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萊蕪戰役中,粟裕巧妙運用「示敵以形」策略,成功逆轉戰局

2024-03-03歷史

"善守者,深埋地下九層;善攻者,振翅高飛九霄,故能安身立命,贏得全勝。」 —— 【孫子兵法·軍形篇】

自古以來,攻防之間的轉變始終是復雜的平衡。特別是在防禦陣營處於劣勢時,更需要運用智慧和謀略,虛張聲勢,迷惑對方產生誤判斷,使得戰場形勢由守轉攻。而這正是1947年萊蕪戰役中的粟裕將軍的卓越表現。營運「示敵以形」的策略,巧妙布下迷魂陣,使敵軍陷入困境並最終獲得了殲敵五萬的輝煌戰果。

在1946年6月份,蔣介石政府無視全國人民渴望和平的願望,公然撕毀【雙十協定】,對解放區發起全面攻勢。戰火蔓延,東北、陜北和山東等地的解放區籠罩在國民黨軍隊的侵略陰雲之中。

山東地理位置優越,東靠大海,西望中原,與京津、江南相連,且有津浦、隴海、膠濟三條鐵路大動脈在此交匯。無論是明朝初期的朱元璋,還是後來的朱棣,都深知山東戰略地位的重要,以此為基地揮師北伐或奪權鬥爭。

因此國共雙方都清楚認識到山東戰局的決定性意義。共產黨方面在山東戰場部署了規模龐大的兵力,包括華東野戰軍及晉冀魯豫野戰軍,總兵力超過了解放軍的一半。國民黨方面也同樣規模不小,出動了23個整編師(軍)53個旅共31萬人,欲一舉奪取山東,徹底消滅華野主力。

然而,國民黨內部卻存在嚴重誤判。經過宿北戰役和魯南戰役之後,國共雙方實力對比懸殊,而國民黨軍總兵力甚至高於華野的5倍之多,具有明顯優勢。然而,在初期階段,國民黨在全國範圍內總計擁有400多萬兵力,各類先進武器裝備齊全,占領著全國四分之三以上的土地與大片城市。

我們再來看看當時解放軍的情況,正規作戰部隊只有約100萬人,手中主要是簡易武器如「小米加步槍」;所解放的地帶幾乎都是貧瘠且遙遠的山區,各解放區域間還常常被分割。因此,盡管國民黨損失了近7萬人,但在總人數相差懸殊的前提下,對於共和國解放軍來說並不能算是重要損失。這也是為何蔣介石集團認定我軍戰況「嚴重,無力繼續戰鬥」的原因。

此外,國民黨方面還有更深的打算。他們認為經過連續的戰役,由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已被他們壓縮至蘇北到魯中的狹小範圍內,他們堅信這個戰果便是階段性「勝利」的標誌。並且,蔣介石認為,由於華東野戰軍從蘇中等地撤離,留下的土地豐富,方便他們占據更多地盤,從而增加獲勝機會。

然而,國民黨堅持的「地盤至上」觀念卻忽視了對國共兩方有生力量的對比。戰爭期間,由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雖然一度退至山東境內,但在此過程中,他們不僅與山東野戰軍合並組成華野,軍事實力得到提升,作戰能力也得到加強。相反,國民黨軍隊在戰鬥中損失慘重,而大片占領的土地使得他們需要分兵防守,軍力更加分散。

這樣的狀態發展,使得國民黨軍在蘇中到魯中一帶累計損失超過20萬士兵。然而,過分相信「地盤核心論」的國民黨完全沒有察覺到即將到來的危機,他們甚至放言:

「解放軍已經走到了盡頭,盡管國軍部隊有些許損失,但就整體戰爭局面來看,無疑是巨大的勝利!」

陳誠帶來的全新戰術

在山東即將展開的大型局部會戰即所謂的「魯南會戰」之後,以「小委員長」著稱的陳誠被派遣至徐州負責監督戰鬥,取代在宿北戰役和魯南戰役中戰績不佳的薛嶽。他剛抵達徐州便宣布:

