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李敏、李訥姐妹二人關系不和?李訥晚年接受采訪,道出真實情況

2024-04-03歷史

毛主席有兩個女兒,分別是李訥和李敏,然而她們卻並不是一母所出。

李敏是毛主席與前妻賀子珍所生,而李訥則是主席和江青的孩子,因此傳出兩姐妹不和的訊息,對此她們並未做出過多的回應。

直到李訥晚年,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起來自己的姐姐李敏,也說出了兩人的關系。

姐妹二人真的如傳聞中所說的那樣嗎?同為毛主席的女兒,為什麽偏偏她們兩人有「不和」的傳聞?

點個關註,一起走進毛主席兩個女兒的故事。

毛主席的兩個女兒

主席一生的子女不少,但真正能夠在他身邊長大的,恐怕只有李訥一人。

李敏和李訥雖然互為姐妹,但兩人的經歷完全是天差地別,李敏出生時,正是紅軍抵達陜北後不久,毛主席看著懷裏的女兒,很希望能親自將她撫養長大。

可革命的嚴峻形勢告訴他,這個孩子他們夫妻倆無法放在身邊,一是擔心被敵人發現,二是他們忙於革命,無暇顧及這個孩子。

於是毛主席決定將孩子暫時寄養在當地的老鄉家裏,讓她和老鄉的孩子一般過著普通的生活。

李敏在老鄉家裏待了好幾年,她一直以為自己和家裏的姐妹沒有區別,直到主席派人將她接到身邊時,她才得知自己的身世。

不過大家也發現了不對勁,毛主席明明姓毛,他的兒子取名都是「毛岸英」、「毛岸青」之類的,怎麽到了兩個女兒這裏都姓「李」。

關鍵的是,這兩個女兒的母親一個姓「賀」,一個姓「江」,怎麽也扯不到「李」姓上。

其實兩個女兒姓氏的來源,還要從毛主席的一段往事講起。

抗日戰爭結束後,本應是國共兩黨的和平談判,然而蔣介石不顧契約,執意撕毀兩黨的合作,發動了內戰。

為了重創中國共產黨,蔣介石派胡宗南率領十幾萬大軍進軍延安,延安當時可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根據地中心,更是無數愛國青年心中的「革命聖地」,蔣介石此舉無疑是在打擊革命的信心。

彼時的延安兵力不足,大家評估的情況後認為沒有必要和胡宗南起正面沖突,戰爭前夕還是要以保存實力為主,而且當時中國共產黨作戰的重點不是延安,而是東北地區。

為了給東北和華東地區的兩支野戰軍足夠的發展時機,毛主席決定以身犯險,拖住胡宗南的幾十萬大軍,避免大局北上。

毛主席將自己當做「誘餌」,溜著胡宗南的大軍,當然轉戰陜北的戰略還是存在著不少的危險,國民黨勢力強勁,他們會在各個關卡大力追捕毛主席。

為了在轉移過程中躲避國民黨的追捕,防止意外發生,毛主席決定在轉移過程中使用化名「李德勝」,寓意著人民們群眾在這場戰爭中理應取得勝利。

周總理化名「王必成」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意味著中國革命必然取得成功。

毛主席的策略成功拖住了胡宗南的大軍,為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一步一步取得勝利打下來堅實的基礎,每每想到這段經歷,毛主席總是感慨不已,於是他決定讓兩個女兒姓「李」,希望後人能夠記住這一段不平凡的經歷。

關於「李敏、李訥」名字的由來,則是來源於【論語】中的一句「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希望兩位女兒能夠敢於行動,做個「行動派」,腳踏實地為革命,為國家做貢獻。

可見主席對兩位女兒都給予了厚望,兩人長大後確實如毛主席期望的那般優秀。

再說回姐妹倆的成長經歷,雖然李敏小時候就被接到毛主席身邊,然而她並沒有享受幾天父母的陪伴的日子,後來賀子珍去蘇聯治療,毛主席擔心她一個人在異國他鄉難熬,又擔心她太過思念孩子病情得不到好轉,幹脆將李敏送去蘇聯陪著賀子珍。

