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中華民國國家元首那些事兒

2024-04-08歷史

中華民國是辛亥革命以後,亞洲建立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南京宣誓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從清朝滅亡後,1912年元月,革命黨人在南京正式建立臨時政府起,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僅短短37年,其間,出現的合法國家元首並不少,從中便誕生了許多小故事。

一、北洋政府走馬燈式的換元首

從1912到1928年,因執掌政權的大多出自北洋軍,此階段稱「北洋政府」。

北洋即北方海洋,指渤海與黃海,當時奉天、直隸、山東都靠近北洋沿岸,清朝管理這一帶通商事務的大臣就叫北洋通商大臣,由此而得名。

北洋政府的貨幣:上為紀念幣下為通用幣(袁大頭)

北洋政府的領導人主要由三股軍閥組成:皖系軍閥(安徽軍閥,以段祺瑞為代表)、奉系軍閥(東北軍閥,以張作霖為代表)、直系(直隸軍閥,除段、張外其余幾乎都是)。

北洋政府只是一個便於區分的通俗稱呼,真正的名稱當然還是中華民國政府。

北洋政府時期的國旗——五色旗,代表五族共和

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是孫中山,雖在任僅44天,但卻是最受尊敬的元首,被稱為「國父」,首都臨時定在南京。

此後,北洋政府的首都全在北京(1928~1949年改稱北平)。

北洋政府時期的國徽

北洋政府歷時15年,先後產生了15位共16任國家元首,平均每位任期不足一年。

其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為袁世凱,共4年零83天,減去他做洪憲皇帝的83天,當總統的時間,不多不少剛好4年整。

袁世凱接見各國代表

最短的是周自齊,在任時間僅九天。

北洋政府的這17任國家元首,名稱上也是多種多樣,孫中山和袁世凱兩個都曾稱「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最早的報紙

稱「大總統」的有4位元,分別是袁世凱、黎元洪、徐世昌、曹錕。

左:袁世凱 右:黎元洪

左:徐世昌 右:曹錕

叫「代理總統」的有1位:馮國璋,他是以副總統身份代理總統的。

第11任國家元首段祺瑞,把名稱改為了「臨時執政」,時間還長達兩年(1924年—1926年),實際上,從1916年至1920年這4年時間,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也是段祺瑞,這樣算來,真正掌管北洋政府時間最長的還是段祺瑞,共6年時間,占整個北洋政府統治時間的近一半。

有北洋之虎稱號的段祺瑞,被譽為六不總理,即平日裏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占,且有三造共和的功績,這當然有吹噓成份,不過他抗日戰爭時期,他多次拒絕日本上邀請他出山,倒是很能有民族氣節。

北洋之虎段祺瑞是北洋政府實際管理國家最長的人

北洋政府最後一任國家元首是張作霖,他既不叫總統,也不稱執政,卻叫了一個奇怪的名稱——陸海軍大元帥。

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

民國稱「攝行大總統」的國家元首最多,有7位。

攝行的意思是代理行使職權,但又不同於代理總統,他們本身只是一名政府部長(稱總長),做代理總理,又以代理總理去行使總統職權。

實際上,這「攝行」就是一個臨時過渡,7位攝行總統中,顧維鈞當了8個月,高淩霨、杜钖圭幹了四個月,黃郛、胡惟德、顏惠慶三人都只幹了一個月,周自齊僅9天。

七位攝行大總統

需要補充的是黎元洪,他是唯一一個兩次出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之職的人,且兩次都剛好一年,1916年袁世凱死後他繼任,六年後的1922年6月,他再次出任大總統。

需要補充的是,在北洋政府執政這16年間,還出現過兩次非法的國家元首,一次是1916年的"洪憲帝制",袁世凱登基當洪憲皇帝;一次是1917年的"張勛復辟"時,讓溥儀復位,兩次時間都很短,前者83天,後者12天,袁世凱和溥儀都稱帝,推行的是君主制,當然不能算民國。故不在16任之列。

二、國民黨執政時期更獨裁

很多人常把中華民國與國民黨統治時期混為一體,其實,國民黨是在1928年後才統治中國,北洋政府並不是國民黨執政。

中國國民黨雖早在1894年就由孫中山先生創立,但幾經改組,1919年正式稱為中國國民黨。 而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1924年1月才召開,比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還晚三年召開。

國民黨執政是1927年北伐勝利後定都南京時開始的,簡稱國民政府,與民國政府並不是同一概念。

國民政府自成立以來,大權幾乎全掌握在蔣介石一人手中,國民政府也稱蔣介石統治。

蔣介石在國民政府主席就職大會上

在洋政府倒台前,中國也出現過兩位國家元首——國民政府的國家元首。

一位是汪精衛(本名汪兆銘)。1925年7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時,汪精衛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等職,當時北伐尚未開始,蔣介石還沒走上政壇。

8個月後,即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後汪精衛被迫辭職,出走法國。

1927年4月,汪精衛歸國,為與叛變革命的蔣介石進行爭權鬥爭,在武漢再次就任國民政府主席。並在4月5日發表【國共兩黨領袖汪兆銘、陳獨秀聯合宣言】。

另一位是胡漢民。為與汪精衛抗衡,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自己任中央軍委主席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邀請國民黨中的老牌反共分子胡漢民出任國民政府主席。

