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粟裕多次不聽軍令,陳毅:粟裕同誌渾身是膽

2024-01-13歷史
抗戰時期,戰事緊急,軍委往往每隔幾日就需開一場大會,每天還有接連不斷的小會議。1934年,紅7軍團被軍委安排前往福建進攻敵軍。

就在紅7軍團向福州開火時,軍委突然收到前線情報,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會上,一眾領導幹部們神態各異,就紅7軍團到底要不要攻打福州這個問題,陷入了激烈的爭吵。

支持攻打的人說:「之前就已經下達了命令,現在做出更改極有可能影響他們的布置。」反對進攻的人說:「剛剛收到情報稱,福州日軍武備先進,這是讓他們去送命!」

就在大家吵得難舍難分時,一位通訊員收到電報,急忙闖入會議室,高喊道:「報告!前線有通知:粟裕同誌帶領紅7軍團從福州撤退了!」

會議室中突然一片寂靜,所有人面面相覷,發現自己白吵了一整天。周恩來遲疑地看了眼毛澤東,問:「是你給他發通知了?」毛澤東連忙搖頭,接話道:「我這不還在商量嘛。」說完,想了想後,他又加了一句:「反正也不是第一次了。」

所以,在沒有收到軍委通知改變戰術的情況下,粟裕自己帶兵撤退了。好家夥,都說軍人服從命令是天性,粟裕身為名將,居然還有這一出?而且聽毛澤東說的話,還不止一次?

這就不得不讓人好奇了,粟裕大將為何不聽軍令?毛澤東對他這種行為有何評價?欲知詳情,就讓我們來看看以下幾則故事。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1934年7月,紅7軍團趕到江西瑞金待命。在那裏,軍委領導人親自與領導班子進行會談,交代了一系列嚴峻的任務。

他說:「你們是紅軍北上抗日的先遣部隊,要沿閩、浙、贛、皖等省方向前進,積極倡導民眾加入抗日行列,得在一個半月時間內到達皖南。」

粟裕聽了半天,最後還領到了一份紙質材料。裏面嚴格規定每一步計劃的行動方式、經過地點、開始時間、結束時間等。

例如:計劃第一步,紅7軍團7月7日晚上,從江西瑞金出發,經過連城、永安、尤溪,7月25日下午到閩江地域,然後坐船渡過閩江等。

粟裕懷著認真的態度,完完整整看完,隨後將資料往書裏一夾,倒吸一口涼氣,喃喃自語:「將領需要聽從中央安排,但現在這‘訓令’搞得跟聖旨一樣嚴格,這仗如何打?」

這其中最嚴格的一條,就是要求紅7軍團必須在一個半月內趕到皖南地區,這麽安排的原因是什麽呢?

現在正處於第五次反「圍剿」戰鬥失利中,這次搞個「大撤退」突圍計劃,希望在三個月後能執行。在此期間,為了方便大部隊轉移,需要一支部隊攻擊國民黨把守的重鎮,聲東擊西,轉移視線,而紅7軍團就是吸引敵人的先頭部隊。

紅7軍團雖被安排作為先遣部隊,但其成立的時間不久,各方面都還沒做好上戰場的準備。軍團包括軍官,只有六千多人,而其中還有三分之一是非戰鬥人員。這些人大部份都是新兵,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

更別說整個軍團的武器裝備了,四千名士兵,只有一千多支短槍,機槍寥寥一百多把,很多戰士手裏拿的武器都是梭鏢。要是以這種條件去和日軍硬碰硬,結果不敢想象。

紅7軍團出發時,還不清楚敵軍的情況。粟裕和戰士們一路沖鋒陷陣,依照計劃,來到閩江,隨後從下遊南岸樟湖阪地區開始渡江,徹底進入白區。

渡江不久,紅7軍團開始執行「訓令」第二步計劃,沿著閩浙兩省的邊境線往北走。可部隊才出發不到一日,軍委就發來了新的命令。

此前渡江時,軍團長從馬上墜下,頭部負傷,指揮重任就交到了粟裕手上。深夜分時,粟裕示意將士們原地休息,他與政治部主任劉英、政委樂少華等人,一起接收新出爐的計劃。

軍委發送的電文,一口氣把之前的計劃全部推翻,要求紅7軍團改道往東走,拿下閩江岸邊古田縣的水口鎮,並等待時機攻占福州。

收到命令次日,粟裕率領軍團返回閩江江邊,快速占領水口鎮,在此地召開「八一」紀念大會,在會上表示:「記住‘工農紅軍北上先遣隊’這個名字,之後我們對外就用這個名頭進行活動,對內依舊是紅7軍團。」

福州可是個難啃的硬骨頭,粟裕讓將士們休整了六天,養足精神氣後,才上路趕往福州。在靠近福州的西北近郊等待了幾個小時,天色暗下來後,粟裕他們立刻發起攻擊。

然而看到福州後,粟裕發現失策了。福州作為福建的省會城市,敵軍在此地駐紮,必定不會忘記建造堅固的防禦工事。粟裕等人不曾收到過福州的情報,自然不了解當地敵軍的兵力和工事,現在看到面前高大的城墻,不免有些震驚。

所有人心頭都劃過一個疑問:他們這幾千手裏拿著梭鏢的兵,真的能攻下這座大堡壘?

