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長春圍城的真相——國民黨的「殺民養兵」和「逐民出城」

2024-04-08歷史

摘要:李敖和曾健民共同執筆寫就【<大江大海>騙了你】指出龍應台書中史料錯誤、只談現象不談原因、用悲情躲避更深刻的問題等等。

作者:李敖、曾健民

或許 龍應台完全不知道,最後的「現象」根本不是單純的飢民問題,而是國民黨蓄謀發起的「飢民戰」。

根據「長春文史資料」一九八八年第二輯的調查:

長春守軍為減輕城內糧食奇缺的壓力,還采取了殘忍的「殺民養兵」和「逐民出城」的政策。他們規定一個警察要趕走八人,一個保長要趕走八家,將市內飢民、乞丐和開釋之犯人,均大批地驅趕出城外。

在共產黨這邊,一下子冒出「飢民戰」,不得不妥為應付,也需要時間解決。

看看共產黨這邊當事人的回憶:

敵人驅使大量市民出城,造成十余萬市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僅在我師正面就湧出數萬難民。兵團指示,立刻把難民收容,轉運到解放區就近安置。我師方向的卡哨是難民出口之一。我民運部門協同雙陽、伊通、懷德等縣委、縣政府,轉運疏散,經過十幾個晝夜,才把難民疏散安置下來。

可見情況是國民黨方面造的因,即「殺民養軍」、「逐民出城」,弄出個爛攤子讓你收。

國民黨搶糧食,經過如下:

頒布了「戰時長春糧時管制辦法」,其中規定市民只準自留三個月的口糧,其余的糧食按議價賣給市政府,「以供軍需」。居民中如有抗拒不交或隱匿不賣者,一經查獲,除沒收糧食外,還要按軍法懲處。於是,城內居民的糧食被「管制」起來,統一分配,搜括殆盡。

任何 悲劇發生,總要找「原因」,據當時國民黨第一軍頭鄭洞國的回憶:

〔蔣介石〕在電報中除了用好言撫慰我們以外,仍是要我們無論如何要堅守住長春,等待他派大軍前來救援。在給我本人的電報中,蔣先生還特別命令我將長春城內人民的一切物資糧食完全收歸公有,不許私人買賣,然後由政府計口授糧,按人分配,以期渡過眼前難關。

結果呢?

我們的 蔣介石 同誌 一籌莫展,根本派不出救兵來。

一旦「殺民養軍」的戲碼用到盡頭,「逐民出城」的戲碼就出來了,最後的悲劇證實了兩點:

第一、 你蔣介石根本不該守長春孤城

第二、 你蔣介石根本無力救長春孤城。

是你決策的錯誤,責任攸歸,一清二楚。「原因」在此,可是我們無知的龍應台不知道,她只會看「現象」。「現象」就是共產黨不對,這就是「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這部書的方法架構,這麽頭腦不清的人,居然還要寫書呢。

這當然怪蔣介石的頭腦不清。

死守孤城的作用只為了面子、一時的面子。

黃埔六期的盛文將軍,他是胡宗南的參謀長,打下延安的就是他。他晚年在「盛文先生存取紀錄」中回憶,就變相指出蔣介石不知兵,只會用死守耗盡兵力:

我可以大膽地說,徐蚌會戰是不應該打的,這是政略的錯誤。許多地方我們不應該打而打,應該放棄的地方到處死守。這樣攻占一個地方就多背一身的包袱,最後使自己一點氣力都沒有。關於這一點共黨就不一樣,他就不願背多餘無益的包袱,隨時保全著實力。到處都要死守,等於和敵人同歸於盡。成都最後是我守的,我當時就反對守成都,守它只有同歸於盡而已。

國民黨文宣作品,有「蔣總統在軍事上的豐功偉業」這類主題呢。

在軍事上,守長春是笑話,懂軍事的人都知道是戰史中的笑柄。

但是對於長春的百姓來說,蔣介石將 長春非死守之地,根本不該守,結果造成圍城 劇。

當時的 長春市市長尚傳道 長春國府守軍 以及 長春最高司令關鄭洞國﹙東北剿匪總部中將副司令,兼第一兵團的司令官,吉林省政府主席﹚等都留下了親歷記。

我們可以了解到下面的事實。

真正遭解放軍圍困糧食無法進城的期間,大約是從1948年5月機場被解放軍占領後,一直到10月放下武器的5個月。

當時的長春市長回憶道:

「國民黨在長春的軍政人員、特務、警察近十萬人,除了直接向人民洗劫外,就是這樣用一堆廢紙搜掠了卡哨內外約六十萬人民的糧食和財物。」

「由於國民黨『殺民』政策餓病而死的長春市民共達十二萬人,人民政府進城以後,在卡哨內外地區掩埋屍體約八萬具」。

「從四月到十月半年間,長春特務就透過『特密處』這個機構,逮捕屠殺了革命地下工作人員、進步人士、青年學生、無辜人民共約二百余人。處死的手段,有一小部份是用日本刀砍死勒死的,大部份是活埋的。」

長春圍城餓死的,全都是長春居民,而十萬的守城軍政人員並未到餓死的狀態。

一位守軍在六月發出的家書,信中還嫌部隊夥食豬肉「只是皮和骨頭」「難以下咽」,還說,高深米一斤七萬元、豬肉九萬元、金子一錢三百三十萬元。 本來長春 能守,能守多久

關鍵在糧食。

因此守軍早已先搶購了糧食,並進行了市民戶口清查余糧登記。按當時統計,依市內人口和存糧數最多只能吃到七月底。後來守軍又動用戰時糧管法,強制市民把糧食賣給政府做軍糧,最後只有發行大額鈔票﹙面額最高達一億五千萬﹚向民間搜刮糧食。

