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65年前彭德懷重走大渡河,發現即使瀘定橋被炸,也擋不住英勇紅軍

2024-01-04歷史

1965年,彭德懷將軍被賦予重任,前往西南進行三線建設。途經大渡河,他回憶起了那段悲壯而艱苦的歷史,那裏曾經是無數紅軍戰士生命的終結地。

據說,開國上將楊成武曾經說過,在他參加的無數次戰鬥中,瀘定橋的飛奪之戰的難度是最大的,是他經歷過的最驚險、最可怕的戰役。

彭德懷站在大渡河邊,回憶著當年的那段歷史,望著河水自語道:「看來,當年國軍即使炸掉瀘定橋,我們也依然能夠渡過這條河。」那麽,為什麽彭老總會這麽說呢?原來,瀘定橋位於川藏地區的咽喉要道,是紅軍長征的必經之路。這座橋對於川藏地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意義非凡。

瀘定橋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那個時候,西藏還沒有完全接受清朝的統治,面對西藏這個難題,皇家非常頭痛。

為了給皇帝分憂,四川巡撫官員在川藏邊界進行了多次考察後,提出了修建這座橋梁的建議,旨在加強對藏區的控制。

這座橋梁的建設標誌著西藏正式納入清朝的管治範圍,一旦發生動亂,清軍可以迅速入藏鎮壓反叛。因此,瀘定橋的修建耗費了大量的匠人智慧。

鐵鏈主體由九根鐵鏈依次排列而成,在其中添加木板,形成行人通行的橋板。

在這座大橋的左右兩側,分別設定了兩根鐵鏈作為扶手,為行人提供穩定的支撐。這是工匠們根據瀘定橋的地形和橋下大渡河洶湧的水流,經過精心設計和建造而成的產物。

它是那個時代的科技象征,被稱為「西出鹽關第一橋」,是真正的傑作。

瀘定橋的建成,不僅對西藏進行了有效管制,還促進了西藏與清朝的文化交流,方便了商人的貿易往來。幾百年來,它屹立在川藏邊界,既守護著國家,也是連線橋邊百姓與外界的生命之橋。

然而,喪心病狂的國軍竟然想要拆掉橋上的鐵板,只留下鐵鏈,以阻止紅軍過河。

他們這種行為太過自私,不僅斷了百姓的生計,還讓瀘定河周圍的繁榮瞬間消失。正值汛期的5月大渡河,水流湍急,稍有不慎就會被洶湧的河水沖到下遊,人在水中根本無法控制方向,連換氣都要小心翼翼,非常困難。

他們的所作所為確實歹毒。

國軍為了阻止紅軍過河,無所不用其極。他們不僅把大渡河的渡船全部清理,還肆意毀壞居民的渡船和岸邊住所,使得整個大渡河岸邊變成了廢墟。

更令人發指的是,蔣介石甚至在瀘定橋對岸設下重兵防守,大多是槍手,只要紅軍一出現,就會被打成骰子。然而,瀘定橋是紅軍的唯一生機,即使前方困難重重,他們也決定放手一搏。

大渡橋橫鐵索寒,紅四軍肩負重任,作為先鋒部隊挺進瀘定橋,為後續部隊開路。戰士們一路艱辛,歷經風雨,來到瀘定橋時,眼前的景象讓他們驚呆了:十幾根鐵鏈子在風中搖擺,木板已被拆卸一空。

然而,他們的第一反應卻是慶幸鐵鏈子還在,而不是抱怨命運的不公。

盡管大渡河的激流湧動,像一群露出獠牙的巨獸,國軍的槍口在對岸黑壓壓地指向紅軍,但在紅軍戰士的眼裏,只有這十幾根鐵索。

一路走來,紅軍戰士們齊心協力,創造了無數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奇跡。他們堅信,只要有絲毫可能,就會不惜一切代價將其變為現實,勇往直前,克服任何困難。

過橋的關鍵在於重建橋梁,雖然找到所需的原材料不難,但是如何將這些木板搭建上去是一個挑戰。幸運的是,國軍在岸邊毀壞的房屋提供了幫助,共產黨在廢墟中迅速找到了合適的木板。

在大渡河上,一根搖搖欲墜的鐵鏈成了生死關卡,走上去既需要敏捷的速度,也需要良好的平衡力,稍有不慎就會掉進冰冷的河水,更別提河對岸虎視眈眈的國軍,這個任務充滿危險,可以說是九死一生的挑戰。

團長心中滿是猶豫,瀘定橋的通行,木板的搭建都是迫在眉睫的事,只是這項任務太過兇險,前面幾人的生死在此一舉。

他無法決定讓誰去完成這個任務。就在此刻,廖大珠挺身而出。他微笑著舉起手,「團長,我們一路走來,什麽苦沒吃過,不就是搭個橋嗎,讓我來吧!

