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朱元璋三筐稻谷定忠奸先封後斬給學子上課,真的是伴君如伴虎

2024-07-20歷史

電視劇【朱元璋】中有一個情節:在洪武年間的一次殿試中,朱元璋獨具匠心地讓人搬來三筐稻米,要求考生們辨別這些稻米的優劣和產地。

然而,當三筐稻谷被擺放到台上殿後,劉伯溫在一旁面露驚愕之色,憂慮地說道:「看來有人要遭遇處決了。」

劉伯溫話音剛落,接下來的事情果然如他所預言的那樣,一一應驗,仿佛命運早已註定。

究竟這道考題有何奧妙,竟能讓劉伯溫作出這樣的預言?被皇帝處死的人又是誰?這些問題與三筐稻米之間存在什麽聯系呢?

一、朱元璋為了考核學子,命人擡來三筐稻谷

朱元璋展示這三筐稻米的目的,是想測試學子們對社會民情的認知程度,檢驗他們是否只是沈浸於書本知識而與現實生活脫節。

這三筐稻米被擺放在大堂上時,所有學子都驚呆了。三筐稻米的顏色和形狀各異,其中一筐稻米色澤鮮白,顆粒飽滿,宛如白白胖胖的小娃娃。

另一筐稻米顏色略顯陳舊,米粒也不如前一筐那般飽滿。朱元璋仔細端詳,發現其中一些稻米已經發黴,並散發出一股黴味。

最後一筐稻米不僅色澤明顯遜色於前兩筐,而且夾雜著許多米麩皮,有些稻米甚至出現了空殼,顯然早已被蛀蟲侵蝕得一幹二凈。

朱元璋仔細地摸了摸、聞了聞這三筐稻米,隨後陷入了沈思。

隨後,他召集眾學子到身邊,對他們說:「你們都是經過挑選的才俊,見識廣博。今天我要考考你們,這三筐稻米分別來自何處?新舊程度如何?品質又如何?」

實際上,朱元璋的這一舉動並不是故意為難學子,而是希望透過這個問題來檢驗大家對民生問題的關註程度。

這個問題極具新意,學生們因此踴躍發言,圍繞著這三筐米,各自表達了自己的見解。

面對這些答案,朱元璋只是搖了搖頭,顯然他對這些回答並不滿意。

看到學生們嘰嘰喳喳地討論,卻始終沒有人猜對答案,朱元璋非常無奈,只好親自揭曉謎底。

他說:「這第一筐稻米來自揚州,是今年剛收獲的新米。第二筐稻米則產自太倉,是存放多年的陳年稻米。至於第三筐稻米,則有些特別,它來源於軍倉。」

然而,朱元璋提到軍倉時,語氣突然一頓,臉色也隨之陰沈。

眼見天子突然翻臉,眾人嚇得噤若寒蟬,伺候在旁的劉伯溫心中憂慮重重,暗自思忖:「看來又有人要喪命了。」

劉伯溫在皇帝身邊極受寵信,他之所以能如此預見,只是因為對朱元璋了解得極其透徹。

朱元璋在歷史上雖然最終登基為皇帝,但他的出身極為平民。他年少時曾淪為流民,飽嘗饑寒交迫的苦難生活。

早年的苦難經歷使他深刻體會到民眾的疾苦,明白糧食對百姓來說是立身之本。因此,朱元璋成為皇帝後,極其重視民生和糧食問題。

然而,即使他如此盡心盡力,仍然難以阻止下層官員鉆空子。

二、朱元璋為何如此大反應?背後原因不簡單

以殿堂之上的這三筐米為例,可以明顯看出部份官員在糧食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第一筐米粒飽滿豐盈,可見揚州的主糧官在收繳谷米時確實盡職盡責,因為這些米粒的成色十分優良。

然而,當取出第二筐太倉米時,卻發生了一個原本不該出現的低階錯誤。要知道,太倉是明朝的國家糧倉,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百萬石糧食,用於應對災年調劑糧和軍糧需求,因此太倉又被稱為「百萬倉」。

朱元璋在位期間曾對太倉糧庫進行了擴建和修繕,這充分體現了他對太倉的重視。

全國各地堆積的糧食極易發生黴變問題,因此必須將這些米拿出來晾曬,以防潮濕黴變。這正是太倉糧官的職責所在。

殿前這筐太倉米不僅色澤暗淡,還有明顯的發黴跡象,顯示出當地糧官對此問題的漠視。若有人食用這些谷米,可能會導致身體出現問題。因此,朱元璋在仔細檢查這些太倉米時,臉上已顯露出不滿之情。

然而,當他瞥向第三筐稻米時,臉色變得更加凝重。與前兩筐相比,第三筐的稻米問題顯得更加嚴重。

第三筐稻米出自軍倉,表明其主要供給物件為軍人。

軍人上陣殺敵保家衛國,體力消耗巨大,所需的糧食品質必須達標。然而,這些軍倉稻米不僅含有大量麩皮,許多大米還被蟲蛀空洞。通常,這種稻米的最佳用途是餵養家畜,完全不適合作為人類食物。

然而,這種最不起眼的稻米卻被發現儲存在軍倉中,這一情況無疑暴露了一個嚴重的事實——軍倉的糧食管理官員根本沒有重視糧食的保存方法,對自己的職責更是毫無擔當。

三筐各異的糧食,揭示了三種不同的現象。當時朱元璋內心百感交集,自從他執政以來,一直推行減輕徭役和稅賦,呼籲所有人重視糧食生產。然而,最終還是有人對他的言辭置若罔聞。

經過痛苦的反思,朱元璋做出了一個決定:立即處死負責軍倉的糧食官員,將負責太倉的糧食官革職查辦,並對負責揚州的糧食官給予表揚和升遷。

朱元璋的雷厲風行讓在場的學子們感到震驚,他們紛紛慌忙擦拭汗水,連呼吸都不敢大聲。

許多人認為朱元璋的這一舉動過於殘忍,實際上,他的做法不僅是為了懲戒那些玩忽職守的官員,更是為了給學子們以警示,教導他們在未來的官場上要盡心盡責,不可輕視民生問題。

「創業難,守業更難」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經營和守護的艱難。朱元璋花費了十年的時間來建立他的帝國,但當他成為皇帝後,卻發現維持國家的穩定遠比征戰困難得多。

老百姓乃國家之根本,朝廷唯有重視糧食管理,方能確保百姓豐收,從而保證江山穩固長安。這正是朱元璋如此重視糧食生產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