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明代的兩首絕命詩,慷慨激昂,時隔多年,依然感人至深

2024-06-03歷史

朝代更替,就像月圓月缺一樣,實屬常事。不過很多文人墨客身處亂世,經常會悲嘆一個王朝難續昔日輝煌,仿佛夕陽晚照,逐漸走向下坡路。才子們假如生逢王朝更叠之際,他們的心中更是悲愁萬分。

明朝末年,當清兵攻破金陵之後,南明大臣瞿式耜在廣西擁立桂王朱由榔登基,繼續進行抗清活動。可是由於當時清軍強大,而南明的文臣武將又貪生怕死,當清兵攻打桂林城時,他們立刻就節節敗退,只留下瞿式耜留守一座空城。

瞿式耜雖然無力回天,卻不願投降,他決心以身殉職,與桂林城共存亡。此時恰好兵部侍郎張同敞因兵敗路過桂林,得知瞿式耜獨守孤城,他也毫不猶豫地要為國而死。

第二天清軍沖進城內,將他們押到明朝降臣孔有德的大帳中。瞿、張二人見到對方,不僅毫不畏懼,而且昂然挺立,怒目而視。孔有德命人把他們關進牢裏,百般誘降,嚴刑毒打。

瞿、張二人在受刑之後卻賦詩唱和,以明誌節。臨刑前,他們各賦絕命詩一首,然後攜手走上刑場,最終壯烈殉國。下面分享明代的兩首絕命詩,慷慨激昂,雖然時隔多年,依然感人至深。

十七日臨難·賦絕命詞

明末 • 瞿式耜

從容待死與城亡,千古忠臣自主張。

三百年來恩澤久,頭絲猶帶滿天香。

開篇講述城池陷落後,詩人心境平胡,與張同敞一起端坐於大堂之上,若無其事地等待著清兵前來。他們決心要與古城共存亡,做一個留名青史的明代忠臣。

自主張 」三字,表明作者並非一時沖動,而是早就有此打算。他從小就立誌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而今即使不能扭轉乾坤,也不會有負先輩的期望。

後兩句轉折, 三百年 是指明朝從建立開始,到最後覆亡的時間段。詩人感慨自己的列祖列宗都深受大明王朝的「 恩澤 」,如今即使英勇就義,發絲上仍帶 「 滿天香 」,自己也將無愧於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全文情感深沈,慷慨激昂,滿溢著作者對大明王朝的一腔赤忱。瞿式耜早年曾拜錢謙益為師,後來錢謙益降清,而瞿式耜雖然並未步其後塵,而是選擇了一條不歸路,卻彰顯出其崇高的氣節,令人崇敬不已。

自訣詩

明末 • 張同敞

一月悲歌待此時,成仁取義有天知。

衣冠不改生前制,名姓空留死後詩。

破碎山河休葬骨,顛連君父未舒眉。

魂兮懶指歸鄉路,直往諸陵拜舊碑。

張同敞是明朝宰相 張居正 的曾孫,他出生於崇禎年間,以武蔭補錦衣衛,後來得到瞿式耜的提攜,擔任了兵部侍郎。他沒有辜負恩公的信任和推薦,不僅誓死捍衛大明江山,而且還無怨無悔地陪伴著恩師,一起走完生命的最後時刻。

詩的開篇表達出作者視死如歸的決心,在清軍的大牢中被關了一個月左右,他們就一直等待著「 成仁取義 」的那一天。沒有成就一番偉業,詩人心中雖然有些淒楚和遺憾,但是一顆丹心卻是天地可鑒。

衣冠不改生前制 」,表明作者生是大明官員,死也是大明的鬼魂。他不會向清廷求饒和跪拜,更不可能在臨死前更換衣冠。詩人相信,雖然壯誌未酬,但是後世一定會記住他的名字和詩歌。

頸聯抒寫作者的感慨,清兵入關,百姓罹難,他不願將其屍骨埋葬在破碎的山河中,更悲戚因為自己而連累了君王和父老鄉親。結尾更是令人不忍卒讀,詩人說自己死後,魂魄不願回到故土,卻要前往諸位先君的皇陵,去參拜那些舊碑,展現出作者不忘舊恩、赤膽忠心的崇高精神。

瞿式耜、張同敞就義後,後人在他們就義處樹立了成仁碑,又建立了仰止堂,並在廳堂中鐫刻了他們的生平事跡,天邊明月將一直照見孤臣的畫像,他們的光輝形象也將永遠地活在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