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大唐難得的明君:一生政績卓著,最後因何選李治繼承大統

2024-02-28歷史

自古以來,每一位君主在皇位繼承人的選擇問題上,都是慎之又慎的。有人認為李世民錯選李治為接班人,是導致後面一系列的武後幹政並且代唐的根本原因。也有人認為李世民被長孫無忌等關隴貴族集團挾持,因而被迫選擇李治為太子。

作為封建王朝的一代名君,他在當時是怎樣考量的,選擇李治是最佳選擇還是無奈之舉呢

我們知道李世民有十四位皇子,本著嫡子繼承制,太子只能先在嫡子中進行選擇。嫡長子李承乾,嫡次子李泰,都曾經進入太宗的視線。

長子李承亁得天獨厚,李世民登基稱帝沒多久,就被立為太子,他自幼明聰好學,而且態度謙遜,所以深得太宗喜歡,一直都是作為後繼之君來培養的。可惜他在母親長孫皇後過世後,瘸了腳,丟了自信。再加上弟弟李泰步步緊逼,變得疑神疑鬼,慢慢失去應有的理智,最後因謀反被廢為庶人。

嫡次子魏王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在父親的溺愛包圍下,逐漸產生取代東宮的野心。李承乾謀反案中,李泰恩涉嫌謀嫡奪儲。觸碰李世民年老脆弱的神經,因此被降為郡王,安置於均州鄖鄉縣。

李治一開始是不作為太子人選的。他雖聰慧安詳、寬厚仁慈,但個性偏弱、缺乏主見。這樣的人處在亂世是不能獨擋一面,或君臨天下的。但是作為治世的守成之君,在唐太宗看來還是值得考慮的。經過冷靜的思考,李世民認為立李泰,承乾與李治都會被他除掉;唯有立晉王李治,李泰與承乾才可以存活下來。

所以李世民立了李治為太子,親自教導理政方略,並且在身後給他配備了一個完整的輔政班子,確保帝國可以正常地運作。李世民這個決定,在當時確實上保住了李承乾與李泰的命,還為後面的「永徽之治」打下堅實的政治基礎。

至於後面的武則天代唐之事,是李治過世之後的政治走向。與李世民選擇李治的時間節點,沒有時空交叉性,所以沒有辦法影響李世民當時的抉擇。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誰也不能穿越時空做決策,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