可見得,守軍搜刮民間糧食,囤積以自保,是圍城會餓死人重要的原因。

另外,三月間,國民黨軍在東北只剩下三個孤立的大據點──長春、沈陽和錦州;而「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和蔣介石又都力主堅守這三大據點頑抗到底。

這錯誤的固守戰略導致了長春圍城餓死人的悲劇。

守軍司令鄭洞國另在回憶文中說:

「我曾主張放棄長春,我認為長春距離主力太遠,被吃掉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與其將來被殲滅,不如主動提早放棄。將國民黨軍主力集中於沈陽錦州之間......而蔣介石卻認為放棄長春對國際影響太大,固守長春可以吸引一部份敵人兵力,減輕敵人對沈陽、錦州的壓力。」

當時蔣介石給鄭洞國的命令是「固守待援,相機出擊」,鄭則計畫憑借長春堅固的地下堡壘工事進行頑抗。

長春守軍有第60軍和新編第7軍兩軍。第60軍於10月17日宣布「起義」,10月19日第7軍也選擇了「放下武器」的道路。原來堅持「寧可戰死,不願投降」的司令官鄭洞國,也於翌日投降,結束了圍城悲劇。

對於長春守軍最後選擇了「反蔣起義」和「放下武器」這兩種方式,結束長春圍城悲劇的史實,龍書又發揮了高明的文學修辭蒙蔽史實。

龍書說第60軍是「繳械」,第7軍成為「俘虜」。

但是,國民黨守軍明明是「反蔣起義」,它卻說是「繳械」;明明是「放下武器」,它卻以「成為俘虜」稱之。該書欲以文字蒙蔽解放軍圍城戰略的正當性,也欲借以淡化國軍投共的事實。

其實,第60軍軍長曾澤生,在9月間就與其屬下的兩個師長密談「反蔣起義」;因為「九月,長春城內一片混亂,軍隊賴著微少的空降糧食活命,士兵面黃肌瘦,士氣低落,老百姓連樹皮草根都吃完了」。曾澤生在17日「起義」的前一晚,還寫了一封勸鄭洞國一起「起義」的信,意 是:

「長春被圍......士兵饑寒交迫,人民死亡載道,內戰之慘酷,史無前例......此皆蔣介石政府禍國殃民的罪惡......反對內戰,打倒蔣氏政權,以圖挽救國家於危亡,向人民贖罪,拔自身於泥沼......望即反躬自省,斷然起義,同襄義舉......。」

第7軍是選擇了「放下武器」,並不是「成為俘虜」,是國共雙方談好了條件後才「放下武器」的。這個條件雙方談好的放下武器的條件是:放下武器後,保障生命財產安全、對誌願參加解放軍的人按原級錄用、不願參加者遣送返鄉、不加侮辱。

從戰史中,我們還可領教「飢民戰」的伎倆。

凱撒(Caesar)書中記錄:

公元前五十二年,蠻族守阿勒西亞(Alesia)城,即驅出城中老弱,到羅馬軍前,乞求一飽。凱撒拒絕收容飢民,因為他看出了這是敵人搞出來的「飢民戰」。

從理論上論定龍應台,已經很清楚了。舉個例吧。例如,龍應台用很大篇幅,寫國共內戰,寫到長春圍城:

長春圍城,應該從一九四八年四平街被解放軍攻下因而切斷了長春外援的三月十五日算起。到五月二十三日,連小飛機都無法在長春降落,一直被封鎖到十月十九日。這個半年中,長春餓死了多少人?

圍城開始時,長春市的市民人口說是有五十萬,但是城裏頭有無數外地湧進來的難民鄉親,總人數也可能是八十到一百二十萬。圍城結束時,共軍的統計說,剩下十七萬人。

你說那麽多「蒸發」的人,怎麽了?

餓死的人數,從十萬到六十五萬,取其中,就是三十萬人,剛好是南京大屠殺被參照的數位。

一百多公裏的封鎖線,每五十米就有一個衛士拿槍守著,不讓難民出關卡。被國軍放出城的大批難民啊,卡在國軍守城線和解放軍的圍城線之間的腰帶地段上,進退不得。屍體橫七豎八地倒在野地裏,一望過去好幾千具。

十一月三日,中共中央發出對共軍前線官兵的賀電……在這場戰役「偉大勝利」的敘述中,長春圍城的慘烈死難,完全不被提及。「勝利」走進新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代代傳授,被稱為「兵不血刃」的光榮解放。

事實這麽簡單嗎?

據「蕭勁光回憶錄」,特別指出國民黨的難民戰術:

他們將骨瘦如柴的長春市民,成群結隊地驅趕出來。這對我部隊壓力很大。我們既要執行封鎖任務,又要維護人民群眾利益,既要粉碎敵人惡毒的陰謀,又不能讓成千上萬的百姓餓死。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政策問題。

共產黨設立了一個「難民處理委員會」:

在前沿和後方設定了大大小小的難民收容所數十個,有計畫地收容難民、疏散難民。開始,我們工作缺乏經驗,給餓苦了的群眾吃飯沒有限制,結果有些群眾在久餓之後突然進食過多,胃腸負擔不了,脹死了。接受教訓,以後收容的難民就先吃兩天稀飯,逐漸增加飲食,避免了類似情況的發生。對收容的難民,及時的疏散到各地去,有的單位還利用難民回去做偵察或瓦解敵軍的工作。圍城期間,難民委員會共發放了四千噸救濟糧,六億元救濟金及五百斤食鹽。為了救濟長春市的難民,減輕當地解放區群眾的負擔,我們的戰士迅速自覺地開展每人每月節約一斤糧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