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彭德懷的誘敵深入,韓戰中鮮為人知的阻擊戰,第一次打出威風

2024-07-22歷史

引言

對於韓戰中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中有著為數不多的阻擊戰上了榜,這並不是說阻擊戰的規模有多大,而是它完成了對聯合國軍的吸引,使其陷入了誌願軍的包圍之中。

這一場阻擊戰下來,雖然聯合國軍成功突破了防線,可是卻落入了誌願軍的包圍中,最終使其全殲聯合國軍,並迫使聯合國軍撤退到長津湖一帶與誌願軍決戰。

在誌願軍入朝作戰以來,與聯合國交手也互有勝負,到了1950年11月,聯合國軍決定與誌願軍決戰,並以主力奪取北韓北部的飛虎山高地,並再次合圍江裏,從而企圖將誌願軍逼出鴨綠江以南,可是事實並沒有向麥克亞瑟理想的方向發展,雖然用重兵包圍了飛虎山,但卻陷入了誌願軍的合圍之中。

此前誌願軍雖然一度有進攻平壤的態勢,可是迫於美軍利用空中優勢進行進攻,這樣導致誌願軍在對平壤進行進攻中受阻嚴重,加上後援補給不足,就此撤退往飛虎山高地一帶進行休整。

在退往飛虎山不久後,誌願軍立即展開對西線的部署,由此不至於被聯合國軍合圍,然而麥克亞瑟也盯上了這個機會,立即派出主力威逼飛虎山,希望拿下飛虎山高地後立即進攻江裏以將誌願軍趕回北韓。

不過彭德懷也看上了這個機會,利用部署西線的機會 ,將335團部署在飛虎山,偽裝為主力, 由此來主動吸引聯合國軍的進攻,這一次阻擊不僅讓聯合國軍陷入合圍,還徹底粉碎了麥克亞瑟所說的數月之內就能驅逐出誌願軍的謊言。

主動出擊吸引敵軍主力完成阻擊戰

飛虎山高地是阻擊敵軍進入江裏的主要防線之一,倘若失守那麽江裏便近在眼前,這也是北韓北部的最後一個據點,倘若聯合國軍占領江裏,那麽誌願軍將失去立足之地,所以誌願軍必須阻擊聯合國軍繼續北上的進攻的態勢。

彭德懷對於守住江裏發揮了不同於傳統反突擊的戰術,而是利用敵軍進攻飛虎山是進行阻擊,同時迂回包圍聯合國軍,以消滅敵軍的有生力量,並不單純是為了守住江裏,而是要把戰鬥引到敵軍陣地上去, 這種戰術思維在彭德懷領導的百團作戰之中就有所體現,不過在飛虎山戰役中卻是以守待援, 並且一個團的兵力還要發揮出主力的優勢,由此彭德懷命令將所有可以動用的重火力都配備給335團,以支援其進行阻擊戰。

在進行飛虎戰阻擊戰前,彭德懷也十分清楚,僅依靠335團的實力是難以抵擋聯合國軍的進攻的,所以原本計劃僅防禦三天便向後撤退, 可後來335團吸引住了大批敵軍,由此被迫多進行了2天,也是在這5天的阻擊戰中,335團減員超過60%,以陣亡700余人的代價, 贏得了主力在西線部署的時間。

同時在吸引敵軍主力上,在第一天就吸引了美軍第8集團軍的進攻,最終335團成功偽裝為了主力,吸引了美軍包圍飛虎山,並輪番對飛虎山進行進攻。

由於戰事倉促,所有僅有簡易的陣地工事來防禦美軍的進攻,可以說環境對誌願軍來說並不友好。就在開戰的第一天就遭遇了美軍的輪番轟炸, 但335團火力有限難以對敵軍構成有效的實質性攻擊。

所以被迫撤退往山體縱深,但敵軍一直窮追不舍,到了當天下午還用榴彈炮大面積覆蓋的形式進行打擊,後來美軍更是動用了火炮百余門以及空中打擊配合進行,也迫使誌願軍不得不長時間呆在掩體裏。

不過誌願軍後來的反擊也是有的,即在飛虎山被圍後還主動出擊過聯合國軍,可謂是打得出其不意,也是在夜襲後才迫使聯合國軍結束山體陣地,並形成外圍包圍之勢後,這才讓美軍認為這才是誌願軍主力。

對於采取夜襲戰術,彭德懷曾經反復探討過多次,雖然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與美軍交戰於太平洋群島時,日軍多次采取夜襲戰術然而效果卻是一次不如一次好。