「對國家的命運,魯南一役至關重要!務必取勝,失敗者將無法承擔責任!」

雖然口頭上說得如此堅定,但是打仗非同兒戲,軍事行動不可靠任何僥幸。就連著名將領薛嶽都無法抗衡粟裕的精明策略,那麽作為接替者的陳誠,肯定也不會輕松應對。

作為國防部參謀總長和蔣介石身邊的「紅人」,陳誠的地位可不是靠拍馬屁得來的。抗日戰爭期間,他曾指揮過眾多大規模戰役,包括淞滬會戰、武漢會戰以及鄂西會戰等等。陳誠在戰場指揮和戰略眼光方面絲毫不遜色於薛嶽,甚至在實戰經驗和歷練方面,他可能更加具有優勢。

故此,蔣介石授命陳誠駐守徐州、代以上前線最高決策權,並非偶然為之。然則,戰略與戰術卻有本質區別。毛澤東主席曾提及「戰略上輕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此話深遠意義。

言簡意賅,實施工略須以靈活運用戰術作支撐,若僅懷揣宏大夢想,卻因局勢變化使戰術連連受挫,最終恐怕淪為空談。陳誠自然明白其中奧義,透過對多次慘痛失敗的深思熟慮,他發現:宿北戰役銳氣盡失源於強弱分離,魯南戰役獨木難支源自孤軍深入。

歸根結底,皆在於蔣介石軍隊內部紛爭不斷。如何打破這種混亂狀態,成為陳誠亟需面對且需妥善處理的難題。經過深入思考,一項精心策劃的全面作戰方案在他心中形成:

以臨沂為核心,組建南北兩個攻擊集團,南線由陳誠親自指揮,以歐震兵團為主力,自隴海路推進;北線由王耀武指揮,以李仙洲集團配合,自膠濟線挺進。同時,調入王敬久兵團至魯西南,阻斷華東解放軍與晉冀魯豫野戰軍間聯系,適時參與魯南山地作戰。

該作戰計劃采用「集中力量,穩步前行,協調進步,避免突襲」策略。待南北兩個攻擊集團匯合於山東臨沂之後,便集中力量一舉消滅華野。此外,陳誠還借鑒宿北戰役及魯南戰役中的經驗教訓,制定出更為有效的戰術。

南線的歐震兵團分為左中右三路向安陵推進,左側還有胡璉的整編第11師,中間有張靈甫的整編74師,右側有黃百韜的整編第25師。如此,既克服了部隊可能出現的問題,戰術便被稱為「爛葡萄裏夾硬核桃」,陳誠對此頗為滿意:「即使全是豆腐渣,也能脹死老母豬!」

對於陳式戰術,陳毅也提出調侃,稱其為「豆腐渣脹死老母豬戰術」。

03蔣軍步步緊逼,粟裕靈活應對

無疑,雖然戰術名稱不甚優雅,但是實際操作效果頗為顯著。當粟裕派出一個精銳縱隊正面迎擊中路之敵,希望由此吸引兩側敵軍大膽進發時,未料左右兩路不但未敢貿然行動,反而迅速向中路聚集,形成堅固屏障,讓華野無從下手。

然而華野一退後,形成一股合力的三路將軍再次齊頭並進,穩步推進,每日行軍速度約為六公裏,使得華野無法尋得殲滅良機。

在戰爭時刻不等人的緊張氣氛中,蔣介石的北方戰爭李仙洲集團在率軍南下之後成功攻占了萊蕪,進一步威脅臨沂這座城市。華東野戰軍的四支軍隊如同「一字長蛇陣」,分別駐紮在新泰、鋼城及萊蕪,以等候進攻的號角。然而此時,24萬人的華野似乎被逼到了絕處——被北方的李仙洲集團以及南方的蔣軍夾擊,形勢正如火如荼。此時的粟裕心情沈悶,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就在這時,他忽然想到一條妙計:使用草鋪。事實上,粟裕正在謀劃的是將部隊轉移至蒙陰去,然後讓封振武帶領的地方武裝提前在蒙陰搭設很多草鋪,為華野的剩余力量創造機會,以期一舉消滅李仙洲集團。想法雖好,其實執行起來卻是非常困難。畢竟士兵人數眾多,又涉及到大量物資的運輸,這都是行動實施中的巨大挑戰。同時,部隊頻繁移動也會帶來士氣上的影響。

然而,無論如何,只有堅定地沿著這條路線前進,才能使華野擺脫困境。還有更重要的問題需要面對 - 如何巧妙地瞞住蔣介石、陳誠和王耀武?因為南線若得知華野所有兵力北上,他們是否會大舉襲來,實在難以預料。如果王耀武意識到這一情況,他是否會上當?

