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繁花"爆火背後:江南何以富庶1800年?人口遷徙塑造了經濟興衰

2024-01-17歷史

電視劇【繁花】爆火出圈,其華麗演繹的背後,隱藏著一部長達1800年的人口向南遷移並行展的歷史,訴說了經濟核心地區的興衰變遷。

今日的富庶江南,並非自古如此,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人口遷徙過程,人們逐漸從北向南定居,帶來更先進的技術,種植稻麥、飼養牲畜、冶煉礦石,最終興辦教育、開拓貿易、建設港口,形成了「繁花盛開」的蘇、杭、滬等都市圈。

向前追溯到先秦兩漢,長江以南廣袤地區受限於「水泊星羅棋布、瘴氣肆虐橫生」,可供開發的區塊極少,社會生產力低下落後,物產匱乏。強如南方霸主楚國,傳世800年的疆域大國,居然在建國初期連符合祭祀禮儀的青牛都找不出,被迫偷了鄰國「鄀國」飼養的一頭小牛,國君熊繹羞慚不已,夜裏悄悄摸摸組織完祭祀,含淚把這件事刻在了青銅鼎上,激勵族人要勵精圖治,記曰: 「室既成,無以內之,乃竊鄀人之犝以祭。懼其主,夜而內屍。」

至於今天富裕的上海、江浙、江蘇一帶,在同時期還處於「斷發文身」階段,人均短褲背心,把牙齒塗黑恐嚇敵人。最擅長生意的宋國人販賣帽子,都在越國滯銷破產,可想而知當地的民生經濟是如何糟糕。

無他, 天不時、地不利,更關鍵的是人不夠。

經濟的核心要素只有兩點:一曰生產,二曰分配。這兩點都離不開大量的人口。

人口始終是發展經濟的基礎。沒有足夠的人口資源,農業、手工業、冶礦業都無法發展,也就沒有第二層經濟建築的商貿、運輸、金融等服務業。

江南的興盛,就是從三個歷史階段的人口遷移開始的。

第一個階段是西晉永嘉時期的「衣冠南渡」。

此時西晉王朝在「八王之亂」的風雨中飄搖混亂,中原地區攻伐不休,朝廷自顧不暇,大量的移民渡過長江,開始定居建康、壽春等地。

西晉「永嘉之亂」,摧毀了北方千年來經濟發展的基礎

註意,這裏的「民」,其實是指士族為首的豪強家族及其附庸,「士農工商」,士族才是民之首領,並不是普通的農民或平民。

「衣冠南渡」之所以能夠影響江南經濟格局,很大程度上是士族和附庸的族人、家丁奴仆們來到南方,攜帶有大量財富和生產工具,可以直接改造南方地區的地貌形態,拔高生產力。

在接納眾多南下的士族和百姓後,以「建康」(今南京一帶)為首的江南大地經歷了深刻的經濟變革。他們帶來了更為先進的耕種技術和勞動力,產出了豐沛的糧食,隨之商人們開始重新往返南北跑出貿易路線,進而推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有人根據【宋書·州郡誌】推斷,當時南渡成功定居的人口大約達到了200萬人,占中原人口的十分之一。

原先江南水稻品種不佳,產量畸低,隨著移民改良後,再引入灌溉技術,水稻產量獲得空前提升,同時帶動了茶葉、陶瓷、絲綢等產業,為南方莊園式的封建經濟帶來了豐厚收益。最典型的例子是溫州,曾經有「以魚當飯」的記錄,隨著永嘉南渡後,當地主食迅速改變為稻谷,「魚飯」反而成為非遺文化傳承的美食。

當時,南北名門望族流行作為世家結親,成為「大地主」或「大豪強」形態的利益共同體,共同開發莊園、推進屯田,開辦商行,爆款劇【知否,知否】就是借鑒了這個時代背景。

有趣的是,梁武帝蕭衍就是電視劇【瑯琊榜】的原型,他本人非常推崇士族結親

史載,南齊時期齊武帝想幫助寵臣胡諧之與北方來的貴族聯姻,時下婚配很看重是否會說北方話,齊武帝考慮胡氏家只會說方言(今天的吳語,江蘇話),專門選派四個宮女去教導胡氏子女說洛陽官話。

結果兩年以後,四個宮女反而被同化只會說吳音軟語,此事惹得齊武帝哈哈大笑,還作為一件趣事記錄了下來。

第二個階段是唐朝「安史之亂」後的人口遷徙。

唐朝的「安史之亂」對南北經濟地位轉折影響非常大。戰後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破壞,而江南地區則相對穩定,經濟重心不斷向南移動。

當時有說法,「唐得東南以稅賦之,則天下可倚」。避亂者在安史之亂後迅速湧入,人口增加,江南地區的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農業生產力顯著提高,同時手工業和商業也迅速繁榮起來。

