意願。而美國則將自己超強的軍事力量從歐洲轉移到北韓戰場並深陷戰爭泥潭,最後以失敗收場,讓美國開始意識到以自己現在的實力要想打贏地面局部戰爭還有很大差距。

盡管遠東國際關系已經出現緩和的跡象,但印度支那的戰爭卻仍在繼續,因此,關於討論緩和遠東國際關系的議程已經迫在眉睫了。

關於這次會議,與會各國各有各的「小算盤」

在這一背景下,於1954年 1月25日至 2月18日召開的柏林會議上,美蘇英法四國外長罕見達成一致,決定於同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舉行日內瓦會議,會議持續近三個月時間,主要討論的議題有兩個: 和平解決北韓問題和恢影印度支那和平問題。 與會國家除了中蘇美英法五個大國外,還有澳洲、加拿大、南韓、北韓等國家。

美國對印度支那問題更感興趣,他將印度支那看作是多米諾骨牌,牽一發可動全身: 一旦印度支那投入社會主義陣營,那麽,與之相鄰的泰國和緬甸也將被共產黨主導的政府所控制。 因此,美國對於在這一地區任何可能達成的和解協定都持消極態度,美國代表團團長也就是國務卿杜勒斯,他帶著極為強烈的意識形態偏見處理外交關系,他指出:

「美國無法透過向共產黨中國作讓步換取其做出某些承諾,經驗告訴我們共產黨的承諾只是騙局 。」

而英國和法國則保持觀望態度,他們一方面希望透過會議達成協定,避免沖突,而另一方面又在考慮如果沒能達成協定,是否要接受美國提出的 東南亞集體防禦體系

在東南亞建立一個由美英牽頭,再加上法國、印度支那聯邦、澳洲、紐西蘭、泰國和菲律賓組成的集體防禦計劃、「反共八國同盟」。

美國方面感知到英法兩國的糾結,便計劃在會議上堅持「八字方針」: 抵制在心,拖字當頭。 尤其在涉及英法直接利益的印度支那問題上,爭取拖延時間,為法國贏得軍事上的戰略休整和喘息時間。

除了考慮到美國未來在亞洲的利益不願這次會議達成協定外,實際上,美國也有自己的對內考量。

1953年9月15日,美國在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這一議題上投了反對票,此次日內瓦會議,中國代表團也受邀出席,國際主串流媒體在報道相關新聞時所貼的標簽多是 「五強會議」、「五大國會議」, 就連一些美國記者也紛紛采用這一說法,杜勒斯認為這次會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但對美國來說,則損害了其國家利益。

更可笑的是,美國作為當時世界上的唯一可抗衡蘇聯的大國,卻毫無大國的風範。杜勒斯曾在出席會議前,向代表團特別強調: 要孤立和打擊中國代表團,美方代表人員不得與中國代表團接觸,包括不能跟中國代表團握手。

針對會議現場的座位問題,杜勒斯更是向主辦方提出各種要求, 不能與周恩來座位相鄰,不能與社會主義陣營坐在一起……

很顯然,美國代表團參加這次會議本身就是「不安好心」,準備來「搞破壞」的。

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的身份在國際社會亮相

對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小心思,中國領導人是十分清楚的,但中國對這次參加日內瓦會議始終保持積極的態度,中國的戰略不只局限於打破美國的封鎖,更是要讓世界重新認識這個剛剛誕生的新中國:

「在日內瓦會議上,即使美國政府將用一切力量來破壞各種有利於和平事業的協定的達成,我們仍應盡一切努力,務期達成某些可以獲得一致意見和解決辦法的協定,甚至是臨時性的協定,以利於開啟經過大國協商解決國際爭端的道路。」

不過,周總理也表示,由於大會主要圍繞的兩項議題牽涉眾多利益方,任何改變都會對亞洲地緣政治局勢造成重大轉變,甚至會影響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因此,這次大會能夠召開已經算是一個不小的成果了,但取得圓滿成果的可能性則微乎其微。 中國對這次會議也不會抱過高的奢望,不過仍要爭取獲得某種成果。

日內瓦會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派出大型代表團出席國際會議 ,會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此,新中國做了很多準備,周總理更是為這次會議殫精竭慮。

1954年4月1日,周總理抵達莫斯科,同蘇聯和越南方面的領導人就出席日內瓦會議的有關方針進行磋商,12日才返回北京。7天後, 周總理被正式任命為中國出席日內瓦會議的首席代表 ,張聞天、王稼祥、李克農為代表。周總理向代表團成員指出: 任何人不論職務高低都要遵守代表團的制度和紀律,不得違反。 在他為會議開展準備工作期間,他還曾特地囑咐在【人民日報】發表的一篇社論中加入自己的基本態度:

