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澤東為南京路上好八連題詩,唯一的雜言詩,唯一的基層連隊

2024-01-15歷史

文/王樹人

縱觀毛澤東一生所創作的詩歌,幾乎都是絕句和律詩,僅在1963年8月1日建軍節這一天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連隊題寫了一首雜言詩。這首題為【八連頌】的雜言詩是:「好八連,天下傳。為什麽?意誌堅。為人民,幾十年。拒腐蝕,永不沾。因此叫,好八連。解放軍,要學習。全軍民,要自立。不怕壓,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賊。奇兒女,如松柏。上參天,傲霜雪。紀律好,如堅壁。軍事好,如霹靂。政治好,稱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團結力。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毛澤東所歌頌的這個連隊,就是後來國人皆知的駐紮在上海市的「南京路上好八連」。

8連是從山東進入上海的

「南京路上好八連」原來僅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極為普通的連隊。1947年上半年,重點進攻山東的國民黨主力部隊從西南兩個方向撲向我解放區,直逼膠東。中共中央華東局和華東軍區機關駐地受到嚴重威脅,戰爭的態勢決定了中國共產黨政軍機關要不斷地機動轉移,大量的軍需物資需要運輸。因原軍區機關特務團兵力不足,故就決定組建一支擔負保衛機關和後勤運輸任務的連隊。連隊最初定名為「華東軍區特務團四大隊輜重連」。8月6日,在山東萊陽城西水溝頭小園村,華東軍區特務團把招來的幾十個膠東農民子弟組編在一起,組成了該團的四大隊輜重連,並召開了連隊建連命名大會。

1947年12月4日至26日,因戰勢所趨,建連集訓還未結束的輜重連就奉命參加了萊陽攻堅戰役(萊陽狙擊戰)。後來,輜重連到達諸城補充了兵員,增加了編制,就進行了改編,由原來的「特務團四大隊輜重連」改稱為「華東軍區警衛旅旅直重炮連」。再後來,重炮連又奉命開往益都龍崗參加了軍訓和新式整軍運動,逐漸成長壯大起來。1948年4月,被警衛旅旅部授予「鞏固部隊優勝連」的光榮稱號。

1949年春末,重炮連離開山東進軍南下。渡江戰役前夕,又更名為「華東軍區警衛旅特務團1營1連」。5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6月2日,腳穿布鞋的1連指戰員從硝煙彌漫的戰場來到繁華的大上海。當時沒有直接進市區,在北火車站月台上露宿三夜。後連隊拉到跑馬廳後面一排馬廄裏住了一晚,又搬到蘇州河畔一個廢舊倉柯瑞住,睡在水泥地上。整個6月份從沒有住過市民一間屋,沒喝過市民一口水。6月中旬,1連改編為「上海公安總隊內衛1團2營8連」(1959年2月,連隊改編為「上海警備區警備團3營8連」)。直到7月初,才駐進被稱為「十裏洋場」的南京路對過的豪華劉公館。在劉公館,裏面的一切對於這些在農村生長的戰士來說,都是新鮮而陌生的。自來水不會用,電燈不敢開,守著抽水馬桶不會用,還要到外面找廁所……為此,連部還專門組織大家學習了城市生活知識等。駐守在「燈紅酒綠」的南京路,8連首任指導員張成誌在黨支部會議上指出,我們要讓全連保持高度的警覺性。之後,官兵們每天唱【三大紀律八項註意】,學習【入城公約十大守則】,做到了身居鬧市卻一塵不染。在上海,8連先後在城區和工廠等地執行警衛任務。

◆八連戰士參加上海市政建設。

1956年9月,8連移防南京路,擔任人民廣場、中級黨校及團部的警衛以及南京路的巡邏等任務。1957年4月,連隊移至高安路、衡山路、外灘等地,負責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委員會的警衛工作。從偏僻的農村到繁華的都市,8連指戰員牢記毛主席「兩個務必」的教導,一身正氣,像挺拔的青松一樣傲立在南京路上。

