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8年,25萬誌願軍回國後如何安置?楊勇和粟裕提出的建議被采納

2024-01-13歷史

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誌願軍展現出了超強的軍事素養,將以往不可一世的美軍徹底擊潰。這是一場偉大的勝利,誌願軍在人類反侵略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令當時的世界頭號軍事強國,也不得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美方的簽字代表是美國四星上將馬克·韋恩·克拉克,他在停戰協定上簽下自己的名字後,顯得頗為沮喪,不禁哀嘆道:

「我是美國第一個在沒有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將軍。」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點,隨著停戰協定的正式簽署,歷經多年戰爭的北韓重新回歸平靜。12個小時之後,一切敵對行為在北韓的土地上全部停止。但事實上,劍拔弩張的態勢並未就此消散,駐紮在南韓的「聯合國軍」,並沒有立即撤離的跡象。

遲遲不肯離去的「聯合國軍」

停戰協定雖然簽署完畢,但李承晚卻並未在上面簽字,對停戰頗為不滿的李承晚,依然保持著對北韓的敵意,數十萬南韓大軍依然對北韓形成巨大威脅。最重要的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停戰協定簽署以後遲遲不肯離去,雖然每年也在逐步撤軍,但進展十分緩慢。

為了應對隨時可能突變的局勢,為了幫助北韓人民免受侵略者的威脅,誌願軍無法在簽署停戰協定後的第一時間撤離北韓,只能按照「聯合國軍」撤離的節奏,分批次逐漸撤離。截至1957年底,仍有數十萬誌願軍在北韓駐紮,幫助北韓人民震懾虎視眈眈的「聯合國軍」和南韓軍。

誌願軍在北韓駐紮的數年時間裏,軍費補給全都由中國自己負責,並未給北韓增加半點負擔。反而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誌願軍全力協助北韓,架設了數千座橋梁、幾萬間房屋,還幫助北韓建設了幾座十分關鍵的大型水利工程。

1954年,由於此前「聯合國軍」的侵略行動,導致北韓大多數的土地荒廢,無人耕種,加之又遭逢天災,導致了一場波及面很廣的饑荒。北韓百姓陷入糧食緊缺的危急時刻,誌願軍戰士主動節衣縮食,節省下許多糧食,分給北韓的百姓,共渡難關。

真心換真心,誌願軍與北韓百姓融洽相處,真心相付,深得北韓百姓的愛戴。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隨著誌願軍駐軍的時間不斷延長,最後駐紮在北韓的數十萬誌願軍戰士,也即將迎來全面撤軍。

其實,自停戰協定簽署以後,誌願軍每年都在有序撤軍。誌願軍駐紮在北韓期間,一直也都有全面撤軍的想法,但蘇聯方面始終不贊同,更建議中國繼續實施每年撤離一部份,最終逐步撤離北韓的策略。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始終沒有撤離南韓,並多次表示不會撤離南韓的態度,令人感到不安。所以,誌願軍撤出北韓的節奏基本與「聯合國軍」撤出南韓的節奏保持一致,防止「聯合國軍」侵略之心再起,導致北韓處境被動。

根據美國國務院情報中提供的數據,時間節點在1957年7月時,北韓半島雙方兵力的比例大概在7:6的水平。可見,停戰協定簽署後的幾年時間裏,雙方兵力都刻意地維持在一個平衡點上。

如果誌願軍過早地全面撤軍,勢必會打破這種平衡,誰都無法保證,「聯合國軍」和南韓軍隊會不會再次越過三八線,重新點燃戰火。但隨著雙方對峙的時間不斷增長,金日成的想法逐漸發生了變化,他盼望著最後駐紮在北韓的幾十萬誌願軍能全面撤回國內,以此轉移輿論壓力給到美國,迫使「聯合國軍」盡早撤出南韓,解除這種長期對峙的局面。

1957年11月,時值十月革命勝利四十周年,諸位領袖在莫斯科歡聚,毛主席與金日成借此機會,於9日下午4時至7時,進行了一次長達3小時的會談。

在此次會談中,毛主席主動提出從北韓撤回全部誌願軍的想法。金日成沒有立刻表態,只是答應會仔細考慮此事。但數日後,毛主席與金日成進行第二次會談時,金日成就立刻給出了肯定的答復,同意中國撤回全部駐紮在北韓的誌願軍。