「我們不侵略別人,也堅決反對任何人的侵略行為,我們不威脅別人,也反對任何人的威脅行為;我們不幹涉別人內政,也反對別人幹涉任何人的內政;我們主張和平,反對戰爭,但我們對任何武裝侵略,決不會置之不理。」

臨出發前,周總理又召開會議,向代表團成員強調這次國際會議與以往在國內進行的談判不同:

「盡管我們過去在國內談判有經驗,跟美國吵架有經驗,但那是野台子戲,那是無法無天,什麽也不怕,鬧翻了也就那麽回事,當然,我們談判還不是為了鬧翻。就是說,那時我們進行談判的範圍小,有什麽就談什麽。中國是一個大國,到日內瓦是參加一個正式的國際會議了,我們是登國際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戲,文戲中有武戲。但總歸是一個正規戲、舞台戲。」

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在國際社會面前亮相 ,周總理特地交代: 要給代表團成員每人做兩套衣服,一套是西裝,一套是中山裝。

4月20日,周總理率中國外交天團從北京出發,經莫斯科,於當地時間24日下午15時落地日內瓦機場。

機艙艙門開啟的瞬間,現場歡呼聲、掌聲此起彼伏 ,記者們紛紛舉起手中的相機記錄這一歷史時刻。在這些相片中,有一張照片成為了百年來最經典的照片之一。

照片中,是一個 身穿黑色中山裝、外面套著及膝深灰色大衣,頭上帶著黑色禮帽的周總理,他正昂首闊步邁著堅定的步伐向會場走去。 這張照片重新整理了人們對古老而新生的東方大國的認知。 從神采奕奕的周總理身上,世界看到了一個正在崛起的新中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至1954年4與24日日內瓦會議召開,新中國已經誕生4年多了,但由於冷戰帶來的影響,訊息閉塞,在大多數外國人心中,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早已滅亡的大清朝或腐敗不堪的民國時期,在他們眼中,中國人要麽是高額頭,腦後留著長長的辮子,身穿奇裝異服,要麽是目光呆滯、骨瘦如柴,一副病懨懨的樣子。

因此,當周總理以一種自信、神采飛揚的模樣出現在世界的鏡頭面前時,瞬間就吸引了現場所有記者和觀眾的目光,他們紛紛側目,觀察著這個來自東方大國的外交官。

隨著周總理一步一步穩健地走下飛機,走到歡呼的人群中時,記者們開始大聲喊道: 「周先生,走近點,朝我這裏看!」 周總理面帶微笑,微微擡手向著記者手中的攝影機揮手。

同時,緊隨在周總理身後的還有中國代表團成員們,他們則向記者們分發了周總理即將在機場發表的聲明的書面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抱著誠意來參加這個會議。

我們相信,參加會議者的共同努力和對於鞏固和平的共同願望,將會提供解決上述亞洲迫切問題(北韓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可能。

我願意趁著這個機會向日內瓦市民及全體瑞士人民致意!」

更引人註意的是,其中還 附帶有一份特殊的宣傳資料,即周總理的「個人簡介」

這份「簡歷」由中英文兩種語言撰寫,共約1800字,詳細介紹了周總理的身份和成就:

「中國傑出的政治活動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傑出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毛澤東最親密的戰友之一……」

在國際場合,將「個人簡歷」作為一個國家的對外宣傳材料十分罕見,即使在後來的外交場合,也很少見。

據悉,當時發放的周總理「個人簡歷」是由時任外交部常務副部長的李克農同誌親自起草後,交由中央直接獲批的。對此,隨行的代表團成員中有些人事先並不知道。

中共中央的用意簡單直接 :希望透過周總理的個人形象,建立起國際社會對新中國國家形象的認識。

當然,周總理也不辱使命,他在機場發表的一份書面聲明在第二天就傳遍了世界各大主串流媒體的頭版頭條上,周總理被貼上了很多積極的、有影響力的標簽: 「一個年輕的紅色外交家率領著一批更年輕的紅色外交家」、「他們穿的衣服都是一樣的,連手提箱也都相似……」

國際會議上同場較勁,周總理讓全球見識中國的大國外交智慧

這個驚艷世界的開場只是一個開始,最重要的「硬菜」是在會議開始後。

4月26日,日內瓦會議正式開始,大會首先針對北韓問題展開討論。北韓代表在大會上提出: 要求所有外國軍隊在半年內全部撤出北韓。

對此,美國代表杜勒斯明確 拒絕撤軍 ,並提出了極為荒唐的要求: 在聯合國監督下,在北韓半島舉行選舉,統一後再考慮撤出外國軍隊。 很顯然,美國依然不肯放棄在北韓半島的利益。