李敏和母親在蘇聯度過一段幸福的日子,然而彼時蘇聯的局勢也不太好,導致母女二人的生活一度陷入重壓,賀子珍的病情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因為精神壓力過大住進了精神病院。

還好中國共產黨從未忘記他們,終於在中國共產黨人士的不斷斡旋下,將她們母女倆成功接了回來,可惜回來後李敏發現一切都發生了變化,父母之間早已物是人非,主席有了新的妻子,他們還生下了一個女兒,就是李訥。

李訥的困境

毛主席的小女兒李訥,與李敏不同,她的童年更為幸運,她是在毛主席的陪伴下長大的。

李訥出生時,延安的革命根據地已經趨於穩定,紅軍也不需要大規模的長征遷移,李訥便可以和那個階段出生的其他革命子女一般,在延安長大。

毛主席作為一名父親,在革命之余喜歡帶著孩子閱讀名著,也會親自給李訥講解文學知識,在毛主席的熏陶下,李訥從小對中國古典文學和俄國文學非常感興趣。

新中國成立後,李敏和李訥兩姐妹也擁有了穩定的環境,兩人能夠一起在北京讀書。雖然李敏和李訥之間相差好幾歲,但考慮到李敏之前一直待在蘇聯,對中國的教育體系不熟悉,因此在學校裏她只比李訥高一屆。

高考時,李訥更是以優秀的成績進入北京大學歷史專業學習,雖然李訥的父親是主席,但主席對孩子們的吃穿住行一向管理的非常嚴格,不允許他們高於普通百姓。

對此李訥從來不吵不鬧,她理解父親,也贊同父親的思想。國家困難的那幾年,身在學校的李訥飯都吃不飽,但主席堅決不允許「搞特殊」,老百姓的孩子還在學校裏苦苦撐著,他也要求李訥和其他孩子一樣。

還是毛主席的警衛員李銀橋看不下去了,偷偷給李訥送了點餅乾。相比於毛主席的其他子女,李訥是幸運的,至少她在父親母親身邊長大,擁有一個完整的童年。

大學畢業的李訥需要考慮自己的工作,以她的身份,只要她願意,不少人都願意給她安排工作,不過李訥從小受到主席的影響,在學校裏從不談及自己的家世,平時更是低調行事。

畢業前李訥特地問起了父親的意見,她喜歡並且在文學方面較為擅長,畢業後進入【解放軍日報】工作也是順理成章,無論是個人能力還是學歷都能達到要求,不過在任職前,毛主席還是特地囑咐李訥,不要搞特殊化,即便在報社工作,也得從基層做起,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幹起。

於是李訥便化名「肖力」,來到了報社工作。她從一名普通的小編輯,憑借著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終於做到了總編輯的職務。

在李訥成長的同時,她的婚姻狀況也屢次被人提及,在父母身邊時,母親江青就想著為她尋覓一位優秀的丈夫,但李訥對母親的安排並不感興趣。

時間就這麽一天一天過去了,眼看李訥已經來到30歲左右,1970年時,李訥響應國家號召,與一大批同誌被下放到江西的五七幹校進行勞動。

當時和李訥一起去的還有堂姐和堂姐夫,這裏的日子自然比不得北京,每天的勞作讓人身心俱疲,但李訥依舊咬著牙和大家一起,保持著一貫樸素的風格。

在這裏李訥結識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老徐,老徐和李訥之間可謂是天差地別,老徐只有初中學歷,家境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而且兩人相識時,老徐只是幹校招待所裏的一名普通服務員。

雖然老徐出身普通,但為人幽默風趣,有他在的場合總能把大家逗得歡聲笑語,緩解場面上的緊張,而且為人忠厚老實,做事認真細致,李訥漸漸對她動了心。

兩人相愛以後,李訥便將這裏發情況寫信告訴了父母,並言明自己想和老徐結婚,沒想到她沒等來父母的祝福,反而接到了母親反對的來信。

李訥和老徐之間存在著難以跨越的鴻溝,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不相配的,因此母親堅決不同意這門親事。母親性格一向霸道強勢,李訥根本無法說服母親,於是她只好向父親求助。

