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什麽樣的上司會把下屬用廢了?歷數被老蔣用廢的3個國軍高級將領

2024-07-20歷史

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講的是領導的重要性。

俗話又說,「一帥無能,累死三軍」,講的是倘若上司無能,下屬的能耐再大也枉然。

蔣介石就是這樣無能的上司,他不僅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還活生生用廢了諸多能征善戰的下屬。

本文就說說被蔣介石用廢了的3位下屬:杜聿明、孫立人和薛嶽。

一帥無能,累死三軍。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就擔任了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成為了能與杜魯門、丘吉爾等人平起平坐的世界級大佬。

抗戰勝利之後,老蔣的個人威望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當時,中國近八成國土和九成以上的財政收入都掌控在他的手中。

在美國人的幫助下,國民黨軍隊鳥槍換炮,大量王牌部隊換裝了先進的美式裝備,國民黨?軍隊總兵力更是多達430萬。

可以這麽說,老蔣此時手握一手「好牌」,幾乎占盡了所有的優勢。

可是,老蔣卻仍然不知足,為了獨攬?江山?,他斷然拒絕建立聯合政府,主動挑起了內戰。

令老蔣始料未及的是,在三年時間裏,國民黨從「全面進攻」到「重點進攻」,再從「全面防禦」到「重點防禦」,老蔣一敗再敗,硬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最終被小米加步槍的解放軍趕到了台灣這座孤島上。

人們不禁要問,國民黨軍隊為什麽這麽不經打?那些國民黨將軍難道都是酒囊飯袋?

當然不是,國民黨軍中不乏精兵良將。

既是「救火隊長」又當老蔣的「背鍋俠」,被掏空、被榨幹之後,杜聿明最後淪為老蔣的「棄子」。

杜聿明,黃埔軍校第一期優等生,老蔣麾下大將之一。

1925年春,杜聿明領命討伐廣東軍閥陳炯明,並一戰成名。

此後,杜聿明先後參加北伐戰爭、長城抗戰、淞滬抗戰、淞滬?會戰?,杜聿明越戰越勇,建功無數。

1937年,國民黨組建了第一個陸軍裝甲兵團,杜聿明被委任為第一任團長;裝甲兵團擴編為第200師,杜聿明晉升為200師師長。

第200師擴編成第五軍的?時候?,杜聿明又當了國民黨唯一一個機械化軍的軍長。

抗戰時期,杜聿明率第5軍參加桂南會戰,在昆侖關戰役中重創了號稱「鋼軍」的日軍第五師團。

1942年初,杜聿明出任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官,又取得以少勝多、以劣制優的「同古大捷」。

