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打一股潰兵傷亡1.3萬余人,粟裕批評陶勇:你給我寫份檢討過來

2024-02-06歷史

1949年4月20日晚,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渡江戰役。

從戰役的準備到戰役的發起,我軍前後歷經數個月的準備,特別是在針對南京方面,鑒於南京是國民黨當局的首府,考慮到敵人可能在此頑抗,因此一開始戰略制定上,我軍決定采取鉗形攻勢,從左右兩翼包抄。

任誰也沒想到,蔣介石會放棄經營多年的南京,原本用來解放南京的各個部隊隨即轉入追殲殘敵之中。

原定解放南京的二野四兵團還在浙贛線,這也就讓原本是在江北牽制敵軍的35軍因緣際會之下,接受了這一歷史重任。

渡江戰役總前委於4月22日致電粟裕,考慮到二野、三野主力已經大部份過江,將譚震林指揮的七兵團、九兵團劃歸他指揮,全力追擊從南京、蕪湖撤出的殘敵。

與總前委「穩紮穩打」的認識不同,粟裕認為,應該趁逃敵倉皇失措之際,部隊加快行軍,穿插縱深,快速兜擊敵人,不給敵任何喘息的機會。

總前委後來采納了這一建議,並轉致第二、第三野戰軍各部。

盡管各部指戰員自渡江戰役後都很疲乏,甚至因為後勤上不來,連飯也吃不上,但大家的興致卻格外高,大家那時只有一個想法,盡可能的追上更多的敵人。

郎廣圍殲戰後,敵28軍、45軍、4軍、66軍、99軍等部總計8萬余人被我軍殲滅。

湯恩伯原定是在杭州召開軍事會議(湯恩伯是國民黨軍京滬杭警備司令),可見到這個情況,也知道杭州受不住了,帶著人倉皇就撤了。

1949年4月底,第七兵團21軍、22軍向杭州急進,5月1日,21軍占領孝豐。

此時國民黨軍一路潰敗,早已成了驚弓之鳥,潰不成軍。

21軍占領孝豐後,軍長 滕海清 就接到報告:

「防守杭州市的國民黨四十五軍殘部、交警總隊及新組建的八十五軍,已經開始撤逃。」

滕海清 在接到報告後,更不停留,立即召集61師、62師開會,商量迅速搶占杭州、追殲殘敵的部署。

5月2日,62師奪占余杭。

5月3日,61師進軍杭州,基本沒遭到什麽抵抗,就進了杭州市區。

杭州解放後,市面很快就恢復了平穩,人民百姓安居樂業。

在原定的計劃中,21軍就留在杭州,軍長 滕海清 兼任杭州警備司令。

不過,有意思的是,就在21軍、22軍進軍杭州之際,23軍也在軍長陶勇的率領下,向杭州急進。可就在23軍抵達杭州以後,陶勇突然接到命令:

「23軍調入杭州休整,陶勇任杭州警備司令員。」

原定留在杭州休整的21軍接替23軍的任務,繼續追擊敵人。

更讓陶勇詫異的是,不久之後,粟裕發來一封電文,電文中措辭嚴厲,要求陶勇寫一份檢討。原因是陶勇的23軍在之前的郎廣圍殲戰中,傷亡了1.3萬人,傷亡數位還要超過該軍在淮海戰役時的傷亡。

不過要老實說一句,從渡江戰役後,國民黨軍整個就處於倉皇失措的狀態,湯恩伯本來還想把部隊組織起來,可大多數國民黨軍基本上是兵無鬥誌,將無戰心,連組織也沒辦法組織。

時任21軍61師181團政治教導員的軍教作家薛克揚回憶:

部隊經過安徽寧國縣境內江南鐵路一側時,遭遇了一大批蔣軍士兵。這些蔣軍士兵擠坐在路邊,一個個神情沮喪,毫無鬥誌,抱著槍、垂著頭,一副甘願當俘虜的模樣。他們的旁邊還停著三四百輛汽車。

薛克揚當時就想,我們為什麽不俘虜這些人呢?況且當時這些國民黨軍旁邊還停著三四百輛汽車,要是全繳獲了,讓全軍坐上汽車,不是可以走的更快。

湊巧的是,軍長 滕海清 、副軍長高誌容騎著快馬迎面走來,薛克揚立即向軍長做了匯報,請求俘虜這些敵軍。

沒想到的是, 滕海清 只是昂著頭,想了一刻鐘,然後告訴薛克揚:

「咱們現在的任務是攻占杭州,二野的部隊在後面很快就要趕過來了,這些俘虜就由他們收容了。」

從薛克揚的回憶中不難看出,當時國民黨軍士兵的一個整體狀態。

23軍遇到的情況,其實和21軍情況差不多。

在軍史上,23軍在郎廣圍殲戰中,還創造了一個記錄,一個炊事班不費吹灰之力,俘虜了敵軍一個連。

1949年4月29日拂曉,23軍217團1營機槍連炊事班跟隨營主力從駐地出發,繼續追擊敵人,因炊事班要歸還借用老百姓家的炊具,因此炊事班比營主力出發要稍晚一些時候。