這樣,民國政府又分成了寧(南京)、漢(武漢)兩個政府, 5個月後,「寧漢合流」,蔣介石和胡漢民與汪精衛相繼通電下野,民國政府的國家元自然就不復存在了。

這一時間,北洋政府仍存在,張作霖是1928年6月2日才正式發表「出關通電」,兩天後在皇姑屯被炸身亡,所以此階段的民國政府都屬割據政府,最多算是與北洋政府並存時期。

民國政府共22年,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並不全是蔣介石,蔣介石只做了9年時間的國家元首,其余時間有3個人擔任過國家元首。

民國政府的國家元首名稱比較單一,有20年叫國民政府主席,最後兩年時間叫總統(沒有那個大字)。

第一任國民政府主席叫譚延闿,就任時間為1928年。

擔任國民政府主席時間最長的是林森,他從1931年開始擔任此職務,1943年因年因車禍逝世後由蔣介石接任,在任時間共12年。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國家元首,代表中國向日本正式宣戰、同意組建聯合國並擔任五個常任理事國等重要檔都是林森簽署的。

擔任國民政府主席時間最長的林森

搞笑的是,汪精衛1940年3月30日在成立傀儡政權時,名稱也叫「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政黨仍叫國民黨,國徽也用青天白日,國旗仍為青天白日滿地紅,當然,這一切都是假的,非法的,都要加個「偽」字。汪精衛為彰顯自己的正宗性,竟然遙奉在重慶的林森為國民政府主席,他自己僅任「國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院長,至到1943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身亡後,汪精衛才在南京"轉正"。1944年汪精衛在日本病死後,這偽主席又由陳公博繼任。

蔣介石一生多次下野,多次復出,其中,擔任國民政府主席就有兩次,共8年:

1928—1931年代理國民政府主席。

1943—1948年接林森任國民政府主席。

1948—1949年任總統。

1949年1月22日,李宗仁任中華民國代總統,到11月20日飛離大陸,共10個月整。

蔣介石雖然做名正言順的國家元首僅9年,但國民政府存在的22年,一直收蔣介石掌控,元首職責實際都是他在履行。

蔣介石從任黃埔軍校校長開始,先後擔任過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國防委員會委員長、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自授中華民國特級陸軍上將(整個國民政府就他一人是此軍銜。

蔣介石一生叫得最多的稱呼有5個,一是校長,只能是黃埔軍校師生可以這樣喊;二是蔣總司令,他不太喜歡這樣稱呼;三是蔣主席,這樣喊的人也不多;四是蔣委員長,這個稱呼用得最多,他也最喜歡這樣叫,這是最實際的稱呼,軍權賽過一切,五是蔣總裁,這是黨內職務,這本是他擔任時間最長的職務,不過叫得不多,基本上是在他下野時才有人這樣叫。

蔣介石的國家元首生涯是從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起步的,北伐勝利後,他覺得這個總司令有軍閥嫌疑,於是便取消了這一職位,改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雖然掌握實權,但譚延闿當選為國民政府主席後,蔣介石又覺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順,於是透過下野復出,很快當上了國民政府主席,為不失權,就修改憲法,規定國民政府主席是全國武裝力量總指揮,統帥三軍。

1931年後,為專心「剿共」、「戡亂」,也為黨內派系之爭,包括發動中原大戰(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的戰爭)、蔣桂戰爭(蔣介石與李宗仁、白崇禧的戰爭)、掣肘汪精衛(汪當時任行政院長),蔣介石專任軍事委員會會員長,並修改憲法,規定國民政府主席不兼任其他職,尤其是軍職,國民政府主席便成為了無實權的一種象征性名譽職務,所以由林森任了12年。

抗戰期間,為名正言順地集黨、政、軍大權為一體,便以抗戰需要為名,成立中華民國國防委員會,負責管理全中國政治、軍事、外交、社會、生產一切事務,蔣介石任該會委員長。後來抗戰勝利後,該委員會撤銷,蔣介石又任國民政府主席時,又改憲法,規定國民政府主席掌管包括軍權在內的一切國家權力。

後來為與美國接軌,國民政府主席直接改稱總統。

從此,蔣介石決定當終身總統,即便是1949年下野後,也只讓李宗仁做代總統。

蔣介石逃到台灣後,一人又當了五任「中華民國總統」,不讓大權有絲毫旁落。

台灣有這樣一個笑話,說蔣介石剛上了天堂時,遇到孫中山。

孫中山問:「聽說你到台灣後又復任了中華民國總統,你還是一人獨裁嗎?」

蔣介石答:「不是啊!總統是大家選舉,輪流擔任的。」

孫中山問:「那下一任總統是誰?」

蔣介石想了一下,答道:「於右任(余又任)」

孫中山又問:「第三任呢?」

蔣介石又想了一下,答道:「吳三連 (吾三連)吧!」

孫中山又問說:「再往後呢?」

蔣介石答:「趙元任(照原任)」

孫中山繼續問下去說:「下一任呢?」

蔣介石這次想都不想直接答道:「趙麗蓮(照例連)」

於右任、吳三連、趙元任和趙麗蓮都是台灣的名人,其中有國民黨元老,有著名書法家、有輿論界的媒體人,有語言文字專家,也有教育家。

孫中山聽了,非常高興地,說:「中華民國要和平建國,國家要文治,這些人都是文人,沒有武夫,好好好!不知以後再是誰?」

蔣介石本想回答「嚴家淦」(連夾幹),但想到嚴家淦雖是新台幣之父,是金融專家,但畢竟不是文人,於是心一橫,幹脆說一名古代大將,於是坦然答道:「伍子胥(吾子續)啦,以後就再不知道了。」

