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平津戰役中的指揮藝術,雄才大略體現得淋漓盡致

2023-12-30歷史

前幾天,是主席誕辰130周年的紀念日。毛主席豐功偉績,軍事指揮上的雄才大略尤其為人所稱道。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毛主席的軍事指揮藝術已經是爐火純青,在三大戰役尤其是平津戰役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平津戰役發起前,華北地區的態勢非常復雜。傅作義集團和蔣介石集團在華北地區集結了50多萬軍隊。而解放軍華北野戰軍的總兵力不及國民黨軍,這一仗要達到什麽目的,該怎麽打,這是主席首先考慮的問題。

首先是要把傅作義集團盡量殲滅在華北,不能讓他們西逃或者南撤。遼沈戰役結束後,據守張家口、北平、天津、唐山一線的國民黨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50多萬人,面臨東北、華北解放軍的聯合打擊,已成驚弓之鳥。

是撤是守,蔣介石、傅作義各有打算。雖然他們的主張不同,但都對自己的力量估計過高,而對我軍的力量估計不足。因此傅作義集團采取了暫時固守平津,確保海口,以觀戰局變化的方針。

但如果等到東北野戰軍入關,傅蔣二人眼看沒有獲勝的希望,必然會下定決心各自逃命。一旦蔣系部隊南撤,傅系部隊亦必將西逃,解放軍雖可不戰而得平、津等大城市,但國民黨軍加強了長江防線,將不利爾後的渡江作戰。因此,要盡量把傅作義集團留在平津一帶,就地殲滅。

第二,解放戰爭當時已經可以看到了徹底打敗蔣家王朝奪取全國勝利的曙光,建立新中國的具體措施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早在1948年9月,毛主席就對徐向前表示,考慮定都北平。而北平是五朝古都,是馳名世界的文化古城,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象征,城內遍布文化古跡、精美建築、園林宮殿和亭台樓閣,為使北平這個文化古都免遭戰火的破壞,使200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免遭損失,最好爭取和平解放北平。

因此,中央軍委和毛主席對戰役的實施提出了具體意見:諸敵已成驚弓之鳥,切不可過分估計敵人的戰鬥力。我們的真正目的不是首先包圍北平,而是首先包圍天津、塘沽、蘆台、唐山諸點。

基本原則是圍而不打,有些則是隔而不圍,以待整個部署完成後,按照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次序,從容殲滅各點之敵。這一作戰方針針對性極強,既讓傅作義是戰是逃決心難定,也為爾後謀求和平解放北平創造條件。

根據毛主席的指示,華北軍區部隊以防止新保安、張家口之敵向東、向西突圍為重點,構築多道阻擊陣地,待命攻擊;東北野戰軍主力克服疲勞、寒冷等困難,向北平、天津、唐山、塘沽等地急進。

傅作義發現人民解放軍驟然逼近平、津,已陷入欲逃不能、欲守亦難的困境,於是匆忙向北平、天津、塘沽收縮兵力,實行分區防禦。

12月22日,解放軍對新保安發起總攻,用不到一天的時間全殲傅系35軍,成為平津戰役的首戰,切斷了敵人西逃的路線。傅作義最有把握的就是天津。作為大城市,天津的高樓林立,又有海河作為天險,易守難攻。

1949年1月14日,解放軍對天津發起攻擊,僅僅29個小時就攻克了這座華北第二大城市,徹底斷絕敵從海上南逃的可能。這樣一來,傅作義集團就成了孤軍困守孤城,北平胡平解放的軍事和政治條件都充分具備了。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是毛主席關於戰略決戰思想的偉大實踐,尤其是平津戰役,充分體現了主席高超的指揮藝術。在主席的精心組織下,各個戰略區部隊配合得天衣無縫;隔而不圍,圍而不打,先打兩頭,後取中間;心理戰、輿論戰貫穿始終;城市攻堅與隱蔽戰線輪番上陣。真正實作了把勝利擴充套件到最大最大,把損失減少到最小最小。主席的軍事謀略和戰爭指導藝術,在平津戰役中得到了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