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不自掏腰包上戰場,就不配有公民權,古羅馬人有多熱愛軍國主義?

2023-12-20歷史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微漫煙葉

字數:3872,閱讀時間:約10分鐘

編者按:在互聯網上,任何軍事強國都很難逃脫一句靈魂質問:「它是軍國主義嗎?」,強大如羅馬自然也不例外,也被很多人當成古典軍國主義的典範。本文筆者就借著這個問題,綜合羅馬軍事、政治、社會風氣等層面來探討一下羅馬的軍國主義成分到底如何。

▲從軍國主義的英文就能看出,軍事的主導地位

在正式探討前,我們需要先 厘清 兩個問題,第一是什麽是軍國主義,第二是千年的國祚中,我們探討哪個羅馬?對於前者,一般的定義是:指的是將窮兵黷武和侵略擴張作為立國之本,將國家完全置於軍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經濟、文教等各個方面均服務於擴軍備戰及對外戰爭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乍看之下似乎說的很明確,但其實還是比較模糊,比如什麽叫立國之本,達到什麽程度,具體什麽指標才能說政治、經濟、文教為擴軍備戰及對外戰爭服務。尤其對於古代來說,缺乏廣泛的社會數據,更難以評定。因此我們不得不對其標準進行簡化,從政治結構與軍事的關聯性、社會風氣和具有強烈對外征服意願三個維度來判斷是否屬於軍國主義。

而對於後一個問題,由於王政時代的不確定性和材料的稀少,我們首先要撇除它,而礙於篇幅和羅馬自身政治體系的調整,公元後的羅馬我們暫且按下不表,就先從羅馬共和國說起。

▲羅馬王政時代僅留下不那麽可靠的傳說,沒有太多討論價值

生長在軍事機器上的共和國

一談到軍國主義,人們難免直接將其和獨裁專制聯系在一起,尤其是軍國主義的典型例證——二戰日本和德國正是不折不扣的獨裁專制國家,因此人們很難對一個混合了民主、共和體制的政體貼上軍國主義的標簽。然而歷史總是這麽有趣,常常用反常識的方法讓我們重新認識它:即便按照共和時代(公元前-公元前27年)的情況來看,羅馬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長在軍事機器上的共和國。

▲雄偉的羅馬城是建構在軍事機器之上的

這一點首先在兵役制度上就可以看得清楚明白,眾所周知羅馬民主是公民的民主,而在羅馬成為公民則意味著你必須要服兵役,無論你是貴族還是貧民,無人可以推脫,而在馬略改革之前,服役不單單意味著你本人要親自上陣,你還要根據自己所在的階級按照法律要求自備盔甲武器等裝備。

共和國的兵役十分漫長,一名成年男性公民在46歲前總計要服役長達10-16年(步兵16年,騎兵10年),在公元前2世紀以後,甚至單次服役期最高可達6年。並且,無論你的社會地位如何,無論你在軍中履任何職,你都必須按照規定完成服役。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龐培,即便他年紀輕輕就已經大權傍身,但他仍然服役履職,直到鎮壓西班牙歸來後,按照法律規定已經完成了服役年限,才在監察官和民眾的註視下,完成退休審查。

▲如此多的裝備都需要自己準備

其次是政治與軍事不分家。羅馬的民主主要體現在立法權、選舉權掌握在公民大會上,羅馬的公民大會是一個概括概念,它實質上分為三個會議:柯瑞亞大會、百人團大會和泰瑞布斯大會。其中地位最高的是百人團大會,它擁有選舉執政官、裁判官等高級官員的權力,並擁有立法權,在蘇拉司法改革前還掌握有對死刑案件的審判權。

這樣一個核心的公民大會,恰恰起源於王政時期至共和國早期對軍事改革的訴求,傳說在羅慕路斯王時代,軍隊是從氏族(即柯瑞亞)中組建,到了塞爾維烏斯王時代,為了讓全體公民能夠廣泛的參與軍事和政治,他便將全體公民按照財產多寡劃分為6個等級,然後給每個等級劃分一定數量的百人隊,並規定其軍事義務(主要是需要自備怎樣的武裝),同時將這些百人隊組成會議,按照1百人隊1票的規則進行投票表決。

當然,王政的傳說並不一定可靠,這種體系的確切證據只能在共和時代得到確認,但至少在名字及其規則上可以得知百人團會議與羅馬軍事體系有密切關聯。後續的開發中,尤其是共和國中期,百人團會議已經基本脫離了最初的軍事含義,變成了一個政治大會,但遺留下來的規則中對權力的分配,卻仍有很強的軍事偏向性:在百人團會議中,票數不按照個人計,而是按照百人隊計,也就是說人數多寡並無意義,重要的是百人隊有多少。

根據李維的記錄,總共188個百人隊中,擔任騎兵的騎士階級和擔任重步兵的第一階級占了98個,這也就意味著軍隊的主力在會議上擁有絕對的話語權(羅馬會議按照過半即透過的原則,188票只需要超過94票即可獲得透過)。

除了公民大會外,羅馬政府的官員也同樣顯示出軍事特征,首先是對具有軍事履歷的參選人的優惠:根據出土的尤裏烏斯城市法殘留銘文記載,無論是在羅馬、自治市或者殖民市中,30歲以下不得競選任何公職,但如果在騎兵中參與3次戰爭或者在軍團步兵中參與6次戰爭(必須每年大部份時間在軍營)則可以獲得豁免。

而當你擔任公職以後,除了比較低階的市政官和比較特殊的監察官,你無論是擔任相對低階的財務官還是高級的執政官、裁判官,均有指揮軍隊的職權,而作為執政官你還有征兵的權力,當你在裁判官或者執政官上卸任,分配到行省擔任代理執政官或裁判官的時候,你仍然需要負責指揮行省的軍隊。

