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劉備伐吳本是必勝之局,一位大將意外缺席,毀了劉備滅吳興漢大計

2024-07-22歷史
劉備該不該伐吳?這個問題劉備最有發言權:關羽的首級在曹魏、身體在東吳,張飛的首級在東吳,身體在閬中,在這種慘烈局面下,如果無動於衷,那麽蜀中必然人心離散,別說興復漢室,連西川和漢中都得丟。

劉備伐吳之戰,並不像小說寫的那樣七十二萬毀於一旦,陸遜也不是「書生拜大將」,吳蜀之戰前期,陸遜被劉備揍得挺慘,要不是那場重大意外,劉備伐吳就是必勝之局,凱旋的劉備也可以問問諸葛亮和趙雲:要是早聽你們的,還能有今天的勝利嗎?

主公主戰、下屬主和的事情,在東吳也發生過。赤壁之戰前,張昭等人就一門心思想歸順曹操,於是後來發生了這樣有趣的一幕:「權既即尊位,請會百官,歸功周瑜。昭舉笏欲褒贊功德,未及言,權曰:‘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昭大慚,伏地流汗。」

諸葛亮和趙雲心心念念「聯吳抗曹」,卻完全沒考慮過孫權當時的想法是「聯劉抗曹」還是「聯曹滅蜀」。

我們細看三國史料就會發現,孫權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並首戰告捷的時候,孫權就已經徹底倒向了曹操:「權內憚羽,外欲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

孫權鐵了心要拿關羽的首級向曹操納投名狀,孫劉聯盟早已破裂,而且孫權的狼子野心也已昭然若揭:只要東吳不滅,劉備興復漢室的願望就不能實作,蜀漢伐魏占據優勢,孫權就必然在背後捅刀子——孫權只想天下三分,可不想劉備滅了曹操之後再掉過頭來吃掉自己。

三國亂世,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在孫權斬殺了關羽、笑納了張飛的首級後,諸葛亮和趙雲還想跟東吳「修復關系」,這跟姓汪、姓胡、姓張的有什麽區別?

曹魏有風度,蜀漢有浪漫,江東有傑瑞。劉備決定伐吳,實際也是看準了時機:關羽張飛身首異處,蜀漢同仇敵愾,滅吳哀兵必勝,曹魏方面也出了大事——曹操掛掉、曹丕篡漢,在短時間內不會在漢中方面發動大規模襲擊。

劉備是稱帝後才伐吳,劉備稱帝又在曹丕之後,所以這個時間線是很明確的:劉備最忌憚的曹操已經不在了,孫權先向曹操效忠,後向曹丕臣服,還沒有得到完全信任,也不可能得到完全信任。

劉備趁著曹魏朝局動蕩無暇西顧的機會伐吳,如果能一鼓作氣將孫權拿下,就可以跟曹丕平分天下分庭抗禮,而且劉備一開始是打贏了的:「章武元年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

陸議就是陸遜,吳班是蜀漢「國舅」,吳班馮西為前部,尚且能擊敗號稱當時「東吳第一名將」的陸遜,如果再有一位蜀漢大將分進合擊,孫權肯定會再次腆著臉向劉備求和,歸還荊州和叛徒,那是最低的條件——孫權一開始就是認為劉備不會伐吳,才敢狂妄地殺害了關羽。

有時候我們也會感到很奇怪:孫權對劉備伐吳十分意外,是不是他事先已經得到某位蜀漢大臣的承諾,說即使荊州遺失,劉備也不會大動幹戈?

孫權生擒關羽,原本可以不殺而當做與劉備談判的籌碼,但是他很草率地下了毒手,然後又主動向孫權求和,作為一代梟雄,孫權怎會表現得如此幼稚?

孫權誤判了劉備的雄心和義氣,但這誤判從何而來,筆者還真不敢妄議,因為在正史中,並沒有諸葛亮也阻止劉備伐吳的記載,只有趙雲和秦宓公開反對,結果是秦宓下獄,趙雲也沒有出征。

其實趙雲能不能參加伐吳之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三國公認的萬人敵張飛遇刺,這就是我們說的重大意外:「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張飛的軍事才能不在關羽之下,遠超張郃趙雲,如果他帶領一萬精兵開辟伐吳第二戰場,那剩下的問題,就是他和劉備誰先進入武昌擒斬孫權了。

熟讀三國史料的讀者諸君,當然知道張飛有勇有謀,後來給諸葛亮伐魏制造巨大麻煩的張郃,就是張飛的手下敗將。

張郃對戰張飛,被打得「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余人從間道退」;張郃對戰初次伐魏諸葛亮馬謖,卻是勢如破竹:「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應亮,郃皆破平之。」

諸葛亮再出祁山,又被張郃擋住了:「諸葛亮復出,急攻陳倉,帝驛馬召郃到京都……郃知亮縣軍無谷,不能久攻……郃晨夜進至南鄭,亮退。詔郃還京都,拜征西車騎將軍。」

張郃在後期表現得很厲害,但那有一個前提,就是張飛不在戰場上,如果張飛尚在,張郃又得爬一次山。

張飛如果沒有遇刺,劉備親率四萬主力與陸遜對峙,張飛率領一萬人或抄陸遜後路,或直搗孫權老巢,江東豈不是可以傳檄而定?

劉備伐吳,主要是缺一個好參謀長和一個偏師主帥——後起之秀可以打前鋒,但是獨領一軍開辟新的吳班,吳班、馮習、黃權顯然還不能勝任,他們與沙場老將張飛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所以我們說是張飛遇刺這場意外,毀了劉備伐吳的必勝之局,如果張飛尚在,東吳所謂的「名將」,有誰是他的對手?

有人認為【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和【三國誌】中的趙雲「從大局出發」,說話很有道理,是劉備一意孤行才導致夷陵之敗,但是不知大家想過沒有:如果沒有劉備揮師伐吳,孫權會兩次主動求和並「恢復」孫劉聯盟嗎?

如果張飛尚在,那麽劉備伐吳就是三叉戟猛戳:劉備為中路,張飛為左路,馬良從「武陵五谿蠻夷」征調的部族武裝為右路,放松軍紀讓他們盡情發揮,江南諸郡的豐富物產和良田美宅美食美女,會不會令三軍士氣暴漲?

因為是「復仇之師」,所以即使是仁厚的劉備,也不會阻止張飛和孟獲的同鄉或同族們燒殺搶掠,那時候孫權就會為自己的背信棄義付出慘重的代價,即使劉備不能滅吳,也會令江東小兒止啼。

綜合史料分析,我們就會得出一個結論:如果張飛不遇刺,那麽劉備伐吳就有了強大助力,陸遜根本不可能是張飛的對手,所以關羽之仇必報,荊州必然收復,至於孫權要割讓江東多少城池,那得看劉備的胃口有多大。

張飛可以幫助劉備打贏伐吳之戰,結果是張飛出師未捷身先死,於是更難以解答的問題就出現了:都說張飛是範強張達刺殺,但是身為車騎將軍、司隸校尉的張飛,身邊怎麽連一個警衛都沒有?範強張達到了東吳就消失了,是不是被殺人滅口?如果刺客真是範強張達,他們又是受何人指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