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役,指揮問題歷來是核心和龍頭問題。上海戰役,由三野部隊遂行這沒什麽問題。但由於戰略指揮層面有中央軍委,戰役領導和指揮層面既有總前委,又有三野司令員兼政委陳毅,還有三野前委書記、副司令員兼副政委粟裕。因此,在具體的領導指揮上,總前委到底扮演什麽角色?到底是陳毅還是粟裕指揮?一直存在一些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帥克就此試作分析探討。
第一,整體指揮鏈條是什麽樣的?總前委扮演了什麽角色?
研究總前委在上海戰役中扮演什麽角色,必須先搞清總前委成立的前因後果。總前委這個架構成立於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但有意思的是總前委召開的第一次五人全體會議,卻是在淮海戰役殲滅黃維兵團,決戰決勝大勢已定的情況下召開的,並且會議探討的主題也不是淮海戰役本身問題,而是探討未來渡江戰役問題。
根據中央軍委的統一安排,總前委對渡江及其後的上海戰役等繼續實施指揮。【陳毅傳】更是這樣明確地寫道:「渡江作戰以及陳毅曾在抗戰勝利後一再提及的‘收京入滬’,還是要由總前委這個無私無畏統一團結的班子來繼續指揮。這一著毛澤東是看準了的」。
1949年3月下旬,總前委在蚌埠南郊的孫家圩子召開擴大會議。會議出台了由總前委書記鄧小平親自審定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這份綱要提綱攜領比較宏觀,主要就大的敵情我情,及總體排兵布陣等方面做出了明確。
指揮鏈條有著特別剛性和分明的內在要求,哪一級指揮幹哪一級的事。因為下面畢竟有兩大野戰軍,野戰軍下面還有兵團和軍,總前委的作戰綱要明確到這個份上,把握拿捏得是到位和得體的。而從實踐上看,無論是在渡江戰役實施過程中,還是在後續郎廣戰役以及上海戰役中,總前委更多地也都是在扮演著總牽頭總協調這樣一個角色。這一定位,應該說是非常清晰和明確的。
第二,陳毅曾給部隊下過命令指示,這能算做實際指揮嗎?
關於上海戰役指揮問題,近年來也有些人認為陳毅參加了具體指揮。持這種說法的主要依據是:1949年2月全軍統一整編後,陳毅被任命為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不再任代司令員兼代政委,而是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委。特別是上海戰役的兩個重要命令,一個是5月10日的作戰命令,一個是5月21日的攻擊命令,都有陳毅的姓名標示。加之在戰役期間,陳毅還曾給有的軍長打過電話。故而,認為陳毅參加了具體的指揮。
實際上這種認識和觀點是不夠充分的。首先,對一場戰役指揮的界定,通常包括戰役籌劃、戰時指揮控制等。上海戰役的作戰命令和攻擊命令,都是由坐陣蘇州指揮的粟裕和參謀長張震研究起草的。陳毅和副政委譚震林雖也共同姓名標示,但當時他們一個在丹陽、一個在杭州。他倆的姓名標示實際上是一種掛名,更多體現的是三野大軍整體對外下指令的一種象征。
至於在戰役期間陳毅給有的軍長打電話,要求他們「註意軍政全勝,盡量減少上海人民的損失」。這只能算是戰場上的指示要求,算不上具體的指揮動作。
實際上,陳毅早在兩個月前,就被毛澤東主席內定為上海市的第一任市長。而此時的丹陽,有好千人的接管大軍雲集在此,繁雜的接管各項準備工作都在等著陳毅去組織領導。【陳毅傳】稱,自從陳毅到丹陽起,「便正式進入‘市長’角色」。
陳毅和饒漱石是於5月26日晚抵達上海的。此時,上海戰役已基本結束,主要是和守將劉昌義的談判問題。28日下午2時,陳毅便以上海市首任市長的身份,率領軍管會所屬軍事、政治、財經、文教等各接管委員會的主要幹部,走向了市府大廈,正式接管市政府。
第三,戰役指揮一直交粟裕負責,這次上海戰役有變化嗎?
自從1946年10月毛澤東主席明確「戰役指揮交粟」負責起,粟裕便擔綱了華野的主要指揮之責。這一點,無論是陳毅在與不在華野期間,粟裕主要負責戰役指揮的核心定位便從沒有變過。那麽,這次的上海戰役,「交粟指揮」有什麽變化嗎?
答案是一如既往,上海戰役的具體組織指揮還是由粟裕來擔綱。這一點,我們從上海戰役發起前和實施中中央軍委、總前委與粟裕的往來電報中可以得到佐證。
戰役開始前:5月3日,粟裕和三野政治部主任唐亮一起去丹陽,向總前委匯報了攻占和接收上海的設想與部署;5月7日,粟裕和參謀長張震將圍攻上海的作戰部署呈報給中央軍委和總前委;5月10日,發出【第三野戰軍淞滬戰役作戰命令】。
戰役實施中:5月16日,針對上海戰役外圍戰鬥打得慘烈、傷亡較大的實際,粟裕和張震給部隊專門發了一道關於攻擊永久設防陣地的戰術指示;5月21日,下達了對上海的總攻擊令;5月25日,據【陣中日記】記載:粟裕一天之內就對9、10兩兵團的作戰發出3次具體指令。
透過這些電報指令,不難得出,上海戰役的具體組織指揮是清楚和明確的。那就是在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統一領導下,由三野前委書記、副司令員兼副政委粟裕和參謀長張震具體負責指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