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十二兵團的司令官黃維是蔣介石的得意門生,早年是從黃埔軍校一期畢業出來的,亦是國民黨中央部隊中的一員猛將。
十二兵團,世人又將其稱作「黃維兵團」,這支兵團是國民黨部隊的「王牌軍」,下屬包括4個軍以及1個機械化快速縱隊,士兵人數高達12萬多人,就連武器也是當時最先進的全副美械裝備。
當初組建十二兵團的時候,關於讓誰來掛帥領銜的事情,可著實讓蔣介石費了一番腦筋。
國民黨中,不少人都推薦胡璉任命十二兵團的司令官,然而十二兵團的擬定人選,最終卻從胡璉變成了黃維。
胡璉之所以會「落選」的原因,還是因為國民黨兩位高官的激烈反對。
國民黨第十二兵團
打完解放戰爭以後,為了防止華野和中野部隊在國民黨統治區進行滲透,國民黨開始對關內的軍隊進行了一番結構調整。
除了綏靖區的作戰部隊以外,和共產黨對戰的野戰部隊也被一起編制為「兵團」,這些「兵團」統一都由剿總和綏署進行指揮。
1948年,國民黨部隊決定成立六個專門用來針對華野和中野部隊的機動兵團,而這些兵團,每個兵團都是一支精銳部隊。
國民黨第十二兵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被編制來的。
1948年8月,在國民黨國防部呈上來的整編方案中,最開始是想以「土木系」的部隊為主體來組建十二兵團,再將第3、10、11師的兵力整編調入。
這三個師的戰鬥力也是整個國民黨部隊中的佼佼者。
首先說整編11師。
這支隊伍的前身是抗戰18軍,不但土木系的老牌部隊了,而且還是國民黨五大主力部隊之一。
後來第11師還調出來一部份兵力組成了「老虎團」、「英雄團」等精銳部隊,這就是後來的整編第3師,之後第3師又被改編成了第10軍。
整編第10師也同樣是從土木系部隊中出來的王牌隊伍。
這支部隊的前身就是國民黨的第十四軍,後來為了補充第14軍的戰鬥力,還調入了整編85師的兵力,這也就是後來的第85軍。
這樣一來,國民黨第10、14、18和85軍,就被編成了十二兵團的基幹。
這四個軍隊的戰鬥力如何自不必多說,在所有國民黨軍隊的序列當中,這四支軍隊所配備的武器都是全械的美械裝備,其中第18軍更是國民黨部隊「王牌中的王牌」。
南麻會戰中,就算是在粟裕將軍親自指揮上陣的情況下,我軍6個縱隊的兵力都沒能將國民黨第18軍給吃掉。
第10和14軍作為從18軍分離出去的王牌部隊,其戰鬥力也是十分了得。
第85軍則是湯恩伯的起家部隊,其武裝標準也是以美械為主。
除了這四大主力軍之外,第十二兵團還下轄一個炮兵營、一個坦克營和汽車隊。
十二兵團的人選
當第十二兵團正式組建時,時任整編第18軍軍長的胡璉卻意外落選了兵團司令官的職位。
當時兵團內部呼聲最高的一直都是胡璉。
胡璉本身的能力是極其出眾的,在抗戰中也是屢建奇功,甚至在南麻會戰中還打出了國民黨部隊少有的「絕對勝仗」,再加上胡璉之前一直都擔任第18軍軍長的職位,因此就連陳誠都非常看好胡璉來勝任兵團司令官的人選。
雖然第十二兵團主力還是以土木系為主,但是土木系內部對於兵團司令官候選人的預想,最終還是出現了偏差。
這其中的原因說起來有些復雜,但總的來說,還是因為國民黨政府中有兩個人激烈反對胡璉當選。
首先是白崇禧的強烈反對。
白崇禧當時在國民黨內的地位毋庸置疑,他對組建的第十二兵團擁有直接指揮的權利,因此他的意見對於十二兵團的整個組建工作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
而白崇禧與胡璉兩人之間的不和睦,也早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
