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歷史上的阿克納橋

2024-01-24歷史

1901年的阿克納橋

從1913年的地圖上看,阿克納橋(Arkona brücke)位於今東平路與四川路路口的西北。相對於已成為著名觀光景點的前海棧橋,以及早已不復存在的衙門橋(今萊西路遊艇碼頭),這座位於後海的棧橋已經徹底地淡出了城市的記憶。

阿克納橋的具體建造時間,似乎已無從考證。但從1899年的地圖上已經可以看到這座簡易的小橋。由於南面緊挨廣武前營(德國人稱高地營,今第五人民醫院),其的最初功能大概與衙門橋相似,即停靠小型船舶,便於人員上下,以及小宗貨物的卸運。

1913年地圖上的阿克納橋。橋體的西側是Prinnass-Riff的暗礁。橋頭和西側的岸邊還各有兩盞提醒船只註意避讓的綠燈。

由於阿克納橋的圖片難以尋覓,能找到的僅有一張,且原址所在地也早已被填埋於地下,對於橋的細節我們只能透過早期的地圖來進行探究。根據史料和1913年1:25000的地圖,阿克納橋由德國施密特公司設計建造,其長度應在100公尺左右,材質應是與衙門橋相同的鋼木結構,在橋體的西側還一塊德國人稱之為:Prinnass-Riff的暗礁。因此,橋頭和西側的岸邊還各有兩盞提醒船只註意避讓的綠燈。這塊暗礁的存在也授權以在天氣惡劣時,為橋抵消部份風浪的影響。

1907年手繪青島全圖中的阿克納橋

阿克納被正式命名應是在德國占領之後,與其同時被冠以這個名字的,還有前海的阿克納島(今小青島)和膠州灣西岸的阿克納海(今唐島灣)。1905年,德國總督府在高地營設立了用於收治、隔離傳染病人的檢疫所,阿克納橋成為了一個專用碼頭,當局一旦在大港、小港發現患有傳染病的旅客或船員,可立即轉小船,透過海路送入檢疫所隔離治療,從而有效的防止病毒在陸路進行傳播。

1914年11月,日本占領青島。阿克納橋變成了「有粉橋」。這個僅從字義進行理解,多少有些古怪的日本橋名,似乎僅僅是個在地圖上出現的稱謂。我們從現有的資料中沒有找到任何與之有關的資訊。令人困惑的是,這座棧橋在這之後突然消失了!沒有任何記載提到其為何不復存在了。或許這座以木為主的棧橋,在經過十余年的使用後,因腐朽不堪修復而被拆除,或者在一場強勁的風暴中被摧毀……

建於1934-1935年的後海棧橋

1934年6月至1935年7月,為便於各國海軍船只靠泊,青島港務局投資2.5萬元,在阿克納橋址東側約一華裏處,建造了一座長183.5公尺,寬2.5公尺的鋼筋混凝土棧橋。這座後來被搬上過大銀幕的棧橋,因其地理位置和美軍駐紮而被附近百姓俗稱為「後海棧橋」或「美國棧橋」。上世紀八十年代,該橋的剩余部份因建造輪渡碼頭而被徹底拆除。

本文作者:青島文史學者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