說起李訥的婚事,在江青費盡心思給女兒介紹青年才俊的時候,主席就說過,不要把目光局限在高幹子弟,農民、工人的孩子也是不錯的。

因為父親的這番話,李訥對於和老徐在一起並不介意,認為兩人只要心意相通就行了,其他的可以不在乎。

收到李訥來信的主席雖然有些驚訝,但他想當地幹部咨詢後,得知這位徐同誌是一個誠實、勤快且有擔當的年輕人,相比兩人婚後能過得幸福,於是主席決定尊重女兒的決定,並給她寄去了一筆稿費,當做對兩人結婚的賀禮。

然而李訥的婚姻並沒有那麽順利。

姐妹倆的故事

李訥愛上普通服務員,卻遭到母親江青的強烈反對。

其實李訥能夠嫁給老徐,除了毛主席的支持外,姐姐李敏也曾經不斷鼓勵她。

自從遭到母親的強烈反對後,李訥也有過一瞬間的迷茫,她從小就是乖巧聽話的孩子,很少和母親作對,她不希望母親因為這件事生氣。

就在她迷茫的時候,是姐姐李敏主動找到了她,和她談心,問起她和老徐之間的感情,看著李訥是真心喜歡,李敏便鼓勵她婚姻是自己一輩子的事情,與他人無關。

在父親和姐姐的共同鼓勵下,李訥決定勇敢一回,和老徐結婚。

不過那時候她把婚姻想得太簡單了,結婚後兩人之間出現了不少矛盾,導致感情破裂。

李訥在婚姻中過得痛苦,在她糾結要不要繼續走下去的時候,姐姐李敏卻告訴她,婚姻的失敗並不是她的問題,既然兩個人不合適,那就一別兩寬,放過彼此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主席得知訊息後,也感嘆這段婚姻有些倉促,未能深思。在家人的鼓勵下,李訥選擇了離婚,帶著兒子回到北京生活,那段時間的生活雖然艱苦,好在她能經常見到自己的的親人。

其實上世紀70年代後毛主席的生活就大不如前,又要忙於各種國家事務,離婚後李訥與毛主席見面的機會並不多,反而和姐姐李敏感情深厚。

李敏從蘇聯回國後,就跟著李訥一起生活,恰好她們在同一所學校就讀,於是兩人一起上學、放學,平時父母工作忙碌也是姐妹二人相互陪伴。

晚年李訥接受采訪時,更是直言她和姐姐關系非常好,尤其在她人生的「至暗時刻」裏,很多時候都是姐姐出手幫助她,若是沒有姐姐,她都不知道該怎樣度過。

對於李訥來說,她人生的至暗時刻除了婚姻的失敗以外,另一件恐怕就是母親出事。

四人幫被粉碎以後,江青被捕入獄,作為江青唯一的孩子,李訥自然受到了波及,甚至失去了工作,只能待在家中悶悶不樂,還要面對外界的指責。

那時候不少人都不敢靠近李訥,擔心受到牽連,但李敏主動出現,鼓勵她不要放棄活下去的希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李訥失去工作後自然也沒了薪資,還要撫養兒子的她生活陷入了困頓,這個關頭又是李敏出面,偷偷將自己的生活費拿出一部份給李訥。

直到幾年後,終於水落石出,李訥也恢復了工作,她的生活才慢慢走回正軌。

這些事情姐妹二人很少向外界提起,姐妹倆之間的感情不是外界三言兩語就能否定的。

不過在得知外部傳播的流言蜚語後,李訥決定將真相公布出來,希望外界不要對兩人有誤會,她更是直言自己著一生,多虧有了姐姐。

即便在毛主席去世多年以後,姐妹倆依舊經常一起出席活動,還時不時聚在一起。尤其在毛主席誕辰等重要慶祝活動上,總能看到毛主席的後人們一起出席活動,向世人展示主席後代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