雖然意識到己方力量上的差距,但這不是後退的理由。作為軍人,粟裕只能帶隊嘗試進攻,尋找占據上風的契機。他一聲令下,數千名戰士高聲怒吼,沖向福州北關外圍的小北嶺。

但士氣無法彌補過大的差距,紅7軍團的士兵缺乏訓練,不擅長近迫作業,在敵人的強火力進攻下,他們無法快速制造掩體。而此番攻城是臨時更改的計劃,他們壓根沒有準備攻城所需的器材,戰況非常不理想。

兩天之內,粟裕指揮部隊強攻過幾次,但攻城進度依舊沒有動靜,反而是我方兵力不斷下降,損失越來越大。面對如此不利的形勢,粟裕不再堅持服從命令,立刻下令撤退,比起攻城,顯然是保存兵力更重要。

他明白發出這個指令,相當於違背軍令,一個不留神,他或許再也不能領兵上陣,斷送自己的前途。但粟裕不怕承擔風險,堅持勸說代表曾洪易、軍團政委樂少華。

粟裕表示:「軍委計劃讓我們紅7軍團等待時機攻占福州。但現在你們看看,哪裏還有什麽時機可等?就算我們消耗大量兵力,戰勝守城軍,那裏面的敵人呢?我們還有余力占領福州嗎?聽我一句勸,還是先趁著夜色撤退吧!」

對於軍委的命令,粟裕一直覺得有欠妥當,哪有什麽計劃能將每天經過何地,走多少路程,都詳細規定的?例如計劃中寫著:自離開江西瑞金後,抗日先遣隊每天前進十五裏路。

軍委對紅7軍團的行動要求嚴格,必須按照標準執行,絲毫沒有容錯性。因此才會出現到達福州之後,發現人馬和裝備根本不可能攻陷敵營。

戰況緊急之下,為了不再做無謂的犧牲,粟裕願意承擔巨大風險,向曾洪易和樂少華保證:「現在立即從福州撤退,若是中央要追究懲罰,皆由我一人承擔!」

曾洪易和樂少華雖猶豫是否自行撤退,但其實他們也明白,占領福州是不可能的事。在粟裕的多番勸說下,終於點頭同意。粟裕立即指揮軍團有序撤出戰場,快速轉移到閩東遊擊區。

後來,紅7軍團的同誌回想起這件事,都道:「當初多虧了粟裕同誌,若不是他極力主張從福州撤退,我們這支先遣隊得全栽在福州,哪還有之後的貢獻啊。」

顧慮我擔,留守中原

1947年,毛澤東等領導人齊聚陜北米脂縣楊家溝,在此地召開十二月會議,就如何擊垮國民黨軍隊這個問題,做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所有解放軍都在勤奮訓練,準備隨時行動。

如今的戰局牽一發而動全身,毛澤東必須與所有將領確認詳細計劃。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因軍務缺席此次會議,於是毛澤東親自和他商討了行動計劃。

這個計劃事關重大,需要擔任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的粟裕,率領三個縱隊渡江南下,執行重要的作戰任務。為了確保任務完全,中央希望南下的三個縱隊戰士作戰經驗要豐富。因此,將華東野戰軍主力部隊組建為東南野戰軍,執行此任務。

粟裕也多了一個職位,東南野戰軍第1兵團司令員。毛澤東和陳毅計劃:1948年,粟裕先帶東野第1兵團三個縱隊,在夏秋兩季間渡江南下;而後1949年,再由剩下的三個縱隊整合為第3兵團,春季時準備渡江。

與毛澤東連夜把計劃定下來後,陳毅回到房間心情難以平復,遂作詩一首:

「小住楊溝一月長,評衡左右費思量。彎弓盤馬故不發,只緣擒賊先擒王。北國摧枯勢若狂,中原逐鹿更當行。五年勝利今可蔔,穩渡長江遣粟郎。」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陳毅對解放戰爭懷有極大的信心,認為五年時間中央必定能摘取勝利的桂冠。此時「遣粟郎」,便是為了直搗黃龍,派出粟裕快速拿下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