1942年3月1日,蔣介石親自到緬甸臘戍,指揮遠征軍入緬作戰。

當時,杜聿明既要服從頂頭上司史迪威將軍的指揮,又得聽老蔣的使喚,杜聿明左右為難,非常尷尬。

杜聿明問老蔣,「如果史迪威與您的命令不一致,我如何是好?」

老蔣當即回答說:「你可以先向我匯報嘛。」

杜聿明自然明白老蔣的言外之意,於是全然不顧史迪威的感受,不折不扣地執行老蔣的指令。

當然,當美國方面指責老蔣越級插手遠征軍軍務的時候,老蔣卻將?一把火引到了杜聿明身上。

比如,杜聿明「兵敗野人山」釀下大禍之後,「穿越野人山」明明是老蔣的決定,老蔣卻讓杜聿明一個人背了「黑鍋」。

也就從那時開始,杜聿明時不時就會幫老蔣背一次「黑鍋」。

1945年8月,老蔣交給杜聿明一個任務-解除「雲南王」龍雲的職務。

為防止「滇軍」因此生變,老蔣指示杜聿明,如果龍雲拒不服從,那就武力解決問題。

杜聿明與龍雲是老朋友,平素私交不錯,杜聿明雖然覺得難以下手,但是,他最終還是聽從了蔣介石的命令。

杜聿明把龍雲趕出昆明之後沒多久,老蔣就把他召到了重慶。

杜聿明以為老蔣要給自己「論功行賞」,沒想到,老蔣早就給他準備好了一口「黑鍋」。

老蔣滿臉帶笑地對杜聿明說:「你幹脆利落解決了雲南的事情,對國家來說,你是有功勞的。」

「可是,這件事情得罪了不少‘老資格’,現在需要有一個人來承擔責任,這樣才能夠說得過去。」

這個人是誰?老蔣沒有明說,杜聿明卻心知肚明:老蔣又要自己為他背「黑鍋」了。

杜聿明知道,不管願意與否,這口「黑鍋」看來是背定了。

既然沒有退路,杜聿明幹脆把話說得更慷慨,杜聿明說:「只要對國家有利,只要委員長需要,我個人沒有什麽意見。」

幾天之後,老蔣果然撤了杜聿明的職,摘掉了杜聿明頭上的兩頂「烏紗帽」:昆明防守總司令,第五集團軍總司令。

回到重慶之後不久,老蔣再次重用了杜聿明,一紙命令把杜聿明送去了東北。

老蔣任命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在東北,杜聿明先後占領了錦州、山海關、四平、長春等城市,被東北民主聯軍視為「非常難對付的國民黨將領。」

由於連日征戰、疲勞過度,杜聿明病了,還病得不輕,不得不手術割除了左腎。

即使這樣,只要老蔣給他派活,杜聿明仍然會不顧病痛,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

所以,當老蔣把杜聿明調往徐州「剿總」的時候,杜聿明是坐著擔架到任的。

在徐州「剿總」,杜聿明的職務是「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官,可是,東北戰事吃緊的時候,老蔣又把他派到了東北。

當年9月12日,我東北野戰軍發起了遼沈戰役,並已完成了對錦州的包圍,為了挽救敗局,老蔣匆匆忙忙把杜聿明調回沈陽。

錦州、沈陽接連失守之後,正當杜聿明在葫蘆島指揮部隊撤退的時候,「淮海戰役」拉開了序幕。

因為白崇禧臨時變卦,拒不到任,老蔣只能臨時決定,讓劉峙擔任了徐州「剿總」司令。

但是,老蔣指定杜聿明這個副司令全權指揮作戰,老蔣對杜聿明的倚重和信任可見一斑。

由於總是在兩個戰場奔走,杜聿明因此被稱為老蔣的「救火隊長」-哪裏著火就往哪裏趕。

在華中戰場,杜聿明忠實執行老蔣的指令,一會兒解救黃百韜兵團,一會兒又去馳援黃維兵團。

杜聿明其實並不認同老蔣的打法,但是,杜聿明懾於老蔣的權威,又擔心一旦救不出黃百韜、黃維,老蔣勢必把責任歸罪於自己。

於是,杜聿明決定服從老蔣的命令,最後不但沒能救出黃百韜和黃維,自己也被解放軍圍困在了陳官莊,最終在安徽省蕭縣張莊寨鎮張老莊村被俘,當了解放軍的俘虜。

杜聿明後來曾經說,「我不過是棋盤上的一枚棋子,他才是掌握棋子命運的下棋人。」

1949年,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帶著家人去了台灣,為了養活年齡尚小的兒女,曹秀清不得不做些手工活,以此維持生計。

杜聿明的長女和長子當時都在美國讀書,因為家道中落,姐弟倆只能縮衣節食,艱難度日。

杜聿明的長子杜致仁在哈佛就讀,高昂的學費壓得他透不過氣來,無奈之下,曹秀清找到老蔣。

可是,老蔣雖然答應予以幫助,卻只給了1000美元的借款,而且還要求「分期借款」。

在多重壓力之下,杜致仁覺得人生一片灰暗,草率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杜致仁在台灣還有兩個弟弟,分別以開出租車、給保齡球鉆孔謀生。因為父親當了解放軍的俘虜,兄弟倆長期受到國民黨特務的監視。

杜家的窘境老蔣不可能一無所知,但是,老蔣就這樣冷漠地看著杜家在絕境中艱難求生,全然忘了杜聿明這個曾經為自己出生入死的部下。

不過,當杜聿明的長女杜致禮嫁給了楊振寧,楊振寧又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一心想要拉攏楊振寧的老蔣卻開始關心起杜家了。