唐玄宗主動逃跑進入巴蜀,許多關中貴族跟隨遷入定居

根據【舊唐書】記載,洛陽地區人口自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的將近700萬,不到五年,公元760年再次統計僅余193萬,除去疫病、戰死等,絕大多數遷移到了巴蜀、淮南、湖南、江南等地。

詩人顧況曾經記錄到:

「天寶末,安祿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南奔,吳為人海。」

李白在【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 】中也提及: 「天下衣冠士庶,避地東吳 ,永嘉南遷,未盛於此。 」 事實上,這次人口遷徙跨度時間很長,並沒有因為安史之亂結束而停止,一直持續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才緩慢停止。

如此大規模的人口的集聚效應,帶動形成了多個城市。有了規模化的市集和商品,商貿行業進一步良性迴圈,刺激人口不斷集聚,重要的經濟城市誕生,成為江南經濟發展的新標誌。

唐代「安史之亂」時期人口遷徙路線示意圖

最有代表性的,那就是揚州。

可以說唐朝的長安就是現在的北京,揚州就是現在的上海,成都類似於現在的廣州。

揚州為什麽能搶先一步興盛發達呢?

答案是由於隋唐時期的大運河開鑿。大運河為南北經濟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加速了東南地區的經濟繁榮,而揚州,恰恰處於大運河和長江的交匯處,這在當時的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地理優勢。

據說,李白曾經在揚州花掉了30萬兩金,不知真假

這份優勢造就了揚州無與倫比的商業繁華,揚州不僅是造船業中心,還是貨運集散地,控制了東南一帶的糧價,是整個南方的門戶。不光造船、制鹽、制糖、制茶、制藥、釀酒,還有絲織、成衣、制帽等,建築、鑄錢、造紙、雕版印刷、金銀器、漆器這些行業也非常發達,整座城市燈火通明,外國使節來唐必定提出要「煙花三月下揚州」,可以說揚州是八世紀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繁榮程度一度超過了長安。

不過揚州興也運河,敗也運河,到了明朝時期,大運河幾乎全部淤塞無法全通,揚州失去埠口價值,從事船業、航運和貿易的人群逐漸消散,再疊加明末清初的戰亂,人口銳減,揚州隨之衰落。

揚州因古大運河而興,上海則因現代港口河海運輸而興。

相比之下能看出來上海也是類似的。上海的發展得益於長三角優越的地理位置,長江入口歸它,五口通商也有它,租界開啟了國外資本進入的埠,隨之而來的就是討生活的人流,工商業馬上興旺,自然又發展出來一個經濟強市,成為「繁花」的雛形。

第三個階段是兩宋交接時期的人口逃亡。

宋代靖康之難和宗室南渡,不少民眾不堪金國的粗暴統治,掀起了更大規模的移民高潮。

此時地廣人稀的湖廣地區成為北方移民新的理想集聚地。這次大逃亡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布,南方人口首次超過了北方,江南成為政治、人口、經濟發展的核心。

根據史料記載,「中原士民扶攜南渡千萬人,墜者不可計數」的悲壯景象都出現過,大批流民遷移到湖北、湖南等河谷地帶,這些地區土地肥沃、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流民們就此安頓開始墾田居住。

宋代經濟發展代表畫作:【清明上河圖】

南宋初年,官府統計湖南戶數,1162年(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僅96萬戶,但不到六十年,在嘉定十六年時,湖南戶數已經達到125萬戶,成為兩宋時期文獻記載的最高數額。

這主要得益於政局穩定,北方人口大量遷入,推動墾田增加,促使農業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形成良性迴圈。

中原人口南遷後,最大的影響是水稻和小麥的兩次輪作種植推廣。北方人喜食麥面,對小麥的需求量暴漲,刺激了湖廣一帶地區種麥的積極性,盡管南宋面積僅為北宋的三分之二,但新增灌溉田地9000多頃,福建、江西等地大造梯田,小麥和水稻同時成為江南人的主食。

人口集聚發展,推動了科技的進步。兩宋時期大面積推廣套用鐵制農具,興建水利設施改善生產條件,尤其是紡織業獲得了極大的進步,紡車、織布機不斷改進,棉布逐漸成為人們主要衣著原料。

等到元朝時期,官方統計的人口比例,北方人口已經僅占到全國總人口的20%,江南的崛起已經成為定局。

結語:

綜上,回顧整個人口遷徙的歷程,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歷史行程,人口的集聚帶動了經濟各個要素的匯聚發展,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最終推動了江南經濟的崛起和繁榮。

有意思的是,盡管當今絕大多數南方人祖上都是來自於黃河流域的北方人,但從大約1000年前起,他們就已經忘了自己是來自北方的血脈了。

唐代著名文學家劉知己曾寫道:

「異哉,晉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

意思是晉朝的衣冠南渡以後,原來的北方豪強們設立僑居州縣,居然也忘了家鄉在哪裏了,仿佛天生就是南方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