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26萬誌願軍剛入朝,金日成便要求彭德懷:中朝軍隊,統歸我指揮

2023-12-08歷史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司令員彭德懷的帶領下,雄赳赳、氣昂昂地越過鴨綠江,進入北韓境內。先期入朝的誌願軍共有四個軍,分別是第38、第39、第40和第42軍,共26萬余人。同時,還有50軍和66軍作為預備隊。
眾所周知,抗美援朝戰爭是中朝兩國並肩作戰,絕非中國人民誌願軍的獨角戲,北韓人民軍的配合也必不可少。而這,就涉及到統一指揮的問題。
在與彭德懷的交涉中,北韓將領樸一禹轉達了金日成的意見。誌願軍入朝時,金日成在德川遊擊,他的意見是誌願軍的指揮所也設在那裏。同時,按照金日成還要求彭德懷,既然誌願軍在北韓作戰,那麽軍隊的指揮權自然應該由自己統一指揮。
對於金日成的想法,彭德懷自然是不予考慮的。首先,在仁川登陸後,北韓人民軍主力已經完全崩潰,10萬大軍只剩不過3萬殘兵,士氣低落、建制也被打散了。而誌願軍光先頭部隊就有26萬人,以小馭大,怎麽說也不現實。
其次,誌願軍和北韓人民軍雖然都是東亞人,但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軍隊。雖然金日成、方虎山等人民軍將領都曾在中國作戰,在我軍效過力。但從人民軍的打法和編制來看,更類似於蘇軍。
北韓人民軍的主要將領,大多有在蘇軍服役的經歷,例如金日成就曾是蘇軍的少校,因此在人民軍身上打下了深深的蘇聯烙印。
和蘇軍一樣,北韓人民軍比較依賴先進裝備。在我軍還未組建成建制的裝甲軍,北韓人民軍已經擁有以350輛T34坦克為箭頭的裝甲兵。而我軍作戰,並不太依賴裝備,而是主要依靠高度的機動性和靈活的戰術。在作戰時,人民軍與蘇軍一樣崇尚火力、大開大合。而我軍更喜歡進行穿插、迂回,與敵人短兵相接。
因此北韓將領的指揮方式,是無法駕馭誌願軍的。
最後,彭德懷對北韓的軍事指揮能力感到擔憂。彭德懷在給中央軍委的電報中就有所反映。在前期的作戰中,北韓軍隊太過崇尚冒險主義,一再無視我方對於美軍即將在仁川進行登陸的警告,一味將軍隊主力壓在釜山前線,最終被美軍抄了後路。後來彭德懷曾對柴成文說:「我要對中朝人民,對幾十萬士兵負責啊!」
因此打從一開始,彭德懷心中就不存在將中國軍隊交給北韓將領指揮的問題。到了後來,金日成聽說誌願軍人數已達數十萬之巨,也覺得由北韓人指揮中國軍隊是不現實的。因此,金日成退而求次,提出雙方指揮所應該合在一起。
然而中朝軍隊的統一指揮問題,在此時仍懸而未決。兩支軍隊仍然各打各的,還未真正擰成一股繩。在談及兩軍如何配合時,金日成同意樸一禹駐紮在彭德懷處保持聯絡。到了10月25日,中共中央正式任命樸一禹為誌願軍副司令員兼副政委、黨委副書記。
在第一次戰役中,中朝兩軍由於語言不通,多次在配合中出現大問題,曾多次出現人民軍誤擊誌願軍的事件。例如在11月4日,誌願軍39軍正在博川圍攻美軍24師。結果奉命向順川挺進的人民軍坦克,竟將我軍誤認為是敵軍,導致誤擊,致使被圍之敵逃脫。
第二次戰役中,宋時輪的第九兵團預備隊26軍也在江界附近的厚昌地區,挨過人民軍坦克的炮擊。
與此同時,北韓還在一段時間內,不允許我軍使用已經軍管的鐵路,導致誌願軍只能卡車運輸。當交通線被美軍飛機炸癱後,只能改為步行。運輸和行軍效率,可謂大打折扣。
彭德懷認為,若再不將中朝兩軍統一指揮,恐怕要出大問題了。因此,彭德懷委托中國使館人員向金日成提出作戰中的統一協調問題,希望人民軍總部能更加靠近誌願軍總部。
但在會談中,金日成只是勉強同意將方虎山、崔仁的兩個軍團派往敵後進行遊擊戰。至於兩軍配合問題,金日成只派參謀擔任通訊聯絡,但是兩個總部不能靠近。統一指揮,從此陷入了僵局。
對此,毛澤東決定兩手抓,一方面請中朝兩軍最高指揮官直接面談,協調立場;另一方面,請莫斯科方面對金日成進行勸說。
11月13日,周恩來起草了毛澤東致史達林的電報。毛澤東在電報中指出:
「彭德懷同誌提議,希望金日成同誌和什特科夫(蘇聯顧問)同誌能常駐前方,並由金日成、什特科夫、彭德懷組織三人小組,負責制定軍事政策,包括建軍、作戰,正面作戰和敵後戰場以及作戰有關的許多現行政策,求得彼此意見一致,以利戰爭進行。」
誌願軍在第一次、第二次戰役中勝利,讓史達林對彭德懷的指揮能力倍感欽佩。因此史達林接到電報後,於16日回電,提出同意由中國同誌統一指揮,並將此意見轉達給金日成和什特科夫。
而後,金日成、什特科夫應邀來到誌願軍總部,一同商討統一指揮問題。什特科夫當場表示,應該由中方統一指揮。會上,什特科夫還批評北韓人民軍以最好的蘇聯裝備,卻打了敗仗。而人民誌願軍用「萬國牌」武器,卻大量消滅敵人,因此中方指揮的正確性,不應存在任何懷疑。