然而,曹秀清此時已經看清了老蔣的兩副面孔,對於老蔣的「關懷」,曹秀清橫眉冷對,堅決不願與之為伍。

1963年,杜聿明和妻子時隔15年之後終於在北京團聚,曹秀清驚喜地發現,丈夫多年的老毛病治愈了。

杜聿明感慨又感激地告訴妻子:「是共產黨幫我治好了毛病,我這條命也是共產黨給的。」

曹秀清告訴丈夫:「老蔣對你恨之入骨,多次罵你是‘可恥的叛徒’」。

杜聿明則說:「我是背叛了他,卻沒有背叛真理。」

相比之下,杜聿明清楚地看到了兩黨對自己的態度:

共產黨不計前嫌,不僅治好了他身體上的頑疾,還讓他在精神上獲得了新生;

在老蔣手下,他既是「救火隊長」又是「背鍋俠」,被掏空、被榨幹之後,最後淪為了老蔣的「棄子」。

不得不說,老蔣的無情和冷漠徹底寒了杜聿明這個舊部下的心。

功高震主,「軍中學霸」孫立人慘遭雪藏。

遼沈戰役初期,杜聿明與一位國民黨高級將領在戰略問題上發生分歧,兩個人互不相讓,爭得不可開交。

最終,杜聿明得到了老蔣的支持,那位不給杜聿明留面子的高級將領則被老蔣調回了南京。

訊息傳到延安,軍委特意為此擺宴慶祝,毛主席笑稱:「杜聿明趕走了我們唯一的對手,解放全東北指日可待!」

這位受到毛主席重視的國民黨將領就是東北綏靖副司令官兼新編第一軍軍長、長春警備司令孫立人。

與大多數國民黨王牌部隊的高級將領不同,孫立人既不屬於「黃埔系」,也不是老蔣的江浙同鄉,孫立人之所以能夠身居高位,完全憑的是過人的才幹。

孫立人是安徽安慶人,國軍陸軍二級上將。他先後畢業於清華大學、美國普渡大學、美國維吉尼亞軍事學院,是軍中有名的「學霸」、「考霸」。

1928年6月,孫立人學成歸國,加入了宋子文的財政部稅警部隊。

在淞滬會戰中,孫立人全身被炸傷13處,奄奄一息,昏迷三晝夜。是宋子文派人把他救了出來,這才保住了性命。

孫立人傷愈歸隊後即率部參加了「武漢保衛戰」,並兩次立下戰功,從此便在軍界嶄露頭角。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之後,孫立人奉命重組稅警總團,並擔任了總團長。稅警總團改編為新編第38師時,孫立人擔任了新編第38師少將師長。

孫立人後來加入了中國遠征軍,並在第二次入緬作戰時升任為新一軍軍長。

孫立人最得意的戰績莫過於「仁安羌之戰」,當時,孫立人親率113團星夜趕往仁安羌,以不到1000人的兵力打敗了數倍於己的日軍,解救出被圍的7000個英軍和500個俘虜。

訊息一經傳出,頓時轟動全球,孫立人被很多歐美軍事家稱為「東方隆美爾」。

兩位被救的英軍將軍以私人名義向孫立人表達了感謝,之後,他們還代表英國女王向孫立人頒發了「英帝國司令」勛章。

1944年,美國總統羅斯福授予孫立人「國會銀星勛章」,艾森豪也對孫立人贊賞有加,緬北戰役結束之後,艾森豪還親自邀請孫立人赴歐洲考察。

孫立人名聲在外,尤其備受英國人和美國人的青睞,再加上孫立人鋒芒畢露,以及習以為常的「西洋」作派,這些都引起了老蔣的猜疑、妒忌乃至警惕。

這也造成了孫立人後半生的悲劇。

解放戰爭爆發後,老蔣對美國的依賴達到了巔峰時期,而美國人卻不看好老蔣及其親信,而且?一直在暗地裏物色老蔣的替代者,孫立人正是他們認為最理想的人選。

老蔣對美國人的打算心知肚明,礙於當時迫切需要美國的援助,老蔣不敢得罪美國人,因此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可是,一次偶然事件再次刺激了老蔣敏感的神經。

