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雖遠必誅很解氣,但你知道嗎:10萬大軍需要多少後勤支撐?

2024-07-26歷史

在提及中國古代的遠征史時漢代對於漠北匈奴的遠征總是無法繞開的話題,其中以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最為人所熟知,這一戰不僅重創了草原上的天驕而且還留下了封狼居胥的美談。而在漠北之戰猶如電擊雷震的十萬騎兵背後則圍繞著數量更為龐大的輜重部隊。

大將軍衛青(網路資料圖)

有關漠北之戰輜重部隊的情況在原始史料的記載不多,這裏逐一列舉:

春,上令大將軍青、票騎將軍去病各五萬騎,步兵轉者踵軍數十萬,而敢力戰深入之士皆屬去病。——【漢書·衛青霍去病傳】

去病騎兵車重與大將軍軍等,而亡裨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

大將軍衛青將四將軍出定襄,將軍去病出代,各將五萬騎。步兵踵軍後數十萬人。——【漢書·武帝紀】

這裏可以看到十萬騎兵部隊的背後是存在著數十萬的輜重人員的,並且他們的任務是「踵軍後」也就是字面上跟隨著大軍騎兵部隊的後方提供物資。

但是可能因為他們並非戰鬥人員,現存史料並沒有記錄他們的具體數量,所以這裏筆者就透過其他資料推測一下這些輜重人員的數量,以便可以更完善的復盤漠北之戰。

作為運輸部隊,在現代戰爭中主要運輸物資是彈藥、石油與重型裝備。而古代戰爭就相對比較簡單,軍隊運輸的主要物資必然是糧食。所以這裏筆者先對漠北之戰漢軍騎兵部隊所需糧食進行一個推測。

史書中騎兵的數量是很具體的10萬人,按照居延漢簡的記載漢軍邊境戍卒的口糧標準為3.33小石。

在考慮到作為運輸方便統計的情況下漢代多采取大石單位,這裏的3.33石也應該換成大石,根據漢簡原文「出糜小石三石為大石一石八鬥以食卒」這條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來大小石的換算比例為10:6,3.33小石就是2大石。

這裏先假設騎士們的每個月口糧標準和戍卒們基本等同,那麽10萬名騎士他們每個月所需的口糧為20萬石左右。

除此之外漢軍騎兵部隊中還有大量的馬匹需要消耗糧食,這裏史料中均有提及:

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後入塞者不滿三萬匹。——【漢書·衛青霍去病傳】

乃粟馬發十萬騎,私從馬凡十四萬匹,糧重不與焉。——【史記·匈奴列傳】

這裏可以得知漢軍馬匹數量為14萬匹馬,那麽一匹馬又消耗多少糧食呢?西漢時另一名將趙充國平西羌時有過論述:

軍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歲,罷騎兵以省大費。——【漢書·趙充國傳】

也就是說軍馬一個月的糧食消耗是騎兵的一年消耗量,即12倍於騎兵。即一匹馬如果純粹吃糧食的話每個月消耗24大石糧食。那麽14萬匹軍馬所需糧食則為14×24=336萬石,將這336萬石的馬匹糧食與漢軍騎士所需糧食相加可知漢軍的騎兵部隊至少需要336+20=356萬石糧食。

後世還原的諸葛亮木牛流馬模型

但是無論是漢代還是後世的各個朝代,乃至於現代養馬業都不會只給戰馬吃糧食,而是混合著草料進行供應。作為在蒙古高原行軍的漢軍部隊來說是可以透過讓戰馬在草原吃草減少掉相當多的糧食消耗,根據漢簡反應的資訊來看在漢代馬匹月消耗糧食在3到6石,由於漠北之戰屬於超高強度的行軍,所以必須保證戰馬的肥壯,所以筆者這裏選取月食6石糧食作為戰馬的口糧標準。那麽14萬匹軍馬一個月所需糧食大概在84萬石左右。

這雷根據上面考證10萬騎士與14萬匹軍馬總計消耗糧食104萬石左右。

而又根據上面「車重與大將軍軍等」的記載來看,漢軍的輜重必然是配套了車輛進行運輸,否則靠人力拉運104萬石的物資那只能驚呼一聲大漢超人了。

那麽萬石需要多少車輛呢?這裏筆者是知道漢簡中提及的大車每車載重25石的,但是根據王子今先生【諸葛亮「流馬」「方囊」考議】一文的考據在漢代存在著載重量遠超25石的大型車輛。