上海【解放日報】最先把8連冠以「南京路上好八連」

8連能成為重大典型,必然當中也有偶然。20世紀50年代中期,8連所在團的宣傳幹事呂興臣(一說為團俱樂部主任)由於工作需要,經常去8連采訪。1956年的一天,作為【解放日報】部隊通訊員的呂興臣給聯系部隊的記者張錦堂送來一張自拍的新聞照片:燈紅酒綠、歌舞升平的南京路夜景中,一位戰士手握鋼槍正在站崗,神情威嚴。幾天後,照片以【南京路上的哨兵】為題在【解放日報】上刊登。由於經常去8連采訪,所以呂興臣對8連的情況非常了解。此後,呂興臣還以【身居鬧市一塵不染,人們稱贊他們「南京路上好八連」】為題,在【解放日報】率先報道了好八連的事跡。1958年3月23日,【解放軍報】以同樣的標題轉載了呂興臣的報道。接下來呂興臣又發現了8連不少閃光的小故事。有一天,他到【解放日報】發照片時,對記者張錦堂說:「今天到8連,碰到連長教戰士縫衣裳。我發現連長口袋裏有個針線包,是從戰爭年代帶過來的,全連每個戰士發一個。」張錦堂讓呂興臣把它寫成小故事,於是,呂興臣就寫了一篇題為【針線包】的小故事,並在【解放日報】的【子弟兵】專欄版發表了。隨後,呂興臣又先後在【解放日報】上發表了【行軍鍋】【一分錢的故事】和【38個修補程式的襯衣】等一系列講述8連官兵優良作風的小故事。

◆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報】發表【南京路上好八連】的長篇通訊。

到了1959年春季,呂興臣前後花了1個月的時間,寫出了一篇贊揚8連的通訊,並直接送到了上海【解放日報】社。該報總編輯魏克明看到呂興臣的文稿後,想起解放軍剛剛進入上海時,敵人曾預言上海是個大染缸,解放軍紅著進來,要不了3個月就會黑著出去,現在10年過去了,8連依然保持著本色不變。因此認為把8連宣傳出去一定會產生很好的政治影響。於是,魏克明就叫來記者張默,要他幫助呂興臣對文稿作進一步的修改和充實。7月23日,【解放日報】頭版頭條以8500字的篇幅發表了呂興臣寫的題為【南京路上好八連】的長篇通訊,還同時配發了題為【人民解放軍的光榮,上海人民學習的榜樣】的社論。長篇通訊從拾金不昧、精打細算、克己奉公、寬廣的精神世界以及透過一個戰士的思想轉變反映連隊思想政治工作這五個部份,向全上海展示了8連的風采。

這篇通訊一發表,馬上在上海新聞界引起強烈反響,接下來,上海的【文匯報】【新民晚報】【勞動報】、上海人民廣播電台都紛紛從不同角度爭相報道了8連。正是這些報道,使「南京路上好八連」在上海家喻戶曉。

「南京路上好八連」被寫成劇本拍成電影

在上海報紙、電台大力宣傳8連時,上海警備區黨委也開始高度重視對8連這一典型的培養和宣傳。時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上海警備區司令員的王必成中將指出:要進一步加強對8連的培養和宣傳,學習8連的精神意義非常重大,要爭取讓8連的精神在全軍、全國發揚起來。

1960年5月,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上將帶領軍區機關部長以上幹部到浙江沿海巡視,踏勘了舟山列島、嵊泗列島。許世友視察歸來路過上海時,下榻在延安飯店。在上海警備區司令員王必成請許世友和其他幹部吃飯的席間,王必成主動跟南京軍區政治部文化部部長沈西蒙碰了一杯酒後說:「你這次來上海就不要走了,我要請你為8連寫一台戲,軍區領導那邊我來打電話。」沈西蒙非常了解王必成的性格,他的話雖然這麽簡潔果斷,但說明這台戲在他看來非常重要、非寫不可。因此當場就接下了這個任務。

