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劉伯承破長蛇陣之謎

2024-03-01歷史

1947年7月,劉伯承將軍率軍一戰曹縣,再戰鄆城,再奪定陶,令國民黨南京國防部作戰廳長郭汝瑰在日記中驚呼:「劉伯承以第一、二縱隊在巨野以北牽制,以三、六等縱隊南下略取曹縣、定陶等地。」

這一仗打了12天,蔣軍連連折損,直到戰鬥結束,蔣軍才勉強猜到了劉伯承將軍的部署,然而依舊無法摸清他的真實意圖。

劉伯承在殲擊蔣軍西集團時,王敬久正從山東趕來指揮東集團。蔣介石催促他去鄆城搜尋敵人並主動攻擊。王敬久從金鄉出發,經過公路運輸,最終形成了一個一字長蛇陣。

一個師在最北的六營集,一個師在居中的獨山集,一個師在南邊的羊山集,而王敬久本人則率一個師和一個旅守在金鄉城內。

這個長蛇陣上的各師之間相距約20華裏到30華裏。王敬久無法判斷劉伯承的下一步行動,不知是策應陳粟大軍、直逼徐州,還是「西進」。

因此,他不敢輕舉妄動。雖然王敬久的陣勢看似穩紮穩打,但由於這三個點除羊山集外都是荒野小鎮,地小兵多,難以發揮。

特別是蔣軍長途跋而來,沒有工事屏障,不利防守。劉伯承抓住戰機,於7月10日攻下定陶後,各縱隊都已準備就緒。

劉伯承於7月11日下令分割包圍並各個殲滅敵軍。

面對敵人的強大攻勢,各部隊星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向指定地點前進。有一支縱隊甚至在一夜之間急行軍達140華裏,成功將敵軍的三個師分別包圍於六營集、獨山集和羊山集。

劉伯承智勇雙全,他命令冀魯豫軍區那兩個獨立旅,深入到萬福河以北地區,阻擊王敬久的北援行動。對於這場戰鬥,多年來的研究者們紛紛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有人認為這種一字長蛇陣,是兵家所忌,會受到重創。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參照了中國兵法老祖宗孫武子的話:「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

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劉伯承深受孫子兵法影響,但他並不迷信孫子,而是靈活運用,充分發揮個人才智。

在實戰中,他善於抓住敵人的弱點,用兵神速,見機行事。他迅速洞悉到,當蔣軍的西集團(左路)尚存時,東集團(右路)並非一個獨立的陣勢,而是一把鉗子中的一部份。

只是在劉伯承成功打掉左鉗,右集團變得孤立後,敵人的右路陣勢才真正暴露出來。換言之,劉伯承創造出了這個陣勢,並在創造的瞬間抓住了機會。

劉伯承在【千裏躍進大別山】一文中,詳細講述了他們是如何把敵人的三個師分割包圍的。他說:「在7月7日至10日,我們攻克了鄆城、定陶、曹縣,全殲了左路守敵,使敵人的三個師成為了一條孤立的長蛇陣,分布在巨野東南,金鄉西北的六臂集、獨山集、羊山集。

這時,我們各縱隊都已經騰出手來,於是迅速將敵人三個師分割包圍。」這種靈活的戰術,展現了我們的指揮才能和行動速度,真是神速至極,靈活至極。

如果目光遲鈍,指揮呆笨,就可能錯過這個機會,讓敵人逃脫。劉伯承的這種行動,使得這條長蛇陣一下子就被切成了三段,真是迅雷不及掩耳。

王敬久慌了手腳,處置紊亂,他先是命令北面那個師向南,南面那個師向北,一起向中間那個師靠攏,企圖形成核桃,避免被殲之災。

奇怪的是南北兩頭都沒有動,唯獨中間那個師卻向北。雖然正史上都說是王敬久改變了部署,不過,後來中間那個師長在六營集被圍殲中趁黑夜逃脫,這「臨陣脫逃」,究竟是他罪有應得呢,還是當了王敬久的替罪羊呢?

無人能知。

郭汝瑰的日記中記錄了7月13日的一場戰役,王敬久將軍指揮70、32和66師布防於六營集、獨山棠、羊山集和金鄉之間。

然而,中共劉伯承的第一縱隊突入了獨山集和羊山集之間,第三和六縱隊突入了羊山集和金鄉之間,這讓郭汝瑰感到非常擔憂。

他認為王敬久將軍應該讓70和32師南下攻擊中共的第一縱隊,但是32師唐師長卻放棄了獨山集,與66師會合防守六營集,而不是南下攻擊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