因此我們就需要考證一下在漠北之戰中是否可能存在的大車載重量的情況。

這裏筆者選擇參考東漢燕然山銘的記載:

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於、東胡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三萬。元戎輕武,長轂四分,雲輜蔽路,萬有三千余乘。——【封燕然山銘】

這裏3萬騎兵配備了1.3萬輛大車按照上面的計算方法,一名騎兵連人帶馬每個月消耗8石糧食,那麽3萬東漢騎兵則需要至少連人帶馬24萬石糧食。那麽即便是不考慮其他武器與鹽、輔食的情況下,1.3萬輛車平均每車載重約18石上下。

考慮到孤證不立,這再參考一下東漢時期段颎平羌時的配備情況:

今若以騎五千,步萬人,車三千兩,三冬二夏,足以破定,無慮用費為錢五十四億。

5000騎兵,一個騎兵連人帶馬一個月需要8石糧食,一個月總計需要4萬石,10000步兵,一個月需要2萬石,4+2=6萬石。而段颎請求3000輛車,那麽平均每車載重大概是20石左右。

由於上面兩個案例都沒有考慮到軍隊作戰所需要的其他物資如鹽、肉類、蔬菜等副食品還有武器等情況,所以應該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上浮,那麽漢簡裏大車25石的載重量就非常的合適,也就不用采取遠超過這個數位的超大車的情況了。

這裏多說一嘴,很多人會覺得王子今先生上面動輒載重三四十石會有些誇張,但是筆者有一位朋友再翻閱資料的時候找到了北朝時的載重情況:

又有刁雍「奉詔高平、安定、統萬及臣所守四鎮,出車五千乘,運屯谷五十萬斛付沃野鎮以供軍糧。——【北史·刁雍傳】

按照這份記載每車載重約100斛(石),這也說明在特殊情況下確實是會采用某種超大型的車輛,這裏筆者讓我可能是類似於宋明時期畫作上的那種四輪車,由於與本文內容並不相符,所以暫且按下不表。

而根據【中國養馬史】給出的資料來看,蒙古馬的運力很強,可以拉載500-1000㎏的貨物日行30-40㎞。25石按照漢代的情況換算下來大概是500㎏,運輸物資的馬匹是可以拉得動的。

既然此時糧食總量還有單車載力已經清晰,那麽我們很輕松就能得到漠北之戰時漢軍運糧時所需要的車輛總數。也就是104÷25=4.16也就是大概4.16萬輛車。按照一輛車配備一名車夫駕車,一名民夫主要裝卸,還有一名民夫負責人力拉運及餵馬等雜役工作,那麽4.16萬輛車所需配備大概12.5萬名輜重人員。

但是真的就只有這樣嗎?要知道漢軍士馬還需要進食鹽、蔬菜、肉類,由於史料缺乏副食品的詳細供給情況這裏筆者不做探討,但是鹽毫無疑問是漢軍騎兵與民夫們必須食用的,這裏不能忽略。

按照趙充國所說在一支萬人部隊的情況下需要用「鹽三百八斛」若以此推算,則每月人均用鹽亦為三升左右。」也就是0.03石。按照上面的情況10萬騎兵與12.5萬民夫共約22.5萬人,那麽一個月需要消耗22.5×0.03=0.6750萬石的鹽。又需要車270輛,民夫810人。

而馬匹每個月也是需要吃鹽的,這裏我沒有查到漢代給軍民供給的鹽分具體數位,根據互聯網上查閱的情況來看,根據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建議在炎熱環境下或大量出汗條件下可以提高到每日4-6盎司(113-170g),考慮到漢軍的遠征對於馬匹也是極大的挑戰,所以這裏采取馬匹每天吃0.17㎏的鹽。一個月需要大約5.1㎏。14萬匹馬一個月就需要消耗大概71.4萬㎏的鹽,而根據單車載重500㎏來看,需要車1428輛,4284名民夫。

(圖片來自網路)

