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世界文明史】文明的邊疆:唐王朝與周邊的關系如何?

2024-07-24歷史

粟特化還是突厥化:安史叛軍集團的文化面貌

01

西域地區_長袖善舞的粟特人

西域地區在東亞的歷史上一直扮演著一個特殊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漢代,中原王朝透過西域和其他文明建立起了聯系,並且開通了途經西域的絲綢之路。在此之後,西域就是中亞、西亞和印度商人和貨物進入中原的必經之路。隨著人員的流動,各種宗教、藝術也隨之傳入,西域成為了連線東亞文明和西方文明的重要樞紐。

在漢朝時期,因為北方匈奴的威懾,再加上交通的限制,中原王朝和西方各國的聯系還算不上十分緊密。到了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真正迎來了它的繁榮時期。

當時西域地區生活著很多民族,包括匈奴人、回鶻人、柔然人等等,這些人時而建立起自己獨立的王國,時而依附於中原政權或者北方的遊牧政權。在各個草原族群之中,還活躍著一個特殊的族群——粟特人。

粟特人來自伊朗高原東部,屬於波斯人的一支。 他們以善於經商而聞名,長期活躍在絲綢之路上。

為什麽說粟特人特別呢?我們熟悉的草原遊牧民族是什麽樣子的?勇猛矯健、軍事實力強悍,對不對?但粟特人卻不是這樣。在眾多的草原族群之中,粟特人的軍事力量是最弱的。粟特人之所以能夠在強權中生存下來,一方面是因為這些部落很依賴粟特人帶來的各種商品,另一方面也因為粟特人長袖善舞,訊息非常靈通,能和絲綢之路上的很多政權打好關系。

此外,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匈奴、突厥還是遼、金,他們都曾經建立自己的政權。但粟特人並沒有。粟特人從沒有建立過一個統一的國家,更多是在從中亞到西域的絲綢之路上建立了許多商貿城邦。這種模式放在中世紀時期的西歐,或許更容易理解,但在東亞的大地上,粟特人的確可以講是獨一份。

也正因如此,粟特人成為了西域的一個關鍵的代表,想要了解西域,粟特人的故事,你得了解一點。

當然,西域是一個很大的地理範圍,粟特人也只是很多族群中的一類。唐宋時期,西域和中原王朝的關系,比我們想象中要復雜得多。

在唐代直接管理西域期間,當地的文化和宗教迅速傳播到中原地區。同時,來自西域的各族人開始進入到當時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關中地區,甚至很多人在朝廷裏做官。後來主導安史之亂的安祿山,他的父親就是粟特人,母親是突厥人。而且,安祿山對部下的管理,也並非是中原王朝那種上下級的管理方式,而是透過把胡人親兵收為養子,讓他們聽命於自己。

在安史之亂後,唐帝國實力大減,不僅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而且要依靠當時的草原族群回鶻,幫助自己平叛。而回鶻則趁機取得了西域地區的統治權。事實上,在唐最後的一百年裏,一直要靠西邊的遊牧部落的軍事力量幫助維持政權,早先是靠回鶻,後來是靠沙陀。因此,西域對唐帝國來講,不僅是商業通道,更是支持政權的力量。

唐之後,中原進入到五代十國的混戰時期,長達半個世紀。五代中除了建立後梁的朱溫是漢人,建立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以及十國中的北漢政權的,都是來自西域的沙陀人。建立宋朝的趙匡胤雖然是漢人,但早年也任職於沙陀軍事集團當中,而他手下主要的部將們或是沙陀人,或任職於沙陀軍事集團。

請註意,這倒不是說宋朝是沙陀人建立的,但是這一歷史事實足以反映出,當時西域族群對中國政治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事實上,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沙陀人已經接受了漢文化,和漢人已經沒有太大區別了。

到了宋朝,中原政權雖然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但是它依然控制著河西走廊,沒有放棄與西方文明的貿易。

當時,控制西域的是回鶻人建立的高昌回鶻,以及突厥人建立的伊斯蘭化的喀喇汗國。這兩個政權和宋北邊的遼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貿易往來。在金滅遼之後,遼皇室的後裔耶律大石帶領一部份契丹人和漢人到了原西域地區建立了西遼,並且吞並了那裏的喀喇汗國和高昌回鶻,疆域一度擴充套件到了裡海地區。

不過,雖然建立西遼的是來自中原王朝東北部的契丹人、漢人和其他民族,但是西遼疆域內大多數人則是使用波斯語的塔吉克人,使用突厥語的回鶻人和大量的遊牧部落,契丹人和漢人反而成為了少數民族。

02

吐蕃

說到吐蕃,第一反應就是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根據當地的傳說,吐蕃王室崛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雅礱河谷,在松贊幹布之前,已傳承了20多代了。但是因為在松贊幹布之前,吐蕃並無文字記載,因此那些傳說難以考證。在松贊幹布統治期間,他派遣使者向印度和中原王朝學習,正式開啟了吐蕃的歷史。

