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9年國內戰爭關鍵時刻,粟裕兩次違抗軍令,結果如何

2024-01-21歷史

1949年,我軍在戰場上將敵人打得四處逃竄。當時,黨中央決定采取「窮寇莫追」的策略,而粟裕卻在未得到中央批準的情況下,果斷領兵前去阻擊。

僅僅三天後,我軍成功切斷了敵人的退路。當黨中央還在糾結將敵人困於何處進行圍殲時,又是粟裕果斷行動,帶領部隊將敵軍圍困。

在戰爭年代,作為一名軍人,遵守軍令是軍人的天職,違抗軍令會面臨嚴重的懲罰。然而,有一個人卻因為兩次違抗軍令,不但沒有受到處罰,反而得到了褒獎。

這個人就是粟裕,為什麽呢?讓我們一起回顧1949年解放戰爭的尾聲,人民解放軍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一路高歌猛進,直取總統府,而擋在他們面前的,就只剩長江這道天險了。

在戰局形勢的壓力下,黨中央決定發起渡江戰役,直取最終勝利。歷史上,渡江作戰的勝率並不高,因此在渡江戰役開始前,蔣介石曾試圖利用長江天險阻擋人民解放軍的前進,坐享其成。

面對國民黨自吹「固若金湯」的千裏江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在一夜之間便成功突破。1949年4月20日晚,第二、第三野戰軍的百萬雄師,在中央總指揮的領導下,從湖口到江陰的千裏戰線上,以不可阻擋的氣勢,一舉攻破了國民黨在長江對岸的防線。

不久後,解放軍占領了南京,但仍有大量國民黨軍隊在向南逃竄。因此,盡管解放南京已經取得重大進展,但革命的全面勝利還需要更多努力和時間。

在渡江戰役開始之前,粟裕就已經預測到了敵人的可能逃跑路線。1949年4月21日下午,在泰州白馬廟的三野指揮部裏,粟裕正在聽取作戰科長譚旌樵和參謀秦叔瑾的戰況報告。

他一邊聽一邊思考,同時和手下的將士一起研究敵人的動向。透過分析,他們認為國民黨將領李宗仁和湯恩伯在得知解放軍東西兩路大軍集結的情報後,一定會選擇棄城而逃。

粟裕默默站在地圖前,手持紅藍鉛筆,專註地在地圖上做標記。根據戰局變化,他們猜測敵軍很可能會向上海和杭州等地撤退。

粟裕將軍在軍隊突破長江天險後,立刻向中央請示,計劃率領軍隊前去攔截企圖逃跑的敵軍。然而,黨中央在研究後認為,如果盲目出擊,可能會使我軍遭受重大損失,因此沒有同意粟裕的計劃。

回到指揮部後,粟裕深思熟慮,他認為如果國民黨殘余部隊湧入杭州等大城市,他們將獲得喘息的時間,這將增加解放軍攻城的難度。

相比之下,野外殲滅一個師容易,但要殲滅堅守城池的一個師則更為困難。

粟裕深思熟慮後,決定先斬後奏,立即行動。他一邊緊張地組織部隊集結,一邊準備向中央軍委發出電報。這並非粟裕首次采取此類行動,他對黨中央的作戰計劃歷來都是能執行就執行,不能執行則另尋良策。

他的這種冒險精神並非毫無依據,而是源自他充足的準備和自信。

粟裕自參軍以來,其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廣受贊譽。黨中央對他的信任,也賦予了他極大的戰略自由度。他的每一次大戰,都以勝利告終,展示了其卓越的戰術和指揮才能。

4月22日上午,黨中央回電,批準了他的計劃。然而,他的部隊已經在急行軍的路上了,尚未接到正式的指示。按照他的預想,部隊將在繁昌至江陰的弓弦內殲滅從南京、蕪湖和鎮江等地逃竄的敵人。