」他的積極態度感染了眾位戰友,他們紛紛響應,「是啊,革命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我們來搭橋,你們就負責保護我們!

兄弟們的性命就托福給你們了,一定要保護好我們啊!」

盡管前方危機重重,但廖大珠和21位戰友卻用輕松的語氣和話語打破了隊伍中的緊張氣氛。他們手持武器,身後緊夾木板,為了不引起國軍的註意,他們將鐵鏈夾在腿間,倒懸著慢慢向前爬行。

一不小心,滑動的腿就會讓他們落入冰冷的河水中。

橋上的戰友小心翼翼地擺放著一塊又一塊木板,隊友們緊張地註視著他們,絲毫不敢分神。前半段路雖然順利,但距離國軍還有一段距離,他們還無法看清河對面紅軍的動態。

突然,一陣槍聲響起,紅軍立刻反應過來,他們迅速拿起武器,一部份人立刻拾起木板,飛快地沖上橋,一邊射擊一邊支援前方的戰友,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將木板傳遞給前面的戰士,確保工程的順利進行。

在這危險的旅途中,有兩位英勇的戰士不幸落入了河中。為了不暴露於敵軍的視線之下,他們並未發出任何求救的訊號,唯有激起的浪花在默默訴說著他們的英勇犧牲。

隨著槍炮聲的愈發激烈,戰士們不再隱藏自己,他們緊握木板,飛速向前沖去,用身體作為屏障,抵擋敵人的子彈。

他們拼盡全力,把木板放置在鐵索上,然後毫不猶豫地跳入河中。戰士們如同潮水般不斷湧上,即使有人倒下,也有更多的人迎難而上。

短短十幾分鐘,岸邊和橋下布滿了紅軍戰士的英勇犧牲,木板已經被鮮血染紅。

紅軍戰士們痛失戰友,但他們沒有停下腳步,而是以更快的速度奔向敵軍。他們踩著鐵索,一步一步,堅定而又堅定。

終於,第一個戰士成功登陸,他滿臉通紅,衣服已經被戰友的鮮血浸濕。他知道,他的登陸是無數戰友的犧牲換來的,他立刻拿起手榴彈,死死抱住對面的國軍。

一聲轟鳴過後,國軍的火力明顯減弱。剩余的紅軍戰士繼續前進,他們要為死去的弟兄報仇。此時,每個人都拿著武器,有的是槍,有的是刀,有的是手榴彈。

他們向岸上的國軍發起猛烈攻擊,勢如破竹,只用了十幾分鐘就結束了戰鬥。

彭德懷將軍的這場戰鬥讓他感受到了無比的煎熬,仿佛時間在這一刻變得無比漫長。然而,從第一個戰士踏上鐵索到戰鬥結束,實際上只用了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

這場戰鬥是我軍長征途中最為慘烈的一場,它的勝利是紅軍付出巨大代價換來的。 然而,在戰鬥結束後,彭德懷將軍心中一直存在著一個困惑:當初的國軍既然已經把所有的木板都拆卸了,為何不把鐵鏈也砍斷呢?

這似乎是一個令人難以理解的問題,但卻是對這場戰鬥的一個深刻反思。

幾十年後,謎底終於被彭德懷將軍揭曉。在那個年代,紅軍為了盡快趕路,常常選擇在夜幕降臨時行軍,對周圍的環境並未能全面掌握。

而蔣介石的追捕又讓他們來不及詳細觀察地形,只能看到橋梁就急於過河,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在瀘定橋上遊,水情並非如預想般險峻。雖然趟水過河依舊充滿危險,但相較於瀘定橋,難度相對較小。因此,國軍並未將鐵鏈切斷,他們相信即使瀘定橋不存在,紅軍也會找到過河的方式。

於是,在上遊布置了更多的兵力,但未曾料到紅軍居然在瀘定橋找到一條生路。這進一步展示了紅軍長征的決心,即使面臨重重困難,他們仍會在共產主義堅定信念的驅使下,勇往直前,無所畏懼。