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從檔案裏見證老通遼的發展傳奇

2024-01-16歷史

通遼,由卓瑞克圖親王的荒原牧場,到設立通遼縣,僅用了六年時間!

通遼,起於中華民國元年(1912)的丈放巴林愛新荒。

1912年5月以前,通遼還不曾存在,它只是卓瑞克圖親王的牧場。巴林愛新荒開始丈放時,一改過去蒙旗放荒的隨意性,堅持規劃先行。1913年這裏規劃了通遼鎮基並開始掣簽招領商戶住戶。1914年建立通遼鎮,歸奉天省洮昌道遼源縣(今吉林省雙遼縣鄭家屯)管轄。1918年成立通遼縣。再經過20多年的發展,儼然成「東蒙都市」。

民國元年初,為了償還京債,科左中旗卓瑞克圖親王呈請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丈放自己的牧場以償還債務。趙爾巽經請示大總統袁世凱批準,同意卓親王的請求。按照規定,漠南蒙古丈放土地的收入,一半歸國家所有,為此,東三省總督決定成立巴林愛新荒務局,掌管丈放事務。首任局長(開始時稱總辦)系正任呼倫貝爾兵備道黃仕福。這是個臨時機構,但是由奉天省直接管理。

通遼的發展有多快呢?

通遼剛剛建鎮,嘗到甜頭的卓瑞克圖親王向巴林愛新荒務局發函,由荒務局於民國四年(1915)五月十三日向奉天省巡按使呈文,擬請在通遼鎮西六十裏附近添放新的鎮基,以成犄角之勢。文中轉述卓王咨文稱:

「本親王開放巴林愛新牧場,前由貴局長會同蒙員擇於巴林他拉地方設立鎮基一處名曰通遼鎮,詳報丈放在案,一時購者踴躍爭先,甫及年余,而建築已鱗次櫛比,儼成市鎮,商賈行旅莫不稱便。」

通遼建鎮一年後,民國四年初(1915),奉天巡按使張元奇向民國政府呈報設定通遼縣立案書。張元奇在呈文中寫道:

「……至遼源縣通遼鎮地方面積甚廣,戶口日繁,該處距縣窎遠,亟須增設縣佐,籍資治理。」

內務部在遞呈大總統袁世凱擬將通遼鎮改設通遼縣立案呈文中寫道:

「惟查遼源縣通遼鎮地方介在蒙荒,商民萃集,距縣治二百四十裏之遙,實為邊地要隘。該省請添置縣佐一缺,洵為裨益邊治起見,擬請準予立案,作為五年度設定之缺。」

此次通遼設縣立案(立項)期限初步定為五年,即民國四年(1915)至民國八年(1919)之內完成。

袁世凱於民國四年七月二十二日釋出批令:

「如呈照準,即由該部轉行遵照。表存。此批。」批文上加蓋了大總統印,並寫有「國務卿徐世昌」字跡。

時間來到了民國七年(1918)初,奉天省長張作霖向民國政府遞呈通遼鎮改設通遼縣報告書:

「通遼鎮地方原系出放巴林愛新荒段,在遼源縣西二百四十裏,向屬該縣管轄。民國四年曾經呈請設立縣佐一缺,迄未實行。邇來,該鎮發達逈出洮屬各縣之上。去歲新放達旗河南河北荒,與該鎮毗連,合計面積的六千五百裏方,男女丁六萬余口,已墾熟地二千二百余方。舉凡行政、司法諸大端,均非縣佐職權所能及。加以四鄭路成,形勢又為之一變,外人之赴內外蒙暨熱河貿易遊歷者,絡繹不絕,該鎮尤為出入孔道。內政外交,日益繁重,勢非改設縣治,不足以資馭而重邊防……」

張作霖的報告書,描述了通遼鎮的繁華。當時洮昌道管轄洮南縣、昌圖縣、遼源縣、雙山縣、康平縣等十多個縣,通遼的發達在各縣(應為縣所在地之城關鎮)之上。而此時,通遼設鎮僅僅5年。

內務部、財政部、司法部等部門就此報告調查核實,將結果呈報給民國大總統馮國璋。民國七年六月二十六日,大總統批準同意。通遼正式設縣。由一片荒原牧場,到建成通遼縣,僅用了六年時間!這是當年的通遼速度。

據【奉天通誌】記載,至民國中晚期,通遼縣不但「逈出洮屬各縣之上」,且已經雄居蒙東之首。

「本縣地勢據西遼河兩岸,平原沃野,鐵路中貫,東接四洮(鐵路),南連打通(大虎山至通遼),西越蒙旗。為往來熱河開魯要道,儼然東蒙都市。」

通遼發展為什麽這樣快?通遼地處蒙邊,有著優越交通區位。早在1922年,就開通了四洮鐵路鄭通支線,1927年,開通了京奉鐵路大(大虎山)通支線,後兩條鐵路並軌,通遼成了連結東北與華北以及全國的交通樞紐,咽喉地帶。

通遼是蒙東和東北西部商貿中心和物資集散地。1926年,全縣商業繁榮達到高峰。時有商鋪1500余家,富商巨賈雲集,是供應東北肉牛的第一大市場。1935年,縣城有千元(現大洋)資金以上的商戶70余家,形成了東泰隆、隆興玉、大慶東、同鄉居、慶裕久、元記號、匯昌信、隆興當等八大商號。

通遼的農業發達。在民國時期耕地已達到135萬畝,種植著髙粱、谷子、玉米、大豆等作物。通遼種植蓖麻在1943年達到了15萬畝,出售蓖麻子623.4萬公斤,居東北第一。線麻在1943年出售量達到68萬公斤,占東北線麻出售量第一位。

通遼的發展離不開高官富商巨賈的進入。巴林愛新荒丈放以來,張作霖、吳俊升、馮麟閣、馬龍譚等一眾高官大佬紛紛來通遼置地從商。通遼第一個大的工業計畫,通遼電燈廠(發電廠),就是黑龍江督軍吳俊升的兒子吳泰勛投資興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