蔣介石、宋美齡與蔣經國

果然,蔣介石死後,「中華民國總統」嚴家淦只當了三年,以後就由他兒子蔣經國繼續擔任。

三、歷屆中華民國元首都發表就職誓詞,但大多言不由衷。

從孫中山到李宗仁,無論是總統,還是主席,除臨時攝行者外都發表過一番就職講話或文告,通常也稱就職誓詞。

中華民國第一屆政府成員

可以想象,作為國家元首的上任宣言,這些誓詞無不冠冕堂皇,高風亮節,振振有詞,信誓旦旦。可結果,大多華而不實,言不由衷,文過飾非,甚至是說反話,淪為笑柄。

孫中山的誓詞全文是 :「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中華民國元年元旦。」

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一下誓詞的核心內容,那就是:強國。

孫中山照片及題字

孫中山的強國誓詞發自肺腑,最真誠,也最激動人心,勾畫了一幅美麗藍圖,可惜,他只當了44天元首便讓給了袁世凱,誓言自然也成一紙空文,強國目標無從談起。

袁世凱的誓詞也不長:

「民國建設造端,百凡待治,世凱深願竭其能力,發揚共和之精神,滌蕩專制之瑕穢,謹守憲法,依國民之願望,達國家於安全完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樂利。凡此誌願,率履勿渝。俟召集國會,選定第一期大總統,世凱即行辭職,謹掬誠悃,誓告同胞!」

寥寥數語強調的關鍵詞是:共和。說什麽依國民願望,民選後就辭職,結果不但要當終身大總統,最後還恢復帝制,當了皇帝,這誓詞成了最大的謊言,是言不由衷的典型代表。

黎元洪就職宣言的關鍵詞是「法治」。所謂「補救之方,以遵守法律為主"。結果也是受人擺布的傀儡。

馮國璋就職通電的關鍵詞是「利國」:「……國璋但求利國,不計其他,耿耿於心……」,這從他重修家譜就可看出。

追求利國與和平統一的代理大總統馮國璋

1910年,馮國璋重修家譜,自排輩次,以「國家海禁開,東方大事起」十字為排序:自己為「國」字輩;兒子們為「家」字輩,馮鞏祖父馮家遇是第三子孫子們為「海」字輩,馮鞏父親馮海崗為馮家遇第四子,馮鞏本該為「禁」字輩,為表與「反動家庭」決裂,違背祖上遺訓,沒有遵循家譜字輩取名;好在馮鞏的兒子馮開誠又恢復了 「開」字輩。他認為,閉關鎖國是中國落後的根源,要實作「東方大事起」,唯一的辦法就是海禁開,這也算最早的改革開放願望。

馮鞏在電影【建黨偉業】中扮演自己的曾祖父馮國璋

徐世昌的就職宣言強調「文治」,認為「不訴諸武力」便「休養可期」。結果,他統治的四年,連連征戰,沒有半點文治影子。

相比之下,曹錕的就職宣言更搞笑,關鍵詞是 :憲政。

誰都知道,他的總統大位是買來的,一個賄選總統怎麽好意思提憲政?

蔣介石的最大政治特征就是獨裁,這個獨夫民賊的就職演說中,居然以「 民主」二字為關鍵詞。請看——

「我們必須尊重憲法,實行憲法,確立法治的基礎。同時更須全體國民了解民主的真諦,向真正的民主而學習。」

蔣介石在總統就職典禮上致詞

在蔣介石最初的就職承諾中,「民主」出現了20次,言語上是「民主」,實際卻是獨裁;口頭上說「民生」,行動上是「戡亂」。

他一身的奮鬥想在追求「三民主義」,但從未理解什麽是真正的民權、民主、民生。攘外安內也與民族主義背道而馳。

走在總統蔣介石後面的副總統李宗仁像衛兵

最搞笑的是李宗仁的「繼任文告」,這文告不是李宗仁自己寫的,而是由前總統蔣介石代擬的。

前任替後任寫就職宣言,這也算是千古奇聞吧!

這份「繼任文告」的關鍵詞是:和平。概括起來,有三項重大任務:一是和談——與北京的共產黨和談;二是謀求「體面的和平」——希望劃江而治;三是尋求美國幫助,制止通貨膨脹。

請點選輸入圖身著總統禮服的李宗仁片描述(最多18字)

結果,三個願望一個也沒能實作。最後的總統文告成了絕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