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黃克誠回憶錄秘辛:張紹東叛變,和徐海東離開344旅有何關系?

2024-01-03歷史

1937年8月22日,根據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有關協定,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八路軍。

八路軍下轄3個主力師,一個總部特務團和一個總部炮兵團,外加一個陜甘寧留守兵團。其中,主力團共計15個。

由於編制縮小,這15個團長都被從師、軍一級降級使用。這15位首任團長中可謂名將如雲,除2人犧牲(129師386旅772團團長葉成煥、115師344旅688團團長陳錦繡),1人叛變外(344旅687團團長張紹東),在1955年大授銜時,最低被授予的也是開國中將銜。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楊成武、陳錫聯、李天佑、楊德誌、彭紹輝、宋時輪……

本文主要講的,就是那一位離奇叛變的687團團長張紹東,以及其背後的故事。

紅軍接受改編後,陜北的紅15軍團改編為115師344旅,旅長為徐海東大將,政委是黃克誠大將。

344旅最初下轄2個團,即687團和688團,團長分別為張紹東和陳錦繡。1938年年初,344旅又增編了689團,團長就是著名的「旋風司令」韓先楚上將。

344旅的前身是紅15軍團(由徐海東的紅25軍和劉誌丹的26、27軍組成),其大部份的幹部出自紅25軍。對於紅25軍的作戰風格,黃克誠大將晚年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

「他們作戰英勇,敢打敢拼,是一支戰鬥力很強的部隊。但這是還不適應遊擊戰的打法,與日軍作戰仍沿用過去打國民黨軍隊的戰法,猛打猛撲,因而往往吃虧,尤其是對付抗戰初期的日軍更是如此。」

黃克誠的整個抗戰生涯和解放戰爭生涯,都是和344旅一起度過的,在十余年的時間裏,他和這支部隊「同患難,共生死,結成了最親密、最深厚的戰鬥戰鬥情誼。」(黃克誠語)所以,他的話是非常有分量的。

「猛打猛撲,因而往往吃虧」,這是黃克誠對抗戰初期344旅的評價,他為什麽沒這麽說呢?

據黃克誠回憶,1938年初,344旅奉命開到正太路以北開辟根據地,期間,344旅和日軍進行了兩次較大的戰鬥。

一次是牛村戰鬥,負責主攻的張紹東擔任團長687團,負責指揮的也是張紹東。此戰「雖然殲滅了日軍一部,但我軍亦有較大傷亡」,究其原因,黃克誠認為,是因為我們沒有采取遊擊戰的戰法,「打的仍是運動戰」。

另一次是溫湯戰鬥,當時徐海東生病,負責指揮的是黃克誠,負責主攻的是陳錦繡擔任團長的688團。

此戰中,我軍各部隊沒有配合好,敵人又派出攜帶重炮的援兵五六百人向我陣地猛轟,我軍指戰員缺乏炮戰經驗,團長陳錦繡和一營長劉國清被炮彈擊中犧牲。

遊擊戰和運動戰是兩種不同的戰法,二者雖然都強調積極調動自己和敵人,但運動戰帶有決戰的性質,而遊擊戰是小規模襲擾,一般為決戰前的戰術性準備,是防禦階段最常見的一種戰法。

了解了二者的區別後,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麽黃克誠要將344旅在抗戰初期的受挫與不適應遊擊戰的打法聯系在一起了。

從稍長的時間線看,344旅因為不適用遊擊戰的打法,「猛打猛撲,因而往往吃虧」,於是就有牛村戰鬥和溫湯戰鬥後的短暫受挫局面。而正是在這段受挫期內,687團團長張紹東產生了悲觀、失望等消極情緒,並有了接下來的叛變行為。

1938年3月上旬,344旅奉命前往晉東南地區發展,344旅旅部以688團和689團為先鋒,以張紹東為團長的687團殿後。在這期間,張紹東和團參謀長蘭國清密謀要將部隊拉走,叛變投敵。好在此時我軍的政委制度已經恢復,政工幹部堅決不跟他們走,並設法穩住了部隊,最後,張紹東和蘭國清只帶走了幾個幹部,戰士們全部被帶了回來。

張紹東是紅25軍的老人,當年紅25軍長征時,他也是從槍林彈雨中走過來的。他的叛變,給他的老上級徐海東打擊很大,史料記載,得知訊息後,病中的徐海東竟然氣得口吐鮮血。

參謀長蘭國清是紅一方面的老幹部,28年平江起義跟著彭老總鬧革命,並跟隨紅3軍團走完了長征,期間曾給張愛萍上將當過參謀長。

「張紹東事件」後,687團指揮班子重組,田守堯被任命為團長,吳信泉擔任政委。

38年4月,344旅在八路軍總部的統一指揮下,進行了晉東南反「九路圍攻」作戰,取得了較大的勝利,在晉東南站住了腳。

38年6月底,徐海東和黃克誠根據情報,在町店伏擊西進的日軍。我軍的埋伏非常成功,日軍毫無察覺地在我們的槍口下睡覺、洗澡,我軍可以說占據了非常有利的優勢。

黃克誠後來回憶說:當時,如果我們先用迫擊炮和機槍對敵人進行攻擊,取得重大殺傷後再沖鋒,完全可以以較大的代價獲得較大的戰果。但我們的部隊是慣於猛打猛沖的老部隊,戰鬥打響沒有多久,戰士們就沖下去跟敵人拼刺刀了,這實際上給了日軍拼死抵抗、組織撤退的機會。

町店一戰,我軍殲敵500多人,擊毀汽車20多輛,自身也付出了200百多人的代價。

町店戰役引起了八路軍總部的重視,344旅休整期間,朱總司令親自來到了344旅總部指導工作。朱老總討論的主要是兩件事,一件事3個月前的「張紹東事件」,一件就是町店戰鬥的戰後總結。

作為一旅之長的徐海東,感到自己在這兩件事上都負有一定的責任,向朱老總進行了嚴肅的自我檢討。「張紹東事件」後,徐海東的病情惡化,這次朱老總來,徐海東經過深思熟慮,覺得自己的身體已經難以堅持繼續領導工作,便請求離開部隊到延安治病和學習。

他的申請得到八路軍總部的批準,不久後,徐海東便離開了344旅,去了延安。

徐海東離開後,344旅本建議讓687團團長田守堯擔任代理旅長,但中央決定從343旅調楊得誌來擔任這一職務(楊得誌時任 115師343旅685團團長 )。最終,344旅形成了楊得誌、黃克誠搭檔領導的格局。

縱觀344旅的歷史,他們在抗戰中貢獻巨大,先是開辟了冀魯豫根據地,又南下隴海路,向華中地區發展。到華中後,黃克誠與彭雪楓部會合,給他留下了5000人,彭雪峰部因此在後來組成新四軍第4師;黃克誠率領7000人向東後,與張愛萍部匯合,這支部隊就是後來的新四軍第3師。

新四軍3師在抗戰勝利後又挺進東北,練就了東北野戰軍如下幾大主力: 三師的第八旅、第十旅、獨立旅混編為民主聯軍二縱,劉震帶隊;三師的第七旅和東北第七師混編成第六縱隊,司令員陳光、政委 楊國夫; 三師的三個特務團加地方武裝混編成第七縱隊,司令員鄧華、政委陶鑄。

其中,劉震領導東野二縱 是東野的王牌縱隊,殲敵數量位居 東野 第一,參加了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 遼沈戰役 ,最先攻入 錦州 沈陽; 陳光(後為洪學智)領導的東野6縱和鄧華領導的東野7縱,就是後來縱橫天下的整編43和44軍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