毛主席之所以主動提出撤回駐紮在北韓的全部誌願軍,一來是猜測到了金日成希望誌願軍撤回的想法;二來是他對當時的局勢進行了充分的研判,認為此時的北韓「已擁有了相當穩固的邊境和30萬軍隊」。而且,中國人民誌願軍撤回後,如果美國和李承晚膽敢繼續對北韓進行侵略,「(誌願軍)還會一如既往地去援助北韓人民」,這是毛主席當時的態度。

在毛主席第一次與金日成會談結束後,毛主席並未休息,而是連夜找到蘇聯駐華大使尤金,將自己與金日成的會談對尤金進行了通報,並提到了誌願軍駐紮北韓,軍費消耗巨大的問題。

毛主席一向高瞻遠矚,看問題入木三分,對當時的局勢判斷非常準確。因此,毛主席有理有據的建議,立刻得到了蘇聯方面和金日成的同意,從北韓全部撤回誌願軍的事情,就這樣定了下來。

金日成提出的兩套方案

而此事該由誰發起,如何實施?金日成回國後一共商討出兩套方案,分別於12月16日和25日先後兩次,透過寫信的方式,將方案給毛主席過目。

據【毛澤東年譜( 1949—1976) 】記載,金日成提出的第一套方案,是由北韓最高人民會議發起,向聯合國提議,「聯合國軍」和「中國人民誌願軍」同時撤出北韓。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金日成的第一個方案,希望由北韓來充當「發起者」,透過聯合國來達到誌願軍撤出北韓的同時,令「聯合國軍」也同時撤出的目的。

除此以外,金日成在方案中還提到了一個具體的時間,「1958年底」,作為誌願軍全部撤出北韓的最後時間。再由周總理親自出訪北韓,最終徹底解決誌願軍全部撤出北韓的問題。為了方便諸位閱讀,現將部份原文參照如下:

「首先,由中國最高人民會議向聯合國致信,提議聯合國軍和中國人民誌願軍同時由北韓撤退。其次,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聲明,同意上述提議,並宣布在 1958 年底以前撤完。其次,周總理來訪中國,由朝中雙方發表共同公報時應包括這一問題。」

金日成所提出的第一套方案,並非是憑空制定而成,而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他在向蘇聯駐北韓大使普紮諾夫通報時,曾提到過第一套方案的歷史依據:

「(1948年)我們致函蘇聯政府要求撤出蘇軍,同時致函美國政府撤出美軍。蘇聯政府立即同意,並於 1948 年將軍隊撤離北韓,美國的撤軍拖延到 1949 年中期。北韓和世界輿論在蘇聯一邊。我們認為現在也是這樣,中國朋友接受我們的建議後,南韓人民和全世界輿論都將給美國以強大的壓力,堅決要求美軍撤出南韓。」

所以說,金日成提出的第一套方案,具有一定的歷史背景,也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金日成的來信得到了高度重視,據【張聞天年譜:1900-1976】記載,收到金日成所提出的第一套方案後,時任中國外交部第一副部長的張聞天,於12月24日主持召開會議,對該套方案進行商討。

對金日成提出的第一套方案進行討論期間,金日成於12月25日再次致信毛主席,在信中又提出了第二套方案。

金日成所提出的第二套方案中,北韓在第一套方案中的「發起者」身份,變更為「附議者」身份。第二套方案的內容中,金日成提出由中國開發表聲明,提議雙方撤軍,再由北韓表示支持和同意。

金日成為什麽在提出第一套方案以後,時隔數日又提出了第二套方案呢?筆者翻找諸多史料後,都沒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金日成為什麽要提出第二套方案,沒有相關史料記載,也就只能靠現有史料來推斷一二。

筆者以為,第一套方案和第二套方案,主要的差別在於由誰來充當「發起者」。也就是說,金日成提出第二套方案的原因,應該是認為第一套方案中,由北韓作為撤兵問題的發起者有所不妥,所以才改變了想法,又提出第二套方案,提議由中國來提出。