▲羅馬公民投票

再者是某些情況下,羅馬人會更願意用軍官來執掌大權。比如在公元前444年到公元前367年之間,屢有出現軍事保民官代替執政官執政的情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羅馬城被高盧人攻破的公元前390年,當年他們選舉了6個軍事保民官執掌大權;又比如極具羅馬特色的獨裁官,它是淩駕於一切治權之上的軍事統帥,從其副手名為騎兵長官(magister equitum)便可看出它的軍事意味。

而它雖然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以後長期廢置不用,卻在公元前67年,由急於鎮壓海盜的羅馬人民將接近於它的大權(可以獨斷專行,調動共和國的一切資源,甚至具有強制服役的權力)授予給了負責剿匪的統帥龐培。

▲最著名的獨裁官要數凱撒

尚武的社會風氣

除了在兵役、政治等制度上可以看到羅馬人對軍事的重視,在社會風氣上也同樣能夠看到蛛絲馬跡。

首先可以從當權者的征服欲望中管中窺豹,比如西班牙的總督琉卡拉斯,公元前151年任職西班牙總督期間便癡迷於獲得榮譽和金錢,侵入了凱爾特-伊比利亞部落;馬略和蘇拉的首次矛盾,就是爭奪東征本都的指揮權。還有盧庫拉斯,即便和龐培素有矛盾,亦願意盡可能的保障龐培在西班牙的供應,只為了確保自己能夠順利拿下指揮東征的權力。

最後比如凱撒和克拉蘇,前者在西班牙任職時看到亞歷山大的雕像曾感嘆自己這般年紀仍不能媲美亞歷山大的征服業績,後者即使家財萬貫,已擔任過執政官,還是羨慕凱撒和龐培的戰功,主動侵略帕提亞。由此可見,羅馬當權人士對於軍功是何等的癡迷。

▲克拉蘇的入侵結局不是太好,但仍然沒能阻止安東尼繼續發動遠征

其次則是羅馬人對榮譽的看法,在史料中,胸膛上留下的戰鬥傷疤是榮譽的象征,比如李維就透過胸膛的傷疤和背後的鞭痕生動描述了公元前5世紀初一位破產老兵滿身榮耀卻淪陷囹圄的境遇;而馬略在人民面前也不忘誇耀自己對身上的傷疤感到光榮;

這樣的觀念同樣深植於對權力的觀點上,羅馬人的傳統看法不把服役當做是卑賤的義務,而是自身地位和權力的體現,一如普魯塔克在談到馬略改革所言:「 他們把執劍盾以衛國家,如同其他的特權,當做身份的象征,只賜給那些夠資格的人士,認為一個市民的財產是良好行為的保證 」同樣的,在維吉爾的【牧歌】中亦寫到:「 羅馬人酷愛他們的武器 」,足見羅馬大眾觀念裏的武德體現。

▲羅馬人最喜愛的就是征服

除了個人案例和觀念,羅馬社會的尚武風氣還體現在一些大規模的活動上,比如慶祝戰爭勝利的大遊行——凱旋式,與執政官年表一樣,它們也作為榮譽象征被鐫刻在銅板上,制成表格,書寫上獲得此榮譽的人和功績,供人們敬仰。

這在羅馬人眼裏可以說是無上的榮耀,以至於它常常成為人們鬥爭的焦點(比如彼得那戰役的主帥保盧斯,就曾因得罪士兵差點得不到凱旋式;又比如在公元前223年戰勝高盧人的弗拉米尼烏斯,元老院就因厭惡他親近平民而下令禁止他獲得凱旋式,而他則依靠人民的權力獲得了凱旋式;再比如凱撒在西班牙履職歸來後要求凱旋式並參與執政官競選,便被元老院反對,逼迫其只能選擇其一)。

除了凱旋式,角鬥表演同樣是羅馬尚武風氣的絕佳體現,鮮血與犧牲,戰鬥與殺戮不但不會讓羅馬大眾感到生理不適,反而會激發他們的熱血。

▲鬥獸場的殊死拼殺讓羅馬人興奮,這類表演也是由羅馬人推廣到全帝國的

對外擴張之路

當然,談了這麽多,一個軍國主義首要的還是有極強的擴張欲望和較大的擴張成果,欲望前文已有所述,即便羅馬人往往在史書中將自己包裝成被迫反擊的形象,但事實便是羅馬從義大利中部一個城邦變成了囊括地中海的大帝國,這既是成果,也是欲望的絕佳體現。

而羅馬人對擴張的愛好,還可以從象征和平的雅努斯神廟大門在羅馬共和國誕生到屋大維執政之前整整482年僅僅關閉過1次;截至到公元前19年,羅馬王國及共和國一共舉行過298次凱旋式(只有殺敵6000-10000人以上才能舉行凱旋式)中看出。很難說一個沒有對擴張和戰爭具有強烈欲望的國家會有這樣的戰爭頻率與烈度。

▲羅馬共和國疆域變化

結語

從上述內容我們不難看出,羅馬共和國在政治上與軍事密不可分,在社會風氣上非常尚武,具有極為強烈的對外征服意願,即便算不上完全符合定義的軍國主義,也算得上古代世界中,最符合這一定義之一的國家了。

參考書目:

  1. 韋格蒂烏斯【兵法簡述】

  2. 【羅馬政制史】第二卷

  3. 李維【自建城以來史】

  4. 波裏比阿【通史】

  5. 阿庇安【羅馬史】

  6. 蘇埃東尼烏斯【十二帝王傳】

  7. 【奧古斯都功業錄】

  8. 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

  9. 【希臘拉丁歷史銘文舉要】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微漫煙葉,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份圖片來源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