接下來還要需要考慮漢軍裝備的武器情況,這裏主要是箭矢與甲胄。這裏假定漢軍十萬騎兵中披甲的突騎與不披甲的騎射手是一半一半的比例。在常彧【李陵浚稽山之戰與漢代戰術後勤】一文來看漢軍遠征需要攜帶100支箭矢也就是2個基數的箭矢儲備,以及根據漢長安武庫出土的殘余箭鏃推算漢代箭鏃均重17克。而按照箭鏃往往占箭矢總重量的三分之一來推算,在漢代一支箭矢重量在56克上下。

那麽5萬人的騎兵部隊需要配備至少500萬支箭矢,總重28萬㎏,需要大車560輛,民夫1680人。

其與5萬披甲騎兵,因為需要長期行軍,在古代戰爭中為了保障騎兵與馬匹的體力處於充沛的狀態,往往大部份騎兵是不披甲行軍的。而僅僅保留部份人著甲行軍,其與人員是把甲胄存放在輜重車輛上。這裏衛青漠北之戰似乎也可以給予我們一點點提示:

而適直青軍出塞千余裏,見單於兵陳而待,於是青令武剛車自環為營,而縱五千騎往當匈奴,匈奴亦縱萬騎。——【漢書·衛青傳】

在漢軍深入漠北師老兵疲並遭遇匈奴單於主力的時候,衛青選擇利用大車構建臨時營地,主力在大車營地修正,僅僅派出五千騎兵作為先鋒與單於部隊廝殺。這裏的五千漢軍騎士可能就是在行軍過程中保持披甲的部隊,所以他們可以快速投入戰鬥。

而這些披甲行軍的騎兵的比例,筆者估計約為衛青部的八分之一。因為此時衛青部並不是五萬騎兵滿員,究其原因則為前將軍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的失道。這裏筆者認為衛青部大概還有4萬人的部隊面對單於主力。那麽5000先鋒披甲騎兵大概就是衛青部此時兵力的八分之一。

那麽5萬騎兵中應當有43750人把甲胄存放在輜重車上,根據內蒙古二十家子出土的西漢鐵甲來看,西漢時一身鐵甲大概重約11㎏上下。

那麽43750套甲胄應該總重481250㎏,需要963輛大車,2888名民夫。

如此來看除卻漢軍糧食的運輸人員,這些閑雜物資又需要810+4284+1680+2888=9662名民夫。也就是僅僅運輸供軍隊所需要物資的民夫就約為125000+9662=134662人,大概13.5萬民夫。他們又需要消耗糧食27萬石,配套1.08萬輛大車,額外增添至少32400名民夫。以此類推這些民夫又需要消耗6.48萬石糧食,2592輛大車,又需要配置7776名民夫。

作為一個簡單的考證,筆者認為可以到這裏了,再算下去就有點兒俄羅斯套娃的意思了。那麽根據上面的考證和計算,在基本滿足漠北之戰的物資消耗情況下,至少需要134662+32400+7776=174838,也就是大概17.5萬人,作為浮動可以適當上浮至18萬人的民夫情況。

當然,這僅僅是理論上的一次性派出輜重隊的情況,如果漢軍采取分段式運輸,可能人員不會高出18萬的數位太多,甚至可能會低於這個數位,但是使用人次上就可能會高出18萬不少。由於不確定漢軍采取哪種運輸方式,所以這裏就只能作為發散式的想法淺嘗輒止。

但是如此說來18萬人左右的數位與「數十萬人」的記載存在較大的差距,這應該作何解釋呢?這裏筆者認為應該跟糧食補給周期有關系。上面筆者的糧食計算都是以一個月為周期,引入一個現代軍事學上的概念叫做「基數」。但是漠北之戰從史料上來看並不是像東漢燕然山之戰那樣一個來月就解決的戰役。首先關於漠北之戰的開戰時間現有的資料筆者所能查詢到的均為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集體上哪一個月沒有明說。

而結束的時間同樣也沒說。不過從【漢書·功臣表】中可以有一定的線索。

從【功臣表】中可以看到路博德等幾人因漠北之戰軍功而封侯的將領都是在當年的六月丁卯日獲封。以此可以作為漢軍漠北之戰結束戰鬥的下限。而結束的時間上限則需要參考一下其他的將領,這裏筆者選取貳師將軍李廣利。