當孫立人的新一軍即將進攻四平的時候,孫立人卻脫離軍長崗位,興致勃勃地接受英國女王授勛去了。

對於老蔣來說,這是絕對不能接受的事情,孫立人的做法一則違背軍紀,二則背離「黃埔敬業精神」。

更不可接受的是,老蔣又一次看到了外國人對孫立人的欣賞態度。

因此,即便孫立人再能幹,就算孫立人是不可多得的良將,老蔣眼裏也容不了他了。

於是,借著孫立人與杜聿明鬧矛盾的機會,老蔣把正在積極備戰的孫立人調離了前線,沒過多久,又將他調去了台灣。

說是讓孫立人「整飭軍務」,實際上,因為孫立人「功高震主」,老蔣把孫立人「雪藏」了起來。

老蔣跑到台灣之後,為了茍安,老蔣希望與美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

美國人答應了老蔣的要求,卻提了一個交換條件:如果任命孫立人為「台灣防衛總司令」,這個「條約」馬上就可以簽訂。

美國人的做法讓老蔣怒火中燒,卻又無可奈何,為了簽訂「條約」,老蔣強忍怒火,答應了美國人的條件。

然而,老蔣的忍耐是有期限的,1955年,當美國人又一次力捧孫立人的時候,老蔣一手設計了所謂「孫立人兵變事件」,孫立人被革職、被軟禁。

被軟禁後的孫立人被安排在台中居住,因為沒有了薪俸,孫立人只能靠微薄的救濟金艱難度日。

據孫立人的兒子回憶道,每逢開學的時候,就是孫立人最犯愁的時候,因為他實在交不起學費。

為了湊齊學費,孫立人節衣縮食,甚至開荒種果樹,賣果子賺錢。

從1956年6月被逐出官邸,到1988年恢復自由,孫立人被軟禁了整整33年,孫立人也從一個殺伐果斷的將軍變成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

恢復自由兩年之後,這位?當年的抗日名將黯然離開了這個世界。

「只用奴才,不用人才」,薛嶽將軍死不瞑目。

說到國民黨軍中的名將、良將,不得不提薛嶽這個名字。

如何評價薛嶽,來自對手的評價也許是最貼切的。

作為長征路上「不離不棄」的老對手,毛主席對薛嶽的印象非常深刻,其中,毛主席最得意的「四渡赤水」就是被薛嶽逼出來的。

解放戰爭後期,聽聞老蔣派薛嶽鎮守海南島,毛主席曾經致電渡海的前線指揮官,毛主席提醒他們:「遇到薛伯陵,你們不可大意,務必持重。」

薛嶽字伯陵,廣東韶關人,11歲時,薛嶽謊報年齡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預備班。

1921年,孫中山先生籌建「大總統府警衛團」,警衛團團長的名氣不那麽大,他手下三個營長卻?的赫赫有名:

二營營長是葉挺,三營營長叫張發奎,一營營長就是薛嶽。

在孫中山先生麾下,薛嶽忠心耿耿、有勇有謀,東征陳炯明,北伐戰爭,薛嶽所部一馬當先、戰功赫赫。

薛嶽與老蔣的關系非常微妙,1928年,薛嶽隨張發奎加入了汪精衛的反蔣陣營,中原大戰的時候,薛嶽又配合馮玉祥、閻錫山對抗老蔣。

不過,幾次「反蔣、倒蔣」行動都宣告失敗了,薛嶽不得已投奔了「桂系」,不久便辭職回了老家。

沒想到,幾年之後,老蔣居然「不計前嫌」起用了薛嶽,1933年5月,老蔣委任薛嶽為第5軍軍長,並命令他率第5軍前往贛南參加「剿共」。

1934年,老蔣又給薛嶽一頂「北路軍第六路軍總指揮」的官帽,命令他進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

由於當時的蘇區領導人?執行了錯誤的戰略路線,薛嶽敏銳地抓住了紅軍在防禦上的漏洞,因而步步緊逼、接連?得手?,最後,紅軍被迫撤離蘇區,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兩萬五千裏長征。