追擊部隊接到命令後,晝夜兼程,無一刻停歇。數日的連續戰鬥,嚴重透支了部隊戰士的體力,許多人一邊行軍一邊打盹。

追擊的過程中,天公不作美,多日連綿的雨,讓戰士們只能在泥濘中艱難前行,不少人身體出現了不適。連續的行軍,腳底磨出了層層水泡和血泡,發燒、腹瀉的人數逐漸增加。

然而,他們無一怨言,心中唯一想的,就是要在敵人進城之前,成功圍殲敵人。最終,在部隊戰士的不懈努力下,粟裕等人及時趕到了集結地。

稍作休整後,粟裕便投入到緊張的作戰部署行動中。

理解了地圖的含義後,粟裕將軍做出了勇敢的決定:將兵力分為三路,一路追擊逃往南京和鎮江的敵人,一路沿著滬寧鐵路向東攻擊蘇州,並對上海進行警戒,另一路則沿著太湖向西行進,與九兵團在吳興會師,切斷寧杭公路,阻止敵人的撤退。

在精心部署好一切後,粟裕將軍和他的部下們耐心等待著國民黨軍隊的到來。不出所料,正如粟裕將軍所預料的那樣,國民黨軍隊跳入了粟裕將軍為他們精心布置的巨型「陷阱」。

就在灣址和宣城之間,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戰鬥從中午持續到黃昏,最終,人民解放軍取得了勝利,共殲滅敵人1.5萬人。

在寧杭公路和蘇州等地,我軍對國民黨軍隊進行了連番伏擊,使得他們如同驚弓之鳥,隊形混亂,前後不知所措,狼狽至極。

原本我軍計劃從四面形成合圍,但敵人仍有四個軍的兵力,包圍圈直徑達到100公裏,而我軍兵力不足,計劃被迫停止。

經過商議,黨中央決定先將敵人趕進一個小的「麻布袋」,再進行圍剿。然而,對於圍剿的最終地點,黨中央還未能作出決定。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黨中央命令各部靜待指示。

粟裕在研究地圖後,發現郎溪、廣德地區的地形多為山區,同時,他在1945年指揮新四軍與國民黨軍隊在天目山進行過戰役。

經過全面考慮,他憑借對地形的熟悉和理想的圍殲敵人的戰場條件,選擇了郎廣地區作為決戰地。

經過內部商議後,粟裕的作戰計劃得到了一致透過。為了防止敵人有喘息之機,粟裕來不及向中央請示,便毅然決定違背之前的安排,采取先發制人的策略,率領軍隊前往郎廣地區。

在抵達郎溪後,粟裕立即搭建指揮所,指揮各部隊將四處逃散的敵軍引導到郎廣方向。

接到命令後,各軍將士全力出擊,向著敵人發起猛烈攻擊。被圍的敵人如同無頭蒼蠅,早已混亂不堪,解放軍的攻擊更讓他們喪失了戰鬥力。

正如粟裕戰前所料,敵人開始逃往郎廣方向。而粟裕早已部署好,等待敵人的到來。終於,敵人闖入,粟裕立即收緊包圍圈,將敵人一網打盡。

經過幾天的激戰,郎廣圍殲戰宣告勝利。粟裕成為戰功最大的功臣。戰後,黨中央不僅沒有指責他的魯莽,反而對他的指揮能力給予了高度肯定。

此戰我軍共殲滅敵軍6萬余人,俘敵8萬余人,國民黨主力部隊戰敗,我軍解放南方各省的基礎得以奠定。

在那次戰鬥中,包圍圈過大,郎廣地區的村莊、丘陵密布,許多國民黨軍官及其家屬為了保命,不惜用金條買下老百姓的衣服,裝扮成農民和農婦來逃避解放軍的追捕。

然而,他們無法逃脫我軍的追捕,在一年後的鎮壓反革命運動中,全部被我軍抓獲。回顧那段歷史,雖感滄桑,但最終我們贏得了和平。

1946年,蔣介石為了私利,撕毀了「雙十協定」,再次挑起內戰。面對這場戰爭,黨中央立即集結軍隊,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激烈的戰鬥,以保護中國人民和來之不易的和平。

在著名將領粟裕、劉伯承、陳賡的領導下,我軍在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取得了輝煌的戰績,殲滅敵軍154萬余人,粉碎了國民黨主力部隊。

之後,我軍發起渡江戰役,目標直指南京。面對人民解放軍的攻勢,國民黨軍隊如同崩潰的堤壩,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只好不戰而退。

24日淩晨,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南京總統府,成功解放南京群眾,象征著國民黨在中國長達22年的反動統治結束。

如今,距離那場解放戰役已經過去了近80年。郎廣圍殲戰的勝利,使得敵人妄圖逃往杭州的夢想徹底破滅,也使得這座歷史悠久的花園城市幸免於戰爭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