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漢史探密:權貴外戚陰氏家族是怎樣沒落的?有何警示意義?

2024-04-08歷史

作者:李大奎

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這是當年光武大帝劉秀去長安求學時萌發的千古感慨。後來正因為劉秀如願娶了陰麗華為妻,作為南陽世家大族的陰氏家族,便逐漸顯赫朝堂。隨著劉秀橫掃河北開創東漢王朝,當了17年妾室的陰麗華也成功登上開國皇後的寶座,陰氏家族進而躋身當朝六大外戚世家之列。

然,即便陰氏家族強盛一時,開國皇後陰麗華也賢德仁孝,所生的兒子劉莊亦當上有名的漢明帝,但陰氏家族的沒落還是讓人扼腕嘆息,因為兩件致命蠢事的操辦,讓長達七十多年的陰氏家族這一東漢權貴外戚就此土崩瓦解,再也沒有東山再起。

這是為何?有何警示意義?不妨一一道來。

一、陰豐殺酈邑公主劉綬

原來陰氏家族在劉莊當上漢明帝後,仗著了不起的權貴外戚身份,開始飄了,甚而淩駕劉家之上。

開國皇帝劉秀原本對發妻極為看重,又對陰氏家族的大力支持格外欣賞,也就廢了郭聖通的皇後位,改立貴人身份的陰麗華為皇後,所生的兒子劉莊,自然名正言順被冊立為太子。劉秀還將小女酈邑公主劉綬許配給皇後陰麗華的四弟陰就的兒子陰豐為妻,陰豐便成為炙手可熱的當朝駙馬。

如此親上加親,讓陰氏家族更加耀眼,成為東漢地主豪強無比仰望的存在。

正常情況下,只要顯赫的陰氏家族不謀反,不震主,能與國同休地低調營運,是完全能夠不顯山露水的過著悠哉樂哉的皇親國戚生活。

只可惜,陰麗華的四弟陰就一家太狂了,仗著姐姐晉級為皇太後,表弟又當了新皇帝,兒子陰豐還是貴不可言的駙馬爺,覺得陰家的地位勢不可擋,便傲慢得不可一世起來。

公元59年,也就是永平二年,浪蕩急躁的陰豐與他的妻子,嬌妒的酈邑公主爆發了激烈的爭吵,旋及上升到家暴,失去理智的陰豐一下抽出身上的軍刀,當場刺死了仍"河東獅吼"的酈邑公主。

這就是史載的驚天大案,駙馬殺死公主案。

漢明帝劉莊得知小妹被陰豐親手殺死,頓時雷霆震怒,當即下令砍了陰豐的腦袋,追悔莫及的陰就夫婦也當場自殺謝罪。

從此,漢明帝劉莊對母親陰麗華的娘家人惡感滿滿,不再重用。母親陰麗華過世後,更是對大舅陰識、三舅陰興的後人不願搭理,對陰家這些表兄弟還討厭之極(二舅陰欣早年意外遇害而絕後,不提)。

以及陰氏家族在明章時期跌下神壇,沒有出現高官,也沒啥建樹,幾乎無所作為的狀態。

二、陰皇後亂用巫蠱之術

到了漢和帝時期,陰氏家族歷經短暫衰落又迎來千載難逢的高光時刻。陰識的孫女,也就是他兒子陰躬的三女兒,得到漢和帝的寵愛,於公元92年被冊封貴人,四年後又晉級為皇後。

隨著陰氏家族第二位皇後的勝出,只要她效法當年的陰麗華,當好賢內助,能輔佐漢和帝中興漢室,復出的陰氏家族成就東漢頂級世家的地位必然水到渠成。

只可惜,這位陰皇後遠非陰麗華可比,徒有容顏而無智商,妥妥的政治低能兒,焉能在波譎雲詭的復雜後宮生存立足?

兼之這時候的陰氏家族,沒有一個高人能幫助陰皇後看清朝堂與後宮的門道。獨木難撐的第二位陰皇後,也就在才女鄧綏入宮後漸漸失寵跌下神壇。

有貌有才的鄧綏,不僅文化水平高她一大截,還有鄧氏家族的背景,她的祖上就是東漢開國元勛,有名的"雲台二十八將"之首鄧禹。

鄧綏又在老師班昭的教導下,逐漸契合漢和帝的執政需求,成為漢和帝一刻也離不開的寵妃。

陰皇後失寵之下,又受母親和姥姥出的餿主意影響,在後宮悄悄運作巫蠱之術,想以此詛咒鄧綏身亡,鞏固皇後地位。

一個意外就讓陰皇後行巫蠱之事大白於天下。

起因是公元101年23歲的漢和帝忽生了一場大病,急召陰皇後托付後事。哪知短路的陰皇後竟然對他直白,要殺絕鄧家。氣得漢和帝當場病愈,旋及堅定了廢黜陰皇後的決心。

一年後,陰皇後亂用的巫蠱之術曝光,被漢和帝追責,不僅皇後位被廢(鄧綏改立為皇後),她的父親還被勒令自殺,其他族人罷免的罷免,流放的流放,全部被逐出朝堂。

盡管後來臨朝稱制的鄧綏安撫了陰氏家族,已走向衰落,倒退到二流家族的光景,即便東漢末年出了一個少府陰修,也因站位不準被袁術斬殺,陰氏家族從此煙消雲散。

三、警示意義

陰氏家族的覆滅,告訴我們,興盛時不可忘乎所以,沒落時更要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否則,盛極必衰,結局就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幹凈。"

陰氏家族因陰麗華而崛起,卻因陰氏家族對子女的疏於管教,致使當上駙馬的陰豐驕橫任性,失控之下殺了公主,從而連累整個家族瞬間失色。

後來好不容易有了復出的寶貴機會,第二個陰皇後的出現,為陰氏家族東山再起提供了可能。但此一時,彼一時,沒落的陰氏家族到底青黃不接,沒有能人掌舵,最終頻出昏招,旁門左道的巫蠱手段,哪可能行得正走得端,焉能實作家族的興旺?

陰氏家族便在第二位陰皇後的亂作為下,徹底失去了翻盤的可能。正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綜上所述:一個家族要保持強大,僅靠一個人中流砥柱,是遠遠不夠的。家族中不僅要有與時俱進的掌舵者,撐住時局的瞬時萬變;族人裏還要有各個層面的中堅力量,或帶頭領跑,或智囊獻策,或獨當一面……

家族唯有人才濟濟,高品質發展,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否則就是: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是為記。

作者:李大奎,七0後,貴州湄潭人,法學學士,"紅學"與漢史研究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