◆毛澤東與南京路上好八連第三任指導員王傳友。

接下來沈西蒙就到8連體驗生活收集創作素材。後來,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二隊隊長漠雁也接受任務來到8連體驗生活。作為報道8連事跡「第一人」的呂興臣也奉命來到8連。3個人在8連的40多天裏,日夜切磋,於1961年由沈西蒙執筆共同完成了一部歌頌8連的話劇劇本。最初的話劇劇本取名為【南京路進行曲】,修改過程中改名為【霓虹燈下遭遇戰】【霓虹燈下的奇兵】,在前線話劇團排演中才正式定名為【霓虹燈下的哨兵】。該劇本發表於【劇本】雜誌1963年第2期。1963年1月14日正式演出。但在演出後險些夭折。因為戲裏有個戰士離隊出走的情節,引起一些不同看法。恰好,1963年2月,周恩來總理來到上海。在周恩來離開上海的火車上,漠雁向國務院總理辦公室主任童小鵬匯報了【霓虹燈下的哨兵】的創作情況,想請周總理看看戲。周恩來聽後說:「戲已經寫出來了,還是讓演一演、看一看嘛。」周恩來回到北京的第二天,就讓人打電話,以解放軍總政治部的名義調演【霓虹燈下的哨兵】。同月,【霓虹燈下的哨兵】赴北京演出,周恩來等觀看了演出。

【霓虹燈下的哨兵】在京演出成功後,【解放軍報】隨即請「好八連」前任指導員劉仁福、時任指導員王經文,以及沈西蒙、漠雁等召開了座談會。會後,【解放軍報】以兩個版的篇幅刊登了座談會的內容。1963年4月12日下午,周恩來在中南海西花廳接見了劉仁福,談了1個多小時。在交談中,周恩來突然問道:「陳喜是怎麽回事?」劉仁福回答說:「連隊裏有這麽個排長,到了上海以後,結婚不久就要離婚。」周恩來又問:「童阿男這個人物呢?」劉仁福回答:「連隊裏有個戰士叫童新根,是個孤兒,剛剛來到部隊時思想有問題,以後進步很快。」這些都為日後【霓虹燈下的哨兵】改編為電影創造了條件。1963年4月25日,國防部頒布命令授予8連「南京路上好八連」榮譽稱號。5月5日,「南京路上好八連」命名大會在上海軍人俱樂部大禮堂隆重舉行,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授錦旗。這是新中國成立14年來,第一次給一個和平年代的連隊命名,好八連因此成為一面旗幟,成為全軍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上海電視台及時拍攝了【國防部好八連命名大會】和【南京路上好八連】兩條電視新聞。

8連被國防部命名為「南京路上好八連」後的1個月內,朱德、鄧小平、陳雲等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都紛紛題詞,號召大家向「南京路上好八連」學習。特別是鄧小平的題詞不但充滿激情,而且語出驚人:「一貫保持光榮傳統的、保證走向共產主義的、集體的標兵——南京路上好八連萬歲!」一個國家領導人高呼一個連隊萬歲,這在黨史、軍史上可以算是第一回。

◆在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扮演春妮的演員陶玉玲向好八連戰士講述劇情。

1963年底,在周恩來的直接關心下,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開始拍攝。周恩來專門約見夏衍、沈西蒙、漠雁等人,當面交待夏衍,要他負責將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改拍成電影,要求一句台詞不能變,一個演員不準換。之後,參加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演出的原班人馬,在8連實地拍攝同名電影,把話劇搬上了銀幕。「好八連」這個名字,就此響徹祖國的大江南北。【霓虹燈下的哨兵】是由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攝制的劇情片,由王蘋、葛鑫執導,徐林格、馬學士、袁嶽、陶玉玲等主演,於1964年上映。