在此情況下,金日成終於松口。12月3日,金日成來到北京與毛澤東會面。會談中,金日成表示:
「史達林來電同意中朝兩軍統一指揮,因中國人民誌願軍有經驗,應由中國同誌為正,北韓同誌為副。」
最終,兩國成立誌願軍和人民軍聯合司令部,凡屬作戰範圍和前線一切活動均歸其指揮,後方動員、訓練、軍政、警備等則由北韓政府統一管轄。聯合司令部以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北韓方面以金雄偉副司令員,樸一禹為副政委。從此以後,中朝兩軍的聯合作戰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
對於北韓來說,他們不肯聯合作戰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這是一個國家主權問題,北韓剛剛擺脫日本侵略者的奴役,迫切需要獨立自主。讓他們交出自己軍隊的指揮權,的確在民族感情上難以接受。但是為了戰爭的勝利,從更現實的角度看,中朝兩軍必須統一指揮,而且軍事指揮權集中在人民誌願軍手中,是勢在必行的結果。
雖然兩軍指揮統一了,但是並不代表雙方就沒有分歧和矛盾。第二次戰役結束後,彭德懷便在是否南進問題上,與金日成和什特科夫進行了爭論。
在第二次戰役中,我軍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一路驅逐到38線附近。但是彭德懷卻選擇收兵,在38線附近休整,相等開春再發動下一次戰役。
對此,金日成和什特科夫都感到十分不滿。特別是在什特科夫看來,打了勝仗不乘勝追擊是不可思議的。在他看來,應直接將「聯合軍」趕下海,盡早結束這場戰爭。然而彭德懷明白,我軍補給線脆弱、裝備低劣,已呈強弩之末,越過38線是極不現實的。況且敵軍雖然士氣低落,但是還有26萬兵力,絕不可能立即撤出北韓。因此彭德懷認為應當采取穩進方針。
對於彭德懷與金日成、什特科夫的爭論,毛澤東一方面從政治方面考慮,選擇立即發動第三次戰役,解放漢城;另一方面,他還是贊成彭德懷的長期打算、穩步推進的方針,同意越過三八線後便收兵。而結果不出彭德懷所料,雖然誌願軍攻占了漢城,但此城實際是李奇微有意放棄,對敵人有生力量沒有造成什麽損傷。
然而金日成和蘇聯顧問依然不滿意,仍舊想要速勝,因此一再催促彭德懷縮短休整時間,立即發動進攻戰役。1月11日黃昏,彭德懷與金日成、樸一禹進行會談。會上,彭德懷依照毛澤東的提議,讓彭德懷單獨前進。畢竟人民軍一、二、三、五軍團已經整編完畢,完全有獨立作戰的能力。
而從仁川、襄陽線以北,全部海岸境界和後方維持交通,由誌願軍負責。彭德懷說:
「人民軍四個軍團約12萬人已經休息兩月,歸你們自己指揮,照你們的願望繼續向南前進。美軍如你們想象的那樣結束北韓,我當慶祝北韓解放萬歲,如美軍不退走,誌願軍按原計劃南進作戰。」
金日成深知,以現在北韓人民軍的實力,根本無法撼動「聯合國軍」的防線。因此金日成只能勉強同意誌願軍休整兩個月。
史達林得知彭德懷與金日成、什特科夫的爭論後,立即發表了自己的意見。電報中高度贊揚了彭德懷的指揮能力,史達林說:「真理在彭德懷同誌手裏。他是當代天才的軍事家。」
與此同時,史達林還批評什特科夫不懂軍事,瞎指揮,從此不準他再幹涉彭德懷用兵。而就在這時,美軍主動發動了第四次戰役,南進之爭也就此劃上了句號。在彭德懷的指揮下,中朝兩軍的配合愈發默契。
在彭德懷主持召開的中朝高幹聯席會上,金日成、彭德懷、高崗等122位中朝幹部濟濟一堂。在會上,彭德懷做【三個戰役的總結和今後任務】。對於彭德懷的原稿,毛澤東親自做了多次修改。毛澤東以他的如椽大筆,親自添上了這樣一段誠摯而澎湃的文字:
「因此,一切在北韓的中國誌願軍同誌,必須認真地向北韓同誌學習,全心全意擁護北韓人民共和國政府,擁護北韓人民軍,擁護北韓勞動黨,擁護北韓人民領袖金日成同誌。中朝兩國同誌要親如兄弟般地團結在一起,休戚與共,生死相依,為戰勝共同的敵人而奮鬥到底。中國同誌必須將北韓的事情看作是自己的事情一樣,教育指揮員、戰鬥員愛護北韓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北韓人民的一針一線,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做,最後的勝利就一定能得到。」
隨著彭德懷鏗鏘有力的朗讀聲,大廳中掌聲響徹一片,許多中朝高幹熱淚盈眶地擁抱在一起。
親兄弟都有矛盾,更何況兩個國家呢?分歧不可怕,問題在於如何解決分歧。毛澤東、彭德懷以他們的大智慧,在應對殘酷戰爭環境的同時,還能照顧北韓同誌的感情,最終讓中朝兩國用鮮血澆灌的友誼變得更加歷久彌新。而這樣的友誼,也讓中朝兩國人民並肩作戰,最終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