【前漢紀】記載「四年春正月。貳師將軍李廣利斬大宛王首。」也就是當年的正月還軍,而同樣根據【功臣表】記載「太初四年四月丁巳封,十一年,延和三年,擊匈奴兵敗,降。」也就是四月份受封,中間間隔三個月。這裏姑且認為這三個月是漢朝中央清點戰績核校首級、俘虜分配軍功而消耗的時間。那麽理論上漠北之戰作為就戰績而言比大宛之戰更大的戰役,同樣也應該消耗三個月左右,所以從這裏來看似乎漢軍應該是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三月份結束戰鬥返回漢朝邊境。

至於開始的時間最早可能是當年的春正月,理論上從出師到班師大概有三個月。但是根據新莽時嚴尤的上疏所提及「前世伐胡,不過百日」,也就是大概三個月左右的記載來看,三個月已經是在漢朝國力的補給極限。並且不是所有戰役都有漠北之戰規模那麽巨大,所以筆者認為三個月的作戰時長和補給周期在這裏是不太合適的。

此時就需要參考一下漢軍的行軍總裏程,先看衛青部,在【漢書】中提及衛青部的行軍距離有兩處分別是:「而適直青軍出塞千余裏」「漢軍因發輕騎夜追之,青因隨其後。匈奴兵亦散走。會明,行二百余裏」,兩者相加至少1200漢裏,多出來100漢裏的浮動並不過分,取1300漢裏約合540㎞,往返總裏程1080㎞。

再來看霍去病部,史書裏對他的行軍裏程【漢書】記載的很清晰:「出代、右北平二千余裏,直左方兵」,同樣浮動100漢裏,也就是單程2100漢裏,往返4200漢裏,約合1740㎞。

雖然漢代有「兵輕行五十裏,重行三十裏」的說法,但是這是來自於陳湯評價以步兵為主的部隊的行軍情況,作為騎兵部隊速度顯然是不能采用的。這雷根據【戰術作業之參考:套用數位表】來參考,近代20世紀的騎兵大部隊能做到日行軍40-60㎞以上,由於時代的差異與漠北環境的惡劣,筆者認為應該將漢軍騎兵部隊的單日行軍速度選擇在35㎞為宜。以此來看,衛青部行軍所需要約31天,霍去病部因為路途更加遙遠,需要的時間更長需要大概50天,也就是說補給周期最長大概需要兩個月的時間。

那麽漢軍的運糧民夫是不是應該直接翻倍變成25萬人呢?筆者認為返程的民夫人數應該適當減少,因為漢軍在作戰和行軍過程中非戰鬥與戰鬥減員兩萬人左右,還有更多數量的馬匹減員(回到邊境是減員11萬以上),這些人畜的減員也減少了物資消耗和民夫配套情況,所以筆者認為回程運糧民夫應該適當減少,保守一些大概10萬人左右為宜。

加上回程的民夫數量,漢軍民夫總計數量可能會達到大約28萬,勉強能吻合數十萬的數位。

這裏再簡要的談談為什麽史料中能統計軍馬的數量,而對於民夫的數量就含糊其辭。對此筆者認為史料中出現這種含糊不清的記載應該是因為民夫群體作為國家各地派來的力役人員,他們的資料是由各郡縣掌握,在邊境的軍吏們是無法像核查軍馬那樣統計他們的情況,畢竟他們是人並且是被組織好之後前往邊境的人。所以對於他們的統計工作就顯得極為粗糙。

當然其實關於「數十萬」這種記載還有一種可以使民夫數量上浮的可能性,就是在漢軍需要至少數萬輛左右的大車情況下,拉車的牲畜仍然會消耗掉不少物資,同樣的也會配備相應的人員,只不過史書裏沒有提及這些牲畜的種類究竟是馬還是牛,甚至駱駝騾子都是有可能的,更有可能是以上四種皆有之,所以無法計算它們的消耗情況,這裏只能說在數萬頭牲口拉車的情況下一定會增添更多的民夫,只不過這個數位也已經不可考了,因此這裏咱不深究。

寫在本文的最後,還是需要對這至少28萬名民夫表示敬意,在衛霍十萬騎兵雷擊漠野的情況下,是他們用自己的汗水與辛勞構建出了完整的運輸線,他們同樣也是封狼居胥的締造者!

了解這些冷知識,大家更能夠體會陳毅元帥的那句話:「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本文作者:清簫幽韻,「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