毛澤東觀看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後寫了雜言詩【八連頌】

毛澤東後半生只看過兩場話劇演出,一部是【雷鋒】,另一部是【霓虹燈下的哨兵】,毛澤東一生只作詩贊頌過一個連隊,那就是「南京路上好八連」。

1963年7月29日晚,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在中南海懷仁堂上演,毛澤東是該劇的主要觀眾。他看得十分投入。當看到劇中的童阿男受到批評後離開連隊時,他十分著急,喃喃自語道:「童阿男,你可不能走啊!」當童阿男受到教育後重新回到連隊時,他面帶笑容,微微點著頭說:「回來就好,回來就好。」演出結束後,毛澤東十分高興地走上舞台和編導、演員們一一握手,並對他們說:「是個好戲,很動人,寫得好,演得也好,要多給一些人看。」毛澤東和劇組人員合影留念後又說:「話劇是有生命力的,是最能反映現實的。」「南京路上好八連」的不平凡事跡,使毛澤東感到了莫大的欣慰和鼓舞。兩天之後,也就是8月1日建軍節那天,毛澤東寫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首民歌體的雜言詩,就是本文開篇所說的那首【八連頌】。這首古體的雜言詩,共40句,除結尾兩句為七言外,其余38句皆為三言,不講平仄、對仗,押韻比較自由,能押韻則盡量押韻,但絕不勉強押韻,語言通俗,口語化,明白曉暢,樸實好懂。

◆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授錦旗。

此首雜言詩,語言明白如話,但含意深刻。詩的開頭對「好八連」進行了高度的贊揚,然後,毛澤東由好八連寫到全軍民,號召全軍民要向好八連學習。詩的中心部份就是毛澤東要求全軍民學習的內容。這些內容是:一要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牢記「為人民」的宗旨。二是要自覺培養共產主義道德品質,保持革命軍人的氣節。三是要努力提高軍政素質,在思想上、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四是要加強軍民團結,要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因為8連在對付不拿槍的敵人方面為全國人民做出了好的榜樣,所以8連的事跡得到在全國範圍內的推廣,在全國形成了一個學習好八連的熱潮。而毛澤東的這首雜言詩,或者說是新詩,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著名詩人公木在其所著【毛澤東詩詞鑒賞】一書中曾對毛澤東的【八連頌】這樣評價過:「這是毛澤東依照自己‘在民歌和古典詩的基礎上發展新詩’這一主張來試寫的一首新體詩,是一件珍貴的歷史檔。」

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詩詞】時,毛澤東12月5日致秘書田家英的信中說:「【八連頌】另印,在內部流傳,不入集中。」1967年5月12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進一步加強軍民團結】的社論參照了【八連頌】的最後一句「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1982年7月,中央文獻研究室主辦的內部刊物【文獻和研究】第5期發表了【八連頌】。【八連頌】全詩最早公開發表於1982年12月26日【解放軍報】。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9月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集】均收入副編,題為【雜言詩·八連頌】。

◆毛澤東同誌寫下【八連頌】,贊揚南京路上好八連「拒腐蝕永不沾」的優良作風。

最後要說的是,1982年,「南京路上好八連」駐守南京路的任務被正式轉交給武警上海市總隊執勤第四支隊十中隊後,就從南京路上撤出。2010年又從繁華的愚園路搬到了僻靜的寶山大場鎮。2017年,在「南京路上好八連」命名54周年之際,好八連從上海警備區轉隸到第72集團軍某特戰旅,開始了特戰轉型的征程。連隊由摩托化步兵分隊向特種作戰分隊轉型後,並沒有被挑戰難住,而是從難從嚴,練就過硬本領。不到1年連隊就完成了從「霓虹哨兵」到「特戰尖兵」的轉變,被集團軍表彰為基層建設標兵連隊。

雖然好八連早已離開了南京路,但由毛澤東在雜言詩【八連頌】所倡導的「好八連」精神是永遠值得在新時代為早日實作中國夢而奮鬥的全國人民發揚光大的!

參考資料:

1、【南京路上好八連:毛主席只為這個連隊寫下詩篇】,2017年7月28日【北京日報】

2、【「好八連」與<解放日報>的不解之緣】,2017年7月6日【解放日報】

3、【「南京路上好八連」:拒腐蝕,永不沾】,2021年6月24日【中國組織人事報】

4、【「好八連」劉仁福:從山東到上海南京路】,2013年4月8日

5、【劉仁福:「為人民,幾十年」要代代相傳】,2013年7月6日【解放日報】

6、【毛澤東詩詞鑒賞大全】,1994年12月南京出版社

7、【文人毛澤東】,1997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文為【黨史博采】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