從金日成先後提出兩套方案的時間來看,兩者之間間隔了9日,或許是金日成見第一套方案發出以後,遲遲沒有收到中國的答復,所以心理產生了變化,以為中國對第一套方案不滿意,才又提出了第二套方案。

當然,這也只是筆者根據現有資料進行的推測而已。但不論筆者的推測是否正確,此後的事實都已經證明,這種擔憂純粹是多余之舉,因為經過一番慎重商討之後,毛主席還是更支持金日成所提出的第一套方案,也就是金日成最初的想法。

為此,毛主席還專門給金日成回信,在信中對金日成明確表示,關於誌願軍從北韓撤回的事情,由北韓來提議,中國方面來響應,是比較適宜的。

毛主席在贊同金日成提出的第一套方案時,也在信中給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議。例如,原本金日成的想法是,由北韓最高人民會議致信聯合國,提議「聯合國軍」從北韓撤兵。

但毛主席認為,這樣做有一個不妥的地方,會產生將聯合國成員全都視為「敵對國」的誤解,而駐紮在南韓的所謂的「聯合國軍」,其實只涉及到聯合國中一小部份國家。

最好的辦法是,依然由北韓提議撤兵,卻不以向聯合國致信的方式,而是采取發表聲明的方式。這樣就可以將聯合國和「聯合國出兵國」有效地區分開,不至於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誤會。

不得不說,毛主席的做法真的是太高明了,既說明了金日成所提出方案中的不足之處,給出合理的建議,又照顧了金日成的想法,令他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而金日成所提出的第二套方案,則並沒有在中國的考慮範圍之內。

正因為毛主席做事面面俱到,金日成收到毛主席的回信後,對中國方面的想法和建議都非常滿意。很快,中朝兩國在撤兵問題上就達成了一致,隨著周恩來率團存取北韓,雙方聯合發表聲明後,誌願軍全部撤回國內的行動計劃,立即開始付諸實施。

25萬誌願軍該如何安置?

截至撤回全部誌願軍這件事定下來以後,駐紮在南韓的中國人民誌願軍一共還有25萬之多。盡管這個數位相比剛剛簽署停戰協定時的誌願軍數量已經減少非常多,但25萬誌願軍戰士,依然是一個不小的數位。

25萬誌願軍如何撤回國內?回國後又該如何安置?這兩個問題成為正式撤軍之前,必須要討論出結果的問題。為此,時任誌願軍司令員的楊勇和時任總參謀長的粟裕就這兩個問題提出了關鍵建議,並最終得到采納。

1958年1月28日,楊勇在這一天向彭德懷送出了一份報告,在報告中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楊勇在這份報告中,主要提出了兩點意見和建議:

其一,建議撤軍行動分批次進行。從3月中旬開始第一批撤軍,率先撤回第16、23軍。理由是,第16、23軍位於一線,先撤離第16、23軍,可以更快地引起「聯合國軍」的註意。一來可以觀察「聯合國軍」的反應,如果沒有引起局勢變化,就繼續撤離後續部隊;二來「聯合國軍」如果有什麽異常舉動,未撤離的誌願軍依然有抵擋之力,完全可以為第16、23軍爭取到回援的時間;

其二,楊勇建議「第19兵團與濟南軍區合並」。關於此建議,楊勇提出兩個理由,一來此舉可以「充實濟南軍區的機構」;二來誌願軍一級機關較為特殊,是真正經過戰爭鍛煉,具有相當豐富的指揮和實戰經驗,而且「幹部素質還好,機構尚健全」。

如果將第19兵團以「機動的指揮機關」形式與濟南軍區合並,不僅可以保證機構的獨立性,還能「應付意外的情況」。

其實,關於第19兵團回國後該如何安排,除了楊勇提出的「與濟南軍區合並」的建議外,還曾出現過兩種方案,一個方案是原誌願軍司令員兼政委鄧華提出的「在長春建立吉黑軍區」,另一個方案是「與沈陽軍區合並」。

楊勇在這份報告中,也提到了這兩種方案,並對這兩種方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楊勇認為,「在長春建立吉黑軍區」的好處有兩點:

第一,如果成立吉黑軍區,優勢在於距離北韓近,可以隨時應對北韓出現的任何突發情況;

第二,東北當時的部隊數量很大,訓練任務很重,如果吉黑軍區成立,可以有效緩解東北部隊的訓練任務。

但這個方案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楊勇在報告中直接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在他看來,這個方案的缺點也有兩個:

第一,吉黑軍區建立,雖然可以有效地應對北韓方面出現的任何情況,但局限性在於,吉黑軍區只能應對這一方面,缺乏機動性;

第二,東北地區被視為一個整體,屬於一個戰役方向,在東北已經有沈陽軍區,如果再建立吉黑軍區,勢必就要將東北兵力分給兩個指揮機關。屆時,無論是從統一指揮角度來看,還是從當時精簡軍費的趨向來看,都有不利因素。

楊勇的這份報告,頗具見解,闡述問題有理有據。彭德懷看後,直接將這份報告轉呈給毛主席核閱。2月3日,毛主席看過報告以後,並未馬上給出明確態度,只是在報告上批了十個字:「退彭德懷同誌。此件看過」。

在毛主席看過楊勇報告的四天後,總參謀長粟裕於2月7日又送出了兩份方案,都是關於誌願軍回國後部署和撤軍的方案。時間又過去6天,2月13日,第143次軍委會議正式召開,主要商討的議題便是誌願軍撤回國內的部署問題。

在這次會議上,彭德懷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一線兵力不宜過密」、「盡量不要營建新營房」。

據【粟裕年譜】記載,這次會議最後采納了粟裕所提出的第二套方案,至於撤回國內的誌願軍安置問題,則遵循「先撤回的部隊駐東北,再撤回的部隊駐華北, 最後撤回的部隊駐華中和四川」的安排。

當時駐紮在北韓的誌願軍有五個軍,共25萬人,分別是第1、16、21、23、54軍。分批撤回國內和回國後的安置問題都已經確定,那麽,哪個軍先撤,哪個軍後撤呢?

中央軍委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采納了楊勇此前在報告中所提出的部份建議,最終制定出「先前沿,再西海岸,後中間」的方針,一來先撤走一線軍隊可以擴大撤軍影響;二來最後撤走中間部隊可以應對突發狀況,這樣的理由與楊勇在報告中所提出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1958年,中國人民誌願軍全部撤出北韓時,共分為三批進行,撤軍總人數共25萬人。第一批撤走的人數為8萬人,第二批撤走的人數為10萬人,第三批撤走的人數為7萬人。隨著最後一批誌願軍撤回國內,基本實作了此前中朝兩國所預定的目標,整個過程雖然涉及到商討、保密、部署等諸多工作,但整體過程還是十分順利的。

1958年10月25日,運送誌願軍回國的最後一列火車正式啟動,踏上了回國的歸途。戰士們高唱著「雄赳赳,氣昂昂……」的歌聲,與當年進入北韓時的情景有些相似,只不過這一次,是與北韓人民的分別,也是凱旋。

當列車載著誌願軍戰士跨過鴨綠江,透過凱旋門,最後一批誌願軍戰士也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受到當地百姓的熱烈歡迎。

筆者在多方尋找資料後,總算是大概弄清楚了最後撤出北韓的五個軍的誌願軍戰士,回國後都安置到了何處。之所以能查到這些當年嚴格保密的資訊,主要還是得益於現在許多當年的秘密都已經被披露,這裏交代一下,也算給文章做一個相對完整的結尾。

據: 【中國人民誌願軍歷史上的 27 個軍】記載:

第16、23軍撤回國內後,編入沈陽軍區,駐防的位置主要在吉林和黑龍江,但並未在長春成立吉黑軍區。

第54軍回國後沒有在東北停留,而是直接開往四川,駐重慶。

第21軍撤回國內後,被編入了北京軍區,駐山西。

第1軍回國後隸屬於武漢軍區,駐防河南開封。

至此,誌願軍全部從北韓撤回國內的工作圓滿完成,也全都得到了最好的安置。每一位誌願軍將士,都是新中國的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用生命築起長城,成功抗擊了美國侵略者,真正實作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才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