還完了炊具以後,炊事班15人在連司務長的率領下,出發追趕主力。

炊事班因為不是部隊的戰鬥單位,所以15名戰士基本上沒有配備什麽像樣的武器,除了司務長和兩名給養員配有手槍外,每名戰士身上只有兩枚手榴彈。

司務長和兩名給養員帶著武器當先一步開道,其余人員分成兩個小組尾隨跟進。

就在走到韋村附近時,突然從周圍林子裏傳來人馬嘶鳴之生,給養員偵查後發現,在距離炊事班大約一裏地左右,有一股國民黨軍殘部,大約80余人,正在悄悄向韋村貼過來。

一個炊事班15人,況且連像樣的武器也沒有,與80余人的國民黨軍潰兵,雙方實力怎麽看怎麽懸殊。

司務長立即冷靜下來,他召集戰士們開了個簡短的會,一致認為,敵人雖然人多,已經是驚弓之鳥,軍心渙散,我軍雖然人少,但未必沒有一搏之力。

司務長也許是見過大場面,面對此情此景絲毫不慌,他下令炊事班兩個組分別埋伏在兩邊高地,相互配合,裝出一副主力的樣子,迷惑敵人。

果不其然,等敵人進入包圍圈後,給養員跳出來大喝一聲:

「你們已經被包圍了,趕緊放下武器。」

慌亂之中,敵人根本不辨真假,有的甚至扔下武器就逃,炊事班趁機沖出來,繳獲了一批武器裝備。

司務長招降了敵連長,命其喝令逃敵放下武器。

僅20分鐘不到的功夫,炊事班一行15人就俘虜了敵人一個連80余人, 繳獲衝鋒槍一支,步槍63支,手槍4支,望遠鏡1具,軍馬1匹和其它裝備一部。

這一經典戰例後來被錄入了軍史,成為了經典。

從23軍炊事班的這場遭遇來看,整個郎廣圍殲戰,我軍遭遇的挑戰其實不大,23軍自接到命令,一路上出發就沒有停,所到之處如同秋風掃落葉。

就在4月29日早上,23軍68師從戴埠向泗安進軍,路上還順手牽羊收拾了敵第四軍90師一部,生俘敵師長以下官兵5000余人。

可以說基本上沒廢什麽力氣。

23軍怎麽可能會出現1.3萬人的重大傷亡呢?

其實,這全都是個誤會。

整個郎廣圍殲戰,陶勇的23軍一共傷亡1293人,其中還有超過500人是輕傷,戰鬥減員累計也只有700多人,戰鬥結束後,陶勇給七兵團司令部匯報部隊情況,當時因為戰鬥還沒有結束,23軍也還在行軍途中,因此就報了一個大概的數位。

可沒想到的是,事情出在七兵團的譯電員身上。

也許是疏忽,譯電員把1300人的數多加了個零,導致了23軍傷亡成了13000人,這可不是個小數,占陶勇全軍的三分之一。

1949年5月5日,華野七兵團政委譚啟龍接到陶勇的電報,一看上面的傷亡,也吃了一驚,立馬就報到了三野前委,

粟裕一看,也吃驚不小。

要知道陶勇原來就是粟裕麾下一員心腹愛將,一向有「葉王陶」之稱,打仗勇猛是沒的說,麾下的23軍又是華野的精銳,打一股潰兵怎麽會出現這麽大的傷亡?

可事實擺在眼前,由不得粟裕不信,震怒之余,粟裕改了23軍的任務,原定23軍到杭州後,要繼續向蕭山方向追擊殘敵,這一任務交給21軍,23軍留在杭州休整。

不僅如此,粟裕還要求陶勇寫一份檢討交上來。

陶勇一看也懵圈了,23軍傷亡攏共就只有千余人,拿來的一萬三千多人,他致電三野前委詢問,這才搞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後果。

譚啟龍也為這場烏龍的事兒慚愧,特意向粟裕做了檢討,事後忍不住感慨:

「我對自己的部隊的戰鬥力了解還是太少。」

應該說作為一員南征北戰的將帥,譚啟龍也確實有疏忽,畢竟在如此戰場環境下,怎麽可能出現這麽大的傷亡,只要稍加分辨或者是詢問,就能弄清楚。

不過,23軍雖然遭到了無妄的批評,可真正感到遺憾的卻是21軍。

據原來21軍的老兵聚會時回憶,原本上級制定的任務,是讓21軍在杭州休整一個禮拜,然後去參加解放上海的戰役,結果鬧了這個烏龍後,23軍替21軍在杭州休整了一段時間,然後順理成章的南下參加了解放上海的戰役。

只能說這也是個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