事情還得從1947年的大別山戰事開始說起。
當時白崇禧以「國防部長」的身份在九江地區坐鎮指揮圍剿劉鄧大軍,其麾下的部隊就包括胡璉的第11師。
而胡璉卻經常仗著蔣介石和陳誠對他的信任,對白崇禧的命令指揮視若無睹,白崇禧因此對他大為惱火,卻又奈何不得。
兩人的梁子也就這樣結下了。
如果再讓胡璉來擔任第十二兵團的司令官,這些都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這樣一來,白崇禧在華中地區的兵力構成就越來越吃虧了,再來胡璉這樣一個自己駕馭不了的人物,白崇禧的地位就會愈發被動。
在這樣的情況下,白崇禧也擔心胡璉帶著十二兵團跟自己作對,他自然是不願意胡璉來任命兵團司令官的。
相反,和胡璉同樣作為土木系部隊出身的羅廣文則更加符合白崇禧的要求。
雖然兩人的派系不同,但羅廣文卻比胡璉容易協調多了,因此白崇禧一直極力推薦羅廣文為兵團司令官。
而羅廣文這邊,一看到白崇禧如此「欣賞」自己,便直接頭腦一熱,跳出來表態,「若是胡璉當司令,那我也不幹了」。
在羅廣文瞄上兵團司令官位置的時候,恰逢羅廣文的「老長官」陳誠正在上海養病賦閑,根本就沒有為羅廣文爭取出頭的機會。
除了白崇禧以外,何應欽也跟著白崇禧對胡璉發出了反對的聲音。
何應欽之所以反對胡璉,關鍵就在於何應欽與陳誠兩人勢同水火多年,而胡璉本人卻一直是陳誠的心腹。
何應欽和陳誠兩人在國民黨明爭暗鬥了二十多年,給彼此制造了不少麻煩。
陳誠手下有多員大將,相較而言,何應欽的隊伍規模則要小了一些。
雖然何應欽部下也有許多得力大將,但一直以來,都無法完全獲得蔣介石的信任。
在這樣的狀態下,何應欽雖然也在一直收斂自己的鋒芒,但他也費盡心思,不敢讓陳誠的部隊獲得更多出頭的機會。
因此在關於十二兵團司令官的選員上,何應欽又怎麽可能去支持胡璉呢?
然而不論是白崇禧亦或是何應欽來說,這些人都顯然低估了蔣介石對陳誠本人的信任程度。
十二兵團的主力畢竟還是以土木系部隊為主的,因此在關於司令員人選的問題上,蔣介石最終還是要征求一下陳誠的態度。
於是蔣介石派了林蔚作為特使前往上海,就兵團司令官的事情與陳誠進行深談,最終陳誠為了平衡這些關系,便推薦了黃埔一期的骨幹——黃維。
在陳誠看來,胡璉在黃埔軍校的資歷也是略低了一些。
黃埔系軍隊論資排輩一直都是個是個大問題,然而第十二兵團並非只有胡璉的第18軍,還有第10軍軍長覃道善以及14軍軍長熊授春都是黃埔軍校出身的骨幹。
在經過反復的權衡之後,蔣介石最終也聽取了陳誠的意見,放棄了胡璉,轉而提議由黃維來就任十二兵團司令官的位置。
當時黃維正在籌辦一個新式軍官學校,其實他本人是並不想來當這個司令官的,只不過蔣介石把這個燙手山芋丟給自己了而已,他只得這樣硬著頭皮上崗了。
而在白崇禧看來,黃維這個「書呆子」明顯就要比胡璉好對付得多了。
雖然黃維作為土木系部隊,也算是陳誠陣營的人物,但黃維為人老實本分,再加上他又是黃埔一期的學生。
對於黃埔一期的成員,蔣介石和何應欽都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感,因此對於黃維任命十二兵團司令這件事情,大家也都同意了。
就這樣,黃維作為兵團司令官走馬上任了,而胡璉只能屈居在副司令官的位置。
這個時候,對司令官位置虎視眈眈的羅廣文早已負氣出走,黃維唯一的依仗也就只有胡璉了。
而胡璉這邊,也因為自己落選司令官位置的原因,一氣之下離開了部隊,借著父親病種的借口在武漢滯留了很久,一直都不肯歸隊,也並沒有隨同十二兵團一起前往淮海的戰場。