那麽進行野戰究竟能不能逼退美軍就成了一個問題。不過彭德懷這一次采取的夜襲戰術不一樣,以主動下山進攻並依托分散兵力打優勢,突擊敵軍各個營地,一時之間讓美軍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還不清楚敵軍從何而來,使得美軍一時之間亂了陣腳,而以小部隊突擊後,雖然損傷率較高,但總體上挫傷了敵軍想要快速進攻的銳氣, 同時也牽制了敵軍主力,這種夜襲策略在飛虎山阻擊戰上演後,很快便在其他戰役中輪番上演,美軍一時之間也拿這種夜襲策略無可奈何。

吸引敵軍主力爭取完成迂回

吸引敵軍主力的任務是335團部署在飛虎山的主要目的,可是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牽制敵軍在西線的部署,為主力爭取時間完成迂回戰術。

可是在戰術上采用迂回戰術就必須有大部隊穿越西線,所以如何將335團偽裝成主力就是彭德懷最為擔心的問題。

彭德懷將大部份重武器和火炮都配備給了335團以外,西線行軍也講究一個快字,迅速包抄到飛虎山以南到位置,並對美軍突入的部隊首先進行合圍。聯合國軍中除了美軍繼續突進外,南韓也有師團伴隨突進,可也是因為傷亡過於慘重無力伴隨美軍繼續進攻。

於是突入包圍圈中的美軍反而成為了最終的目標,由此也成為了進入誌願軍口袋裏的糖,彭德懷戲稱其為進入的糖實際也是希望能透過這一戰打出誌願軍的威風,但依舊被美軍部份突圍。

在吸引敵軍主力方面,由於335團裝備5挺92式重機槍,還裝備有馬克辛機槍,導致美軍誤以為誌願軍會死守江裏,所以加速了進攻,並從西線調集了大量兵力進攻飛虎山高地。

一時間飛虎山高地成為了熱鍋上的螞蟻,整個山體外圍陣地包圍滿了美軍。美軍進攻飛虎山不僅有榴彈炮,火炮,還備有裝甲車以及空中轟炸。

這樣一來誌願軍的壓力便非常大了,因為誌願軍手裏唯一像樣的支援型武器還只有 92式步兵炮,以及繳獲國民黨軍用的美制75公釐火炮, 這些火力根本不足以對美軍的整個進攻作戰體系構成威脅。

也正因為沒有對美軍的整體作戰體系構成威脅,所以美軍繼續調集了更多的兵力包圍飛虎山,攻破飛虎山防線的目的便非常明顯了。在防禦飛虎山戰役中采用了輕機槍與重機槍火力形成交叉火力覆蓋的形式來阻擊美軍的進攻。

早在第一天進攻飛虎山時,誌願軍就利用捷克輕機槍與 92式重機槍形成的交叉火力狠狠的打擊了南韓第7陸軍師的進攻。 作為美軍進攻前的試金石,南韓第七陸軍團可謂是使盡了渾身解數,進攻了不下二十次,可是均被誌願軍擊退。

南韓第七陸軍師團以損失1800多人的高昂代價才拿下飛虎山山腳下的外圍陣地,由此向飛虎山山體采取進攻。

從阻擊戰的第三天開始起,美軍第8陸軍師為主力的混成部隊開始集中性進攻山體的部份陣地。由於進入山體後裝甲車難以開展,這導致美軍只能以步兵形式分批進攻的形式來奪取陣地,於是在近距離,面對面的作戰條件下, 誌願軍充分發揮了92式步兵炮和迫擊炮的作戰要素 ,以近距離交叉火力壓制了美軍一輪又一輪的進攻,不過在美軍強行突圍的過程中,也能看出美軍作戰素質也是非常高的。

因為參加過沖繩島登陸作戰的老兵不少,所以面對山地作戰,美軍並沒有感到很慌,而是繼續與誌願軍周旋,美軍甚至利用在沖繩島的那一套,利用噴火器來拔出一個又一個火力點,這也讓誌願軍的損失不在少數,當然這也堅定了美軍要突破飛虎山高地防線的決心。

成功阻擊並完成迂回

  • 在335團吸引了美軍大批主力後,便采取了有序的撤退,但由於傷亡過大,導致了退守江裏時一個團實際兵力已經不足一個排的兵力了。

  • 美軍瘋狂進攻的五天內,335團借助其地形優勢成功地阻擊了美軍登上山頂的態勢,由於距離較近所以美軍甚至不敢動用戰鬥機支援,所以這對於誌願軍守住的陣地來說也是為數不多的優勢。