1948年年初,中央還未向粟裕發送行動計劃,他收集了所在地區中原的各種資訊,開始做戰略設想,隨後整理成報告匯報至中央軍委。

粟裕的構想是:現在中原地區,我方與國民黨軍隊正處於拉扯狀態,希望劉鄧部隊、陳謝部隊與我軍合作應戰,采用忽集忽分戰術,搶先消滅一路敵軍。

從他的計劃裏可以看出,粟裕沒有渡江南下的想法,他主張留在中原幹一票大的。毛澤東收到報告後,立即召開了緊急會議,但經過再次商討後,依舊傾向於十二月會議確認的決策。

很快,中央致電粟裕,讓他準備好渡江南下執行作戰任務。電報中還附上三個行動方案,方案中渡江的時機、地點、方法,皆不相同,希望粟裕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一份最佳方案。

除此之外,為了讓粟裕明白此次行動的重要性,軍委還反復強調其戰略意義,解釋道:「你帶領三個縱隊渡江後,敵人必定會有所顧慮,對布防做出更改,蔣介石很有可能會調動敵二十至三十個旅回防江南。之後,你們帶著追兵放風箏,使他們疲於奔命,處於被動狀態。」

粟裕看著手上的電報,愁得說不出話來,他反復思考:到底要采用哪種戰略行動?如何才能扭轉中原戰局,實作我軍的戰略目標?

長達3天的戰況研究後,粟裕還是決定不按軍委的命令走,親手起草了一份2000字的電報上報中央。粟裕先是在電報開篇,講述自己對渡江南下方案的意見,而後再次提起此前的建議,認為留守中原,更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勝利。

對於粟裕的堅持,毛澤東也有些猶疑,將陳毅留下一起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從白天研究到深夜,最後毛澤東給粟裕回電,指示他們準備好3月份的行動,意思是仍堅持渡江戰略。隨後因為戰事,又將行動時間改為5月中旬。

在軍委的安排下,華東野戰軍第一、第四、第六縱隊,編組為東南野戰軍第1兵團,這支部隊就交到粟裕手中。3個縱隊在他的帶領下,連忙不叠地準備渡江事宜,只待時機來臨。

粟裕雖一直在執行軍令,準備渡江,但他並沒有停止對戰局的研究,不斷思考:到底是分兵作戰渡江對大戰場有利,還是集中兵力留在中原更值得?

經過幾月的研究,粟裕始終堅持自己的看法,認為在中原集中兵力,打一場大的殲滅戰,對戰局的影響更大,有利於我軍進一步制定對敵戰略。

接連兩次被軍委駁回建議,粟裕難免有些顧慮,唯恐自己眼光不夠長遠,三番兩次對這樣重要的戰略決策提出意見,是否會幹擾指揮部的真實判斷。但為了確保有把握執行任務,粟裕還是對陳毅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聽完他的話,陳毅非常意外,他此前對粟裕渡江之事一直信心滿滿,只待他出發後傳回捷報。可沒想到粟裕仍堅持自己的想法,陳毅猶豫地問他:「你確定,不按照軍委的命令過江?」粟裕點頭,陳毅只好上報中央。

此時距離安排好的渡江時間不到一個月,粟裕第三次發出希望堅守中原的電報,他建議3個縱隊先不過江,而是就在黃淮地區參加大型殲滅戰。同時,他也在電報中表明:對於渡江準備也絕不松懈,等待軍委最後的安排。

粟裕三次諫言,引起了中央軍委領導人們的高度重視,為了更好研究中原戰局,毛澤東以軍委的名義,邀請粟裕和陳毅兩人前往城南莊參加會議,在會上詳細商議如何制定計劃。

4月底,粟裕在擴大會議上著重匯報中原戰局情況,並且詳細說明3個縱隊留在中原作戰的殲敵方案,以及他堅持這個方案的原因。聽完後,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選擇相信粟裕的判斷,決定采納他的方案,將3個縱隊留在中原,集中兵力殲敵。

這個決策實際上,無論是毛澤東,還是粟裕,都不敢確定最後是否能為大戰場取得先機,但粟裕選擇相信自己,而毛澤東則選擇相信粟裕。

他們都沒有想到,粟裕三次反駁軍令,帶來的影響力會如此深遠。此次留守中原殲敵,對後面整個南線作戰,包括豫東戰役、濟南戰役等,都帶來了有利變化。最讓人驚喜的是,它構成了淮海戰役設想的基礎藍圖。