黃維陰差陽錯地被趕鴨子上架,但是他也對蔣介石提了幾個條件,第一就是打完這場仗,黃維要繼續回去教書,還要繼續當軍校的校長;第二就是要讓他的好朋友李良榮擔任兵團副司令來輔佐,並要求李良榮的部隊要編入第十二兵團。
對於黃維的要求,蔣介石滿口答應,並且還出了檔,然而等到黃維真正上任以後,蔣介石又一聲令下,任命李良榮為福建省政府主席,因此不能上任,而李良榮的部隊也被白崇禧扣住不放。
這樣一來,十二兵團能讓黃維真正信任的人實在沒有幾個。
也正是因為國民黨內部派系鬥爭不斷,互相猜忌,這才有了十二兵團被我軍圍困在雙堆集覆滅的結果。
十二兵團覆滅
在所有被消滅的國民黨部隊當中,實力最強勁的就是這支黃維所指揮的從華中剿總調到淮海戰場上的十二兵團。
在淮海戰役中,共產黨軍隊本是處於劣勢,但由於種種原因,共產黨最終硬是扭轉局勢,強硬擊敗了國民黨80萬數量的軍隊。
縱觀整個解放戰爭的歷史,這個戰績也是頭一檔的存在。
這一仗不論是從殲敵的數量還是品質來說,比起之前的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而言,都是絕對性的勝利。
也正是在這一場戰役中,國民黨部隊的五大主力有其三都被消失殆盡,不論是黃埔系的國軍還是關內的中央軍,蔣介石的主力部隊可謂被一網打盡。
關於十二兵團覆滅的原因,很多人存在不同的說法。
有不少人將其歸咎於黃維不善指揮的因素,也有人說是中野部隊頑強作戰的結果。
自從全面內戰爆發以來,國民黨第十八軍就一直是進攻華中解放區的「急先鋒」,基本上是屢戰屢勝,氣焰一度十分囂張。
當時蔣介石下令十二兵團增援徐州,1948年11月18日,黃維便帶領部隊到達了安徽蒙城附近。
淮海戰役總前委決定以一部份兵力正面阻擊十二兵團,而後佯裝不敵,向後撤退,借此來將黃維兵團引誘到陷阱當中,而後再將其圍殲。
11月23日,黃維在飛機坦克等重武器的掩護下,計劃攻下南坪集陣地。
中原野戰軍第四縱隊為了誘敵深入,當晚便果斷放棄了南坪集陣地。
24日上午,十二兵團強渡澮河,向北而去,這樣一來,黃維就順利進入了中野部隊之前預設的「口袋形」陣地。
就在此時,中野部隊向十二兵團發起了猛攻,黃維這才發覺自己中計了。
十二兵團背水作戰,處於極其不利的態勢,即便他後知後覺地下令部隊向南收縮,但在中野部隊強大的火力面前,一切動作都是為時已晚。
中央軍委早已下令,不惜最大犧牲也要殲滅十二兵團,哪怕中野部隊全部都打光了,能消滅這支王牌部隊,那也是值得的。
25日淩晨分時,十二兵團被包圍在雙堆集地區內。
這個地方地處廣闊的平原地帶,毫無隱蔽之物,也沒有什麽可以利用的戰鬥資源,更別說籌集糧食或者燃料這些物資了。
十二兵團的十多萬人就這樣被迫聚集在一個狹小的地區內,一時間竟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黃維這邊按照蔣介石的指令,依托村莊,固守待援,但在中野部隊的猛追猛打之下,十二兵團的防禦系統徹底破裂,其中俘虜黃維以下官兵4.6萬余人,斃傷4.6萬余人。
至此,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勝利結束。
參考資料:
【1】來自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 國民黨將領談國共大決戰 戰場較量[M]. 2007:黃維第十二兵團的覆滅
【2】來自 馮光宏著. 十大參謀長[M]. 2004:三鬥胡璉
【3】省委黨史研究院(省地方誌研究院):雙堆集殲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