雖然華野主力北上面臨著重重阻礙,但是作為指揮官,粟裕堅定地相信,只要全力以赴對付李仙洲集團,必定能夠取得勝利。堅持南線的歐震集團有8個整編師,而李仙洲集團只有3個軍,而且該集團戰鬥力薄弱,內部矛盾重重,缺乏軍事實力。幸運的是,李仙洲集團中的46軍軍長韓練成還是我們的忠誠地下黨成員。所以說,只要對方有任何動靜,我軍都會立即知曉,並采取相應措施。

正當華野面臨嚴峻形勢,粟裕為防止老蔣、陳誠等人識破他的戰略布局,他決定采取關鍵戰術策略——「示敵以形」。

心急火燎的粟裕立即布署了以下兩步重要舉措:

首先,他派第二、第三縱隊偽裝成主力,在臨沂沂南地區設定三道防線,透過抵擋敵人步伐,故意向外展示自身依然堅守臨沂的決心。

其次,粟裕命令駐守在蒙陰的封振武虛構出3個主力縱隊的旗幟,同時在各處宿營地上搭建眾多草墊子,企圖誤導南線的李仙洲部隊,延緩其行進速度。

04 智鬥王耀武

在粟裕的精心策劃下,包圍攻打山東的31萬蔣軍果然信以為真。第二、第三縱隊在臨沂同歐震集團交鋒之時,封振武的部隊在蒙陰北部搭建了眾多草墊子,使得李仙洲誤認為華野主力已經到達他們所在的位置。

1947年2月15日,歐震集團歷經一番 "苦戰",成功占領臨沂,興奮不已的蔣軍快速誇大戰果,甚至匯報至陳誠和蔣介石那裏,聲稱 "全殲共軍16個旅"!

這一結果令蔣軍欣喜若狂,然而他們的謊言很快就被揭穿。事實上,此次圍剿,華野根本沒有受到如此大規模的損失。

面對這一情況,蔣介石手中的軍隊開始大肆宣揚,生怕蔣介石無知無覺。收到所謂 "殲敵16個旅" 的佳訊後,塔克辛心滿滿地對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說道:

"臨沂得手之後,黃河以南的共軍勢力不堪一擊,只需一個月便可徹底肅清,接著剩下的只有黃河以北的問題,希望你能夠協助我處理這個問題。"

一旁的陳誠開始感到擔憂,因為歐震已經成功奪取了解放軍固守的臨沂,但王耀武在北方仍猶豫不決,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原來,相較於無知的蔣介石和陳誠,王耀武是國民黨軍中的良將。他作戰勇敢,眼光獨到,對戰爭有著極強的感知力。早年間,他曾在宜黃之戰中擊敗林彪;譚家橋之戰,則再次我軍手下吃了敗仗;在其後的抗日戰爭中,他更是在萬家嶺戰役、高安之戰、常德會戰等多個戰役中,多次讓日軍敗逃喪膽。

盡管粟裕成功騙過了蔣介石和陳誠,但是他想瞞住王耀武可謂困難重重。在歐震集團占領臨沂以及虛假 "全殲共軍16個旅"之後,王耀武敏銳地察覺到了其中的反常之處 - 即歐震集團在攻占臨沂前,並未遭遇劇烈阻撓。

若真是華野的主要兵力駐紮在臨沂的話,他們絕不會輕易放棄這個地方,雙方必將展開激烈的戰鬥。那麽,最可能發生的情況就是粟裕改變策略,將主力投入北線打擊李仙洲集團!

考慮到這點,王耀武不由得緊張起來,迅速下達命令讓李仙洲集團撤退。而面對陳誠不停地命令自己執行總部的命令,王耀武也只好繼續執行陳誠的命令,讓李仙洲集團停止撤退並繼續向南進攻。

王耀武深知前方險惡,卻需要服從上級陳誠的命令。他不得不讓李仙洲集團繼續前行,導致他們處於前進或後退的矛盾之中。當粟裕意識到這一點時,他最初擔心這條「大魚」會逃脫,但經過深入分析後他明白,這是國民黨內部指令不統一造成的。只要陳誠和蔣介石仍然相信華野制造的假象,即使王耀武力挽狂瀾,他恐怕也是束手無策了!