苦戰我打,不爭功勞

6月,戰局有利我軍,粟裕帶著將士們只花費5天,便將河南開封占領,率先獲得豫東戰役的第一階段勝利。然而,在第二階段即將展開時,隊伍裏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中原野戰軍由劉伯承和陳毅負責指揮調動,他們致電中央申請部隊進行休整。毛澤東收到電報次日便給出了回復:「目前進行大型戰役,是違背客觀條件的,需要避免意外發生。此後,部隊分開行動時,對敵數量不能超過一個師。」

很明顯,毛澤東與劉伯承、陳毅想法一致,覺得現在不適合高強度作戰。將士們一直在盛夏的高溫中作戰,自然疲憊難耐。無論是上級還是下級,都希望進行休整。

然而,粟裕不聽這些話,他極力主張持續性作戰,鼓勵將士們:「此戰不只是為了扭轉中原戰局,更是為了檢驗我軍的戰略決策,我們必須要以全勝結束這場戰役。」

粟裕也知道,在惡劣的氣候下堅持作戰困難,可利於我方的戰機已經出現,為了大局著想必須要上。他一遍遍激勵大家,拿出解放軍不畏艱險的革命精神,堅決執行作戰計劃到底。

粟裕將自己的提議和計劃寫好,並請與他想法一致的同誌們簽字,隨後發往軍委。這次,部隊中大多數人都選擇暫緩進攻,粟裕頂住壓力,依舊堅持自己的想法。

很快,軍委給出回復:部署甚佳。軍委同意粟裕的提議後,又收到了其他人的意見,不少人認為粟裕「疑似殲敵欲望太大,太貪心」。軍委對此回復:從目前情況上看,粟裕的殲敵計劃並無勉強之意,很是恰當。

粟裕的戰術的確容易讓人誤會,在強敵環伺的局勢下,他居然迎難而上,死咬敵人的大部隊不放,過程中每抓到一個戰機便會瘋狂進攻。最終,區壽年兵團被我軍全部殲滅,黃百韜兵團也遭受重大損失。

對於粟裕的大膽與果斷,不少中野領導人都感到敬佩,陳毅更是在回憶錄中直率地誇贊:「別人頂多有一個膽,粟裕同誌渾身是膽!」

9月份,粟裕向中央發電提議立即發動淮海戰役。淮海戰役是解放軍南線作戰的最終決戰,也是三大戰略決戰的第一場,重要性非同小可。

一經軍委批準,陳毅和鄧小平率先帶中原野戰軍攻陷鄭州,一路沖往徐州、蚌埠一帶,與華東野戰軍遙相呼應。此時,華東野戰軍和中野兩大部隊聯手,戰鬥規模比計劃中要更大。

若要最大程度發揮兩軍戰力,必須要有統一的作戰指導。那麽問題來了,軍委該選擇讓誰來統一指揮呢?

最早加入淮海戰役的部隊是,粟裕16個縱隊以及陳毅和鄧小平4個縱隊。按照常規辦法,如若一場戰役中,需要幾支部隊協同作戰,那麽最高指揮員則一般為先參戰隊伍,或是兵力更大隊伍的指揮員。

當時,陳毅擔任中野副司令兼華東司令員,然而劉伯承又是中野的司令員,鄧小平是中野的政委,粟裕則是華東野戰軍的代理司令員。

在各級職位上,陳毅在兩支部隊都有任職更為合適。但淮海戰役在粟裕的建議下發動,軍委認為也應由他來負責指揮。在這般復雜情況下,戰前會議應當詳細研究,才能得出答案。

但實際上,軍委確認淮海戰役的總指揮花費不到3天。至於為何速度如此之快,就要歸功於粟裕了。

他認為大戰在即,需要盡早確認戰時總指揮。那時候,參戰的華東野戰軍和中野領導人中,粟裕自己還在路上,劉伯承也還在豫西,只有陳毅和鄧小平已經到達鄭州,方便統一指揮。他便向軍委提議:「此戰請陳軍長和鄧政委負責指揮。」

淮海戰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能在此戰中擔任總指揮,必定會在史書上留下姓名。粟裕不好虛名的舉動,解決了軍委的大麻煩,也為淮海戰場贏得了先機。

圖|粟裕

從這幾個故事中可以看出,粟裕不僅是一名軍人,更是一個忠貞的革命者。他之所以會違反軍令,都是為了革命能有更好地發展。身在其中,更能看清每一步路要如何走,粟裕為了替黨走好每一步,願意承擔極大的風險。

也正是因此,毛澤東從不怪罪粟裕的「擅作主張」,反而常常誇獎他:「有勇有謀,對於黨的事業擁有極強的責任心,他是國寶級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