    美軍在利用人數優勢以及火力優勢上登上飛虎山的第一天起,就面臨誌願軍的交叉火力,所以美軍後來被迫采用火箭筒進行強行突破,由於精準度比擲彈筒高出不少所以誌願軍也在裝備差距上吃了不少虧,但依舊頑強固守的335團依舊給予了美軍以沈重打擊,在登上山頂的過程中被美軍戰後戲稱為最漫長的日子。

    就在美軍主力進攻飛虎山高地的同時,在西線誌願軍已經突破了南韓守軍的防線開始在側翼形成包圍,由此聯合國軍便亂了陣腳,相互的配合失誤頻發,部份聯合國軍部隊被迫撤往南方休整,由此麥克亞瑟才感覺到誌願軍有可能會從西線突防,由此進一步加大力度進攻飛虎山,不過這也讓誌願軍找到了機會,跟進一步突防到了美軍後側,由此形成了迂回的包圍圈。

    也直到形成包圍圈後的一天後,335團撤離往江裏,不過美軍卻在追擊往上就已經進入了誌願軍的口袋,隨後在口袋收縮中,美軍不得不突防,以換取有生力量的保留。

    形成口袋意在決戰

    在形成迂回口袋後,彭德懷並沒有急著要進行收縮,並形成合圍,而是逐步形成收縮口袋,並且重點阻擊敵軍的增援部隊,防止敵軍有大規模突圍的可能性。隨後便逐步收縮包圍圈,也是在誌願軍數個師團的包圍下,美軍依舊有以團為單位的部隊得到了突圍,而美軍的小範圍突圍後,彭德懷下令收縮包圍圈,並開始準備與美軍在長津湖地區決戰。

    雖然在飛虎山阻擊戰的意義沒有長津湖決戰那樣具有決定性意義,但它卻給了長津湖戰役做了鋪墊。

    在阻擊戰結束後,與美軍在長津湖的決戰就成為了戰略上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在這一次戰略轉折點後,美軍開始失去了戰略主動權,被迫退往三八線附近開始進行拉鋸戰。美軍撤退往長津湖地區後,誌願軍突然南下奇襲平壤外圍,最終實作包圍平壤,這讓城中的美軍不得不進行突防。

    在突防後,美軍大部份都向漢城方向撤退,所以美軍留守在長津湖區域的部隊很大程度上成了孤軍,雖然戰鬥力不俗可是在誌願軍四個師團的合圍下它還是只能被迫認清現實,它早已經不是過去哪一支補給隨叫隨到的部隊了,牢牢困住的它不僅等不到補給,還得防禦後面突入的誌願軍部隊。也是在長津湖一戰結束後,中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升,而美國等西方國家也不得不承認以過去列強那一套已經完全失效了。

    結語

    飛虎山阻擊戰可謂一戰打出了335團的威風,也打出了誌願軍的威風,這讓美軍完全沒有預料到其阻擊戰的意義,同時在西線大批主力部隊實施迂回,並采取分段收縮的形式,雖然過程中依舊有部份美軍突圍,可是總體上將美軍拖入了包圍圈中,迫使了美軍繼續向南部後撤,同時誌願軍在以主力形式與美軍在長津湖決戰。直接結果就是美軍不得不放棄繼續北上

    進攻平壤以北的戰略部署,同時轉為戰略防守並在三八線附近,進而與誌願軍展開了維持2年多的拉鋸戰。

    阻擊戰的意義非同一般,小股部隊就能吸引敵軍主力,並可以與之展開較大規模交鋒,同時也可牽制敵軍主力,使其形成迂回包圍的形式,這樣一來就可以轉劣勢為優勢, 以形成口袋裝徹底包圍敵軍,同時也可以對敵軍補給和後方進行有效打擊,以徹底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其實縱觀彭德懷從阻擊飛虎山,到長津湖決戰再到收復平壤解圍,一次又一次都是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為主的, 後來在拉鋸戰中,則是以穩固防守高地為主。

    彭德懷的防守策略很有獨到之處,多數都是以攻為守,把戰爭引導向敵軍的方向,同時配合迂回穿插,將敵軍的部隊封鎖在進攻的前沿陣地中,同時也要兼顧圍點打援,徹底消滅掉敵軍的有生力量。

    在消滅敵軍有生力量的同時進行陣地奪取才是最佳的效果,否則就是陷入運動戰與拉鋸戰中,並永遠保持在一種沖突平衡中,所以彭德懷的以攻為守的防禦策略還是很值得學習的。

  • 參考文獻:

  • 【步兵戰術】

    【抗美援朝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