實際情況正如粟裕所預測,盡管王耀武用盡各種方法試圖讓北線部隊返回,以避免被粟裕包圍,然而陳誠和蔣介石則堅決要求王耀武嚴格執行命令。最終,王耀武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李仙洲集團陷入粟裕布下的陷阱,這場已經註定國民黨軍隊失敗的戰役已經無可更改了。

消滅國民黨軍

在了解了國民黨內部的運作機制之後,粟裕開始了他的殲敵計劃的詳細策劃。此時,桂系第46軍被暴露在前沿,而其軍長韓練成又是我軍的秘密黨員。因此,吃掉46軍對我們來說可謂易如反掌。

為了迷惑蔣軍,粟裕指示封振武在蒙陰北部搭建大量草鋪,以制造疑似大軍集結的情景,然後因為韓練成需要找借口拖延行進速度,以便向李仙洲交代任務,以此為我們後續部隊的趕到爭取時間。如果我們先攻打非嫡系的第46軍,那麽王耀武不僅不會讓其後的73軍以及12軍主力馳援,反而可能使這兩支部隊加速北移,那樣的話,原本的殲滅戰或許會演變為擊潰戰,最終的勝利也就無從談起了。

在此之前,粟裕設定的策略——讓封振武搭建草鋪,成功迷惑,使得李仙洲部隊猶豫不決,不敢前進。借此良機,韓練成傳播了華野主力抵達的假情報,使得李仙洲部隊更為困惑。這些關鍵因素為我軍消滅李仙洲部隊創造了重要條件。

隨後,戰事開啟,華野對坐守萊蕪城中的第73軍和第12軍發起猛烈進攻,此時城內的國民黨軍隊軍心動搖,渴望從北方突圍,尋求生機。小小萊蕪城瞬間塞滿了困獸掙紮的各路國民黨軍隊。

因為萊蕪城墻高大厚實,若強行攻城,只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因此,華野遵循粟裕的指示,采用「圍三放一」戰術,留下北方的突圍之機。慌亂中的敵軍無暇顧及是否被陷,紛紛朝北方逃離,卻不曾料想墜入了我軍布置在芹村和高家窪的陷阱中。

在東西僅有3或4公裏,南北僅有1或2公裏廣袤區域內,超過5萬名敵軍陷入了混亂,人、車、物資互相擁堵。就在突圍前夕,韓練成脫離了旅矛頭部隊,這無疑讓本來混亂的局面雪上加霜。

當華野發現敵軍位於包圍圈中央時,立即展開重火力反擊。短短3小時之後,敵軍悉數被擊敗。陳毅感慨道:「5萬敵軍聚集在長3至4裏,寬1至2公裏的山溝沙灘地帶,我方炮擊司令部後,騾馬驚竄,士兵高呼截槍,絕大部份選擇投降。這場戰鬥歷時3小時。」

萊蕪戰役結束後,我軍付出了僅6000余人的輕微代價,戰勝了超過5萬的敵軍。透過少量草鋪的設立,竟然獲得了可以載入史冊的勝利。粟裕將軍獨特的軍事智慧,實在令人嘆服。

在經歷了「魯南會戰」的慘敗後,蔣介石氣憤地斥責王耀武:「如此之失而令朕感到羞愧,此事必定是你策劃不當所致。萊蕪已經受困,為何還要撤離?此次派出的指揮官能力不足,難道你毫不知情?」面對嚴厲訓斥,王耀武無言以對,只能將怒火傾瀉於國民黨內部問題之上:「5萬大軍,悄無聲息地消失不見,就算讓我放5萬頭豬,讓他們去捉,3天也無法完成任務呀!」

萊蕪戰役嚴重挫傷了國民黨的銳氣,並為此後的山東解放區一體化奠定基礎。華野實力迅速崛起,武器裝備得到顯著提升。蔣介石被迫放棄全面進攻,轉為集中優勢兵力進攻,使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