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

公元634年,松贊幹布派使者存取唐朝,聽聞突厥和吐谷渾都迎娶了唐朝公主,於是他也提出要迎娶一位唐朝公主為妻。唐朝一開始拒絕了松贊幹布的要求,松贊幹布聽聞後,直接率大軍逼近唐朝邊境松州西境,用武力逼婚。

最終,唐軍在對戰吐蕃的戰爭中獲勝。松贊幹布見唐朝強盛,便改為和平求婚。於是就有了松贊幹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故事。當然,文成公主並非唐太宗的親女兒,而是一名普通的宗室女子。

松贊幹布在位期間,吐蕃與唐朝關系良好,並結為盟友。此後,吐蕃日益強大,開始與唐朝爭奪西域的控制權,屢次發兵攻打唐朝的安西四鎮。唐高宗鹹亨元年,也就是公元670年,吐蕃大敗唐軍,從此控制了青海湖地區,並和唐帝國爭奪隴右和河西走廊,力圖控制絲綢之路的貿易。安史之亂後,唐王朝進一步衰落。吐蕃趁機攻陷唐都長安,並扶持了一個唐朝的傀儡皇帝。

不過,由於吐蕃士兵不適應長安夏秋之季的酷熱天氣,軍中瘟疫流行,再加上唐朝各地的勤王部隊紛紛逼近關中,於是吐蕃軍隊在僅占領了長安15天後就撤軍。此後,雙方幾乎每年都有或大或小的戰爭,而唐王朝總的來講輸得多,贏得少,喪失了大量的領土。

可以講,9世紀前後,是吐蕃政權最強盛的時期。此後,唐王朝雖然也極速衰落,但吐蕃衰落得更快,內亂頻發,最終在公元877年政權被推翻。

03

南詔

到了唐宋時期,東南亞全面進入到文明社會,原來很多部落聯盟變成了國家,並且受到東亞的中華文化和南亞的印度文化雙重影響。在今天的雲貴高原和東南半島北方,生活在那裏的六個大的烏蠻部落,也就是「六詔」(分別是蒙舍詔、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和施浪詔)進入到文明社會。

南詔古城

六詔各民族,是今天雲貴地區彜族、白族等民族以及越南、寮國和緬甸一些民族的祖先。後來,以洱海為中心的部落發展壯大,主動派遣使者前往唐朝,成為了唐的被保護國。由於它在唐朝的南邊,因此這裏也被中原人稱為南詔。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738年,南詔在唐王朝支持下兼並其他五詔,晉封雲南王,國號大蒙,但是中原王朝在習慣上仍稱它為南詔。次年,南詔遷都太和城,也就是今天的大理,稱臣於唐朝,被唐玄宗冊封。

因為當時唐和吐蕃經常大戰,因此唐爭取到和吐蕃接壤的南詔的支持,對於穩定西南的局勢非常重要。

到了唐玄宗的晚年,唐朝依然想用武力進一步控制南詔,並且主動發動了攻打南詔的戰爭。但可惜的是,此時唐王朝的國力已經不能和鼎盛時期同日而語。在這一次對南詔的征戰中,唐王朝以慘敗告終。唐軍事上在南詔的失利讓安祿山看出唐王朝已是外強中幹,很快起兵造反。

此後,南詔和吐蕃結成了聯盟,多次對唐作戰並且獲勝。但雖然在戰事上,南詔始終勝多敗少,但問題是南詔國體量較小,常年戰爭很容易拖垮國內經濟。因此,最後南詔反而因為和唐的年年戰爭,幾乎和唐王朝一道亡國了。在南詔之後,南詔一個世代為將的段氏家族建立了大理國。

最後對大理國做一點補充,你可能在金庸先生小說【天龍八部】中,聽過大理國的故事。這部小說裏很多人名是真的,但是故事和歷史並不相符。比如在小說中,宰相高泰明是個大忠臣,但歷史上的高泰明其實是曹操一樣的權臣,段氏皇帝反而是高家的傀儡。事實上,歷史上的段正明就是被高泰明所廢,他弟弟段正淳被推舉為大理皇帝,但高泰明自己依然掌握實權。

大理段氏是傀儡

04

總結

中原王朝西邊以及西南各地的政權,在唐宋時期的發展情況。當時,西域不僅是唐王朝的貿易物件,在中後期更是支撐中原王朝的政治力量。和西域地區的政權相比,吐蕃和南詔的命運更緊密地與中原王朝繫結在一起。在唐朝鼎盛時,他們派遣使者前往學習,在唐王朝衰落的時候,雖然雙方互有戰爭,但後來隨著唐王朝一同走向覆滅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