對此,周總理先是擺事實講道理,向與會代表闡述了中國在北韓問題上的立場,他指出: 眾所周知,聯合國已經成為了韓戰中的交戰方,由它監督選舉過於荒唐,如果要監督,也理應由中立國成立委員會,在外國軍隊全部撤離,不幹擾每一位北韓人民選舉意願的情況下才能舉行。

隨後周總理又話鋒一轉,鄭重強調道:

「北韓的要求是合理的,這是和平解決問題的前提,美國才是侵略北韓,幹涉台灣的侵略者!」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周總理也有準備好的講稿,但由於美國方面蠻橫無理的發言,周總理現場對講稿做了修改,就美國拒絕撤軍這一條,當著現場所有國家的面歷數了美國在亞洲犯下的累累罪行,:公然侵犯別國領土、幹涉別國內政……

說完後,周總理再次表態,溫和地說道:

「世界各國人民是公平的,中國尊重任何國家,也希望其他國家尊重我們。」

講話完畢,會議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周總理不卑不亢的清醒發言,讓世界各國見識了中國智慧。

會議休息期間,不少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發言紛紛表示贊同,並稱自己是受美國脅迫,只能無奈在會議上表示反對。

眼看美國正落於下風,杜勒斯惱羞成怒,趕忙打電話求助白宮:

「周恩來的發言深得人心,影響了各國代表的判斷,我現在相信,一旦美國介入印度支那,必定會引來中國的強烈應對,這真的很讓人頭疼!」

6月15日,中蘇朝在會議上再次重申了希望和平解決北韓問題的意願,並提出與會國家一起做出承諾,不威脅和平解決北韓問題。

但美國代表卻避重就輕,不願承諾,並找借口說: 「已經有北韓停戰協定了,就沒必要再發表和平宣言了。」

在會議談判即將破裂的危急關頭,周總理力挽狂瀾,毫不猶豫站了出來。

他再次淡定地走上發言台,振聲說道 :「中蘇朝三國始終渴望能夠和平解決北韓問題,但是,就連這個最低限度的意見也被美國無理拒絕了,盡管如此,我仍然希望大家能一起為和平達成一個協定。」

隨後,他掃視了一遍會場,語氣莊重地說道: 「我就再講兩句重要的話。」

霎時間,全場鴉雀無聲,靜靜等待著周總理發言:

「第一、我希望大家承諾繼續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北韓問題。

第二、今天雖然沒有達成協定,但我希望以後再選時間地點談判。」

說完,周總理專門看向美國代表所在的方向: 「如果連這個建議美國都要拒絕,那麽,這種無理粗暴拒絕和解的態度,必將給整個國際社會帶來惡劣影響。」

話音剛落,周總理便轉身走下講台,蘇聯代表當即站起來,率先鼓起掌來,說道: 「說得好,妙極了,只有周恩來才能力挽狂瀾!」

最後,會議宣布:

「周恩來的建議應該受到最認真的考慮,如果沒有不同意見我將宣布周恩來總理的建議成為會議雙方的一致意見。」

美國代表看著已經動搖的其他國家,一言不發地掩飾著自己的尷尬,意識到其他國家代表的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時,美國代表只能硬著頭皮丟下一句: 「沒有得到中國政府的同意,我只能拒絕。」

最終,在美國不肯放棄南韓這個戰略棋子的固執己見下,關於北韓問題的談判最終破裂。帶來的後果便是,美國和南韓於1953年10月簽訂的【美韓共同防禦條約】始終具備條約效力,美國繼續在南韓保留駐軍。鑒於此,在朝中兩國政府的共同協商下,中國人民誌願軍於1958年底才全部撤離了北韓。

日內瓦會議上,美國蠻橫無理、一味拒絕和解的惡劣態度被記錄在了人類的歷史上,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中國熱愛和平、互相尊重的態度廣受國際社會認可。

各國代表深深折服於周總理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智慧,世界也透過周總理個人形象重新塑造了對新中國的刻板陳舊的印象。

縱觀周總理一生,生前,無論朝野從沒有過流言,死後,家中竟也沒留下些什麽錢財,他一生無私,身居高位始終謹言慎行,關註百姓民生,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如今,開啟照片,我們仍然能從中窺探到周總理當年傲人的外交官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