在老蔣的直接部署下,薛嶽一路圍堵紅軍主力,一直從江西追到了雲貴川,成為紅軍長征中最主要的對手。

紅軍渡過赤水河時,薛嶽率部渡過烏江對紅軍發動側面襲擊,好在毛主席臨危不亂,機智靈活地率領中央紅軍四渡赤水,這才擺脫了險境。

紅軍渡過金沙江向大渡河挺進之時,薛嶽仍然窮追不舍,好在薛嶽的友軍不那麽給力,毛主席也比當年的石達開英明的多,因此,紅軍?「飛奪瀘定橋」,成功渡過了大渡河。

從紅軍長征開始,到最後突出重圍,薛嶽幾乎一直在後面死追猛趕,紅軍走了兩萬五千裏,薛嶽追了兩萬裏,以至於薛嶽的軍隊被戲稱為「長征後衛」。

毛澤東曾經風趣地說:「有勞伯陵兄一路遠送」,說的就是這段往事。

當然,不管薛嶽如何強悍又賣力,終究沒能實作殲滅紅軍的企圖。

但是,利用追趕紅軍的機會,薛嶽幫助老蔣成功染指西南各省,搶到了地盤,也擴充了實力,因此得到老蔣的嘉獎。

除此之外,薛嶽最出名的戰績當屬「長沙會戰」,經此一戰,薛嶽直接被封為「戰神」。

抗戰勝利後,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薛嶽在內戰中的表現非常差勁,老蔣讓他擔任「徐州綏署主任」,可是,不到半年時間,薛嶽屢戰屢敗,損兵折將,老蔣甚至懷疑他有「通共嫌疑」。

不久之後,老蔣罷免了薛嶽的職務,剝奪了薛嶽的軍權,一直到解放戰爭末期,迫於各方面的壓力,老蔣才重新起用薛嶽,讓他擔任了海南島防衛司令。

可是,此時的國民黨軍隊已經軍心渙散,大勢已去,所以,在解放軍面前,薛嶽精心部署的「伯陵防線」一觸即潰,薛嶽不得不跑去了台灣島。

在台灣,薛嶽的日子總的來說還不錯,至少不像孫立人那樣被冷落、被監禁。

這跟薛嶽「有自知之明」有很大的關系。

因為曾經反對過老蔣,為了避免「秋後算賬」,薛嶽在老蔣面前始終保持低調,把自己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

為了擺脫權利之爭、派系之爭,薛嶽甚至主動辭去了所有的職務。

此後,薛嶽搬到一個小縣城裏,每天就是吃飯、睡覺,看書、種田,偶爾也出去打打獵,過起了悠哉悠哉的逍遙日子。

正因為這樣,薛嶽躲過了一次又一次「風波」,安安穩穩地活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

薛嶽原本就想?這樣悄無聲息地度過余生,可是,從他年滿94歲那年開始,薛嶽還是被卷進了政治漩渦。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李登輝接替蔣經國「執政」之後,一系列明目張膽的「本土化」政策接連出台,這讓一向反對國家分裂的薛嶽極為不滿。

於是,年過九旬的薛嶽忍無可忍,憤而發聲,多次在公開場合反對李登輝。

當時,蔣氏父子已經作古,台灣島上「蔣家老臣」也已經為數不多,薛嶽之所以敢於挑戰李登輝,仰仗的就是自己的資歷。

結果,李登輝沒有給薛嶽留半點面子,不但斷發了薛嶽的養老金,還收回了「兩蔣時期」配給薛嶽的住房。

薛嶽只能自己掏錢租了一間小房子居住。由於年老體弱、入不敷出,薛嶽度日如年,甚至因為交不起房租而被起訴。

1998年5月8日,103歲的薛嶽在一間狹小的廉租房裏離開人世。

臨終前,薛嶽留下八字遺言:寧用奴才,不用人才!

所有在場的人都知道,薛嶽這是在發泄內心的不滿,這種不滿不吐不快,否則死不瞑目。

結語

自古以來,大到管理一個國家,小到經營一個企業,「選人、用人、管人」一直是管理者必須面對的難題,也是管理者必修的三門功課。

客觀地說,老蔣在這方面也是頗下工夫、煞費苦心的。

有人把老蔣「選人、用人、管人」的基本原則歸納為16個字:

跟我者用,親而不近,用人必疑,疏而不遠,以「專」制權。

老蔣當權幾十年,依靠的正是這一套「帝王之道」、「馭權用人之術」。

因此,老